職場生涯

投入公職:追求穩定還是一場豪賭?

台灣有大半上班族有報考公職的意願,畢竟這幾年的經濟狀況讓大家很有危機感,公職人員似乎是個很好的職場避風港,我想今天就來談談投考公職在策略面的好與壞。有些朋友可能聽我說過,布萊恩的老爸老媽都是標準的公教人員,所以我自己絕對算是「鐵飯碗」的間接受益者,首先就從我自己的觀點來列一下擔任公職的好處,有些點正在考公職的人還未必想到喔!

沒過五十歲的你,盡早發展「自己的品牌」是很重要的。

在一個「自己才是品牌」又將重現的時代,你花多少力氣準備了?

----

之前我們曾經請網友票選出最想聽的生活講座議題。 貼出之前,我們本以為創業應該是個熱門議題,結果票選出爐後,跟【創業】有關的主題,居然出乎意料地低分。 我們就很好奇原因何在? 分析後發現,那主題談的是創業「後」該知道的事情,可是就現實而言,很多人雖然都討厭自己的工作,也有想要為自己做些事情。 可是往往【只是停留在想想而已】,會繼續深度規劃的人終究還是少數,所以創業後的知識,自然不這麼受到大家青睞。

因為大家都對創業沒興趣,所以我就寫這篇文章,來煽惑大家離職去創業嗎? 那當然不是! 一來並非人人都已經做好獨立的準備。 二來創業要承擔的風險相對較高,若有妻有子有貸款的,就算心有餘、實質卻無法馬上承擔這樣的風險波動。

但雖然未必人人都需要立刻創業,慢慢的發展出「自己的品牌」,卻是大家該開始思考的一件事。 尤其你還在50歲以下,甚至是35歲以下的讀者,更不能期待會有長期安穩直到退休的環境了。

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二):迎接工匠、總管、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上一篇【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一):困境背後的原因】我們聊到20-40歲這兩個世代人的幸與不幸:所謂的幸運,是在前人的努力經營之下,台灣從一個貧窮的戰後殖民地逐漸走向繁榮的民主社會,我們可能是台灣(甚至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出生就豐衣足食的第一個世代,我們不需要冒著生命或是傾家蕩產的風險來求取溫飽。至於不幸,也是來自同一個原因,成熟的經濟市場、完善的基礎建設、先進的教育制度都已經建立好擺在那裏,我們很自然地踏上前輩們鋪好的軌道循序前進。曾為生存吃過苦頭的父母們也孜孜念念要我們走這條平順安穩的路:努力用功、考取學校、進大公司。這一切原本沒啥不對,只不過我們的世界變化實在太快,當我們離人生盡頭還很遠的時候,這條「黃金軌道」卻已開始腐朽變形。我們突然驚覺就算唸到博士也可能找不到工作,大學畢業薪水連房租都付不起更別說買房,連公務員的福利也日益縮水。我們這一代的人開始陷入困境。

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一):談困境背後的原因

你曾在年節前夕逛過大賣場嗎?結賬區長長的隊伍不說,大家的購物車又是滿得像東西不要錢一樣,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正猶豫要不要把開始融化的冰淇淋放回冰櫃的時候,一條原本封閉的櫃檯突然開通了。這時候排在隊伍尾端的人,毫無疑問,會用最快的速度移動到新的隊伍,並且搶得領先的位子;至於原本就排在前端的人多半不為所動,畢竟很快就會輪到自己。然而,原本在隊伍中段的人卻面臨了兩難:換到新隊伍為時已晚,喪失了先機,但若留在原處,卻得面臨著漫長的等待,這正是不少人當今面臨的職場寫照。

從2007年「專案管理生活思維」開站後,我們以管理學的觀點寫了些職場文章,收到許多網友的迴響與提問,部分網友信中也透露出職涯中那種進退失據、騎虎難下的處境。透過Google Analytics以及Facebook的大數據分析發現,這些網友的年紀多數介於二十五至四十五歲之間(相當於台灣所說的六七年級,大陸的七〇八〇後),男女各半,而且多數是高學歷的專業白領。這群人顯然不是職場上的魯蛇(Loser),卻對未來充滿著惶恐與不安:眼前的選擇似乎越來越少,卻不知下一步該何去何從。老實說,這樣的感覺我們不陌生,畢竟自己也是這個世代的一員。

在迅速變遷的年代,你有幾個錦囊?

這幾天在看雷德霍夫曼(Linkedin的創辦人)所寫的書【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 其中有個概念很不錯,非常值得跟大家分享。 這概念跟我自己採取的人生策略很像,只是他用另一種角度來詮釋。 建議大家可以以此方式檢視一下自己的人生策略,並能試著把類似概念套用在你的生涯規劃中。

這概念呢,是他在書的第三章所提到的【ABZ規劃】。

他提到,人不能只有一個計畫,除非是處在一個靜態的世界。 可是現在的世界變動越來越快,職場已不似以往。 「在迅速變遷的年代,既使不危險,也有很大的侷限。 你會改變,你周圍的環境也會改變,你的盟友和對手都會改變。」 (Page20)

所以他的建議是隨時要有三個計畫,分別是A、B、以及Z。

彼得原理之到底誰是那個不適任的傢伙?

大概六七年前,有一陣子我在閒暇之餘會去補習班教教PMP的課程。 記得有次在講月暈效應這議題時,我也順便提到了【彼得原理】。 本來只是無心的聊天,結果發現學員非常喜歡這話題,討論的非常熱烈。 所以後來每班我都會提一下,而這還真是個話題觸發器;就算明明班上同學大都聽過了,每次提及還是能激起熱烈的討論,也往往最後都會演變成一場「罵老闆大會」。 XD

喔,為了避免有人不知道【彼得原理】是甚麼,我這邊提一下定義。 所謂彼得原理 (The Peter Principle)指的是 : 在一個組織中,成員會因為其特質與能力被不斷的拔擢。 最後他/她將到達一個能力無法勝任的位置,沒辦法繼續創造價值、也無法繼續晉升,最終將成為組織進步的阻礙。

一年過去,你的辛勞讓人有感嗎?

這是個強調「有感」的時代。

政府官員整天行程滿檔我們都知道,但老實說誰在意呢?我們只在意房價是否合理、薪資是否提升,種種施政是否讓人覺得「有感」。我家附近有間餐廳最近漲價,老闆雖然強調食材升級,服務升級,但顯然很多食客跟我一樣,對這些升級無感,倒是對漲價「很幹」,所以我猜現在老闆必定對「門可羅雀」這句成語「非常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