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迅速變遷的年代,你有幾個錦囊?

在迅速變遷的年代,你有幾個錦囊?

這幾天在看雷德霍夫曼(Linkedin的創辦人)所寫的書【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 其中有個概念很不錯,非常值得跟大家分享。 這概念跟我自己採取的人生策略很像,只是他用另一種角度來詮釋。 建議大家可以以此方式檢視一下自己的人生策略,並能試著把類似概念套用在你的生涯規劃中。

這概念呢,是他在書的第三章所提到的【ABZ規劃】。

他提到,人不能只有一個計畫,除非是處在一個靜態的世界。 可是現在的世界變動越來越快,職場已不似以往。 「在迅速變遷的年代,即使不危險,也有很大的侷限。 你會改變,你周圍的環境也會改變,你的盟友和對手都會改變。」 (Page20)

所以他的建議是隨時要有三個計畫,分別是A、B、以及Z。

至於甚麼是A、B、以及Z計畫呢? 以下定義摘自書中原文:「A計畫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是你目前落實的競爭優勢。 執行A計畫時,你要邊學邊做,同時進行些微調整,並經常反覆試驗。

B計畫是你需要改變目標或是方法時所採行的應變對策,它大致跟A計畫差不多。 改用B計畫有時是因為A計畫行不通,或是因為發現更好的新機會,無論是甚麼原因,你都不需要寫出太詳盡的B計畫,因為存在著太多變數,但你的確需要考慮到相關的行動替代方案。 一旦你改採B計畫,並堅持下去,那就變成你新的A計畫。

至於Z計畫則是救援方案,也就是你的救生艇計畫。 無論是事業或是生活,大家都希望能夠順遂發展下去。 萬一失敗了,必須流落街頭,那是無法接受的慘劇。 所以若是你的生涯計劃毀了,或是你想大幅改變人生,你有甚麼可靠穩健的計畫? 那就是Z計畫。 它必須是你有把握的終極備案計畫,能讓你承擔A、B計畫的不確定性及風險」(Page24)

他在書中另外還有句話我覺得也很棒,就是:「無論你處於哪個人生階段,讓單一夢想主導你都是不智的。」

照我自己的說法,人生就好像是【摸著石頭過河】。 每個人擅長的路線都不同,所以大家雖然從類似的起點出發,可是最後都會走到不同的路徑上。 走在不同路徑是OK的,可是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讓自己不斷移動 若因為河流很緩而決定停在河中間,那你就得祈禱在你有生之年河流都不會變得湍急起來。

事實上,現在已經沒有甚麼不湍急的河流了,整個大環境變化極快,機會與選擇也一直變動。 早二十年,運氣好的人還能找到個沒甚麼事情的大公司或是公家單位待著,甚至可以在那裏順利養老。 可是目前這時代,只要一年兩年沒進步,自己就很可能被別人拋在後面,甚至失去所有機會。

可是要往前走,並不是胡亂走。

河流畢竟會阻擋視線,腳下有甚麼根本看不清楚,所以亂走是很可能踏到鬆動的石頭而掉落水中的。 我自己的做法,是要先讓自己一隻腳先站穩。 站穩之後,才伸出另一腳去找下一個可以踏踩的石頭。 下一個石頭若踏穩,你才把重心往前移,並且再去找下一塊石頭。 同一個方向若一直有石頭可以踩,就一直往那邊走。 可是很多時候,同方向有可能突然沒石頭可踏了,那就只好稍微偏向另一個方向,往水裡試探看看有沒有新的踏腳之處。

這概念類似我們在新創領域常講的【軸轉】(Pivot)。 你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圓規,一隻腳釘住支點,另一隻腳轉動,就是所謂軸轉的含意。

以我自己而言,人生過程目前也已經做過好幾次軸轉。

在學校時候,我念的是土木工程。 等出來社會後,也順理成章做了幾年土木的工作。 可是工作兩三年後,覺得自己似乎很難在土木領域長期走下去。 因為一來我發現自己其實沒有很喜歡土木,二來發覺台灣接下來不會有太多重大工程(沒甚麼大機會),三來那領域是一個資深人員已經很多、無法用任何方法槓桿機會的環境。 所以我就以土木為基礎,轉軸去學工程排程的各類軟體,試著從土木工程師跳轉成工具軟體專業。

排程工具做一段時間,則又軸轉開始接觸專案管理。 隨著參與了很多不同企業的管理經驗後,又一次的軸轉而成為管理顧問。 管理顧問做一段時間,了解經營面向的眉角後,則開始以這為核心的狀況下,嘗試跳出來自己創立事業。

上面講的是目前為止順利的經驗,當然也有很多小的軸轉是不成功的。 舉例而言,五六年前有個契機下,以自己的管理專業為核心參與了幾個文創公司的經營管理。 當時也是好奇有沒有可能以此為核心,更深入的跨入這領域? 畢竟當時台灣文創產業看來似乎是個未來的機會。 不過這次軸轉的嘗試並沒有之前順利。 主要是以台灣目前文創的市場而言,缺乏足夠的動能,很多文創公司也尚缺乏好的Business Model。 除非花十年二十年長期抗戰,不然很難有豐碩的經濟回報,所以我也就沒往那邊繼續考慮了。

這大概就是人生軸轉的整個概念。

簡單的講,就是不斷地試探。 成功,就不斷往前走;不成功就退回起點並往另一個方向試探。 只要你夠勤勞,你絕對會不斷的往前移動。

以雷德霍夫曼的概念而言,A計劃就是你一開始最擅長的事情。 如同我而言,學校畢業時候主修的專業就是我最擅長的事情,也是進入職場後最直接的選擇。 可是在工作的任何時間,我都在物色我的B計畫 – 一個起自於A但可以走去別處的方案。 以從土木轉行到排程工具那段經歷而言,當我學到新技能也能站穩腳步時,就等於找到了新方向。 所以當時就把B計畫改成A計畫來執行。

總之,我的想法是:隨時要居安思危,有看到契機時就該去小小地試試看。 只要你原來那腳站得穩,就算發現前面石頭鬆動不穩,也總是能隨時退回來的。

這裡大家要注意的是,試探新路必須要是你自己主動不斷地試探。 千萬不能等到腳下石頭鬆動了,才開始試探新方向。 因為若腳下石頭鬆動了,你已經沒有時間慢慢試探,你得急忙選一邊跳走。 這種跳法是很危險的,也可能讓自己跳到一個再也找不到下一塊石頭的位置! 所以必須要在事情很順利、很安逸、沒有明確危險時,就不斷地伸出另一隻腳找尋下一塊安穩的石頭。

有人可能會問,也有可能試探好幾次都沒有新方向,這時候萬一腳下的石頭也被沖走了呢? 我的觀點是,你一來要培養察覺水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從第一天開始工作時,就要準備「救生浮桶」。 這也是霍夫曼所謂Z計畫的涵義。 他在書中舉的例子,是當年父親留了一個房間給他,萬一創業不利永遠可以回家。 更積極一些的,則可以靠自己妥善的執行投資與資產的重新配置 (增加被動收益、風險轉移、以及保險等事項)來加以預防。 開始的早、方法正確,隨著年齡增長,自然將越來越有面對風險的能力。 事實上,隨著你軸轉的次數增加,你掌握的技能及經歷也越多,Z計畫其實自然就會產生了。

以上是我針對他書中描述搭配自己經驗的一段分享。 這概念不難,也很容易執行。 可是我隨意問過幾個我認識的人,很多人似乎從來沒想過這問題。 他們覺得,既然找到了穩定的石頭,就好好過活就是了,幹嘛想這麼多? 可是我覺得,人生不會一直都是順遂的,所以【為了那有可能出現的變動,我們得靠自己不斷地找尋下一個石頭】。 這是風險考量的思維,也是為自己多準備幾個錦囊。 而且我的偏見是:唯有你在人生過程中有意識地不斷尋找,石頭才可能會越來越大啊。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