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涯

所謂局這件事

我們很多文章都有提到「局」這個概念。 不過最近發現,很多讀者似乎不很確定我們所謂的「局」是甚麼,也因此不能領略「因應局的策略」是甚麼意思。 所以接下來想花些時間解釋一下這個幾乎構築我們「思維根基」(笑)的東西。

以我自己的定義而言:多人透過競爭或合作進行分配*的過程**,都是一場局。

 

*註:這裡「分配」泛指各類資源 - 包含錢、實體的物品、時間、甚至可以單指某種價值。
**註二 : 「過程」則可能是談判、是選舉、是對抗、是戰爭、是試探、是團隊合作等。

簡單的模型,是一對一的狀況。 比方說你跟弟弟討論晚上六點要看哪台的卡通。 這裡分配的是電視以及時間。 複雜一些的,則可能是一對多的狀態。 比方說你跟兩個RD工程師協調專案工作如何分配。 這裡分配的則可能是時間、工作內容、獎勵金的大餅、以及公平的感受等。

是什麼攔住了你?

自從我和Joe寫部落格以來,不時會收到讀者的來信。寫給Joe的多半是為愛所苦的多情美眉們(羨慕內~),字裡行間彷彿透出珍珠般的淚水(布大叔給妳秀秀~)。至於寫給我的呢,則多半是搞不清楚自己要幹嘛的小鬼們,啊,不是啦!是對自己前途有點迷惘卻很熱血的有為青年,其中我最常被問到的就是有關出國留學的問題。

面試難題Top 10

春節過後的兩個月是跳槽的高峰期,從電視輪番上陣的求職網站的廣告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我身邊也有幾位剛換工作或是正準備換工作的朋友。Jayne Mattson是一家美國獵人頭公司的主管,她在商業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挺有意思。她提到HR或是你未來的老闆(也就是面試者)會在會談過程中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很制式,有些很別出心裁,但這些問題的背後其實都是有「弦外之音」的。不少青澀純真的求職者只聽了問題的表面而沒抓到隱藏的「餌」,明明面試的時候歡樂溫馨,結束之後卻石沈大海,還搞不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本文就是在談這些「問題背後的問題」(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組織中的「不得不為」,其實是一種向下沉淪的徵兆

我之前貼了幾篇關於組織選案、專案治理、或是成案態度的文章。 不過,我注意到FaceBook上有讀者轉貼這些文章時,他們的朋友會跳出來做這樣的回應:「XX產業哪家可以自由選案的?」或是「接案的公司怎麼可能挑選好案子做?」或是「過度壓榨本來就是老闆的心態」或是「這太理想主義了啦」等。我連續看到了好幾篇這樣的反應,有感而發想談談這些「怎麼可能」的批判。

屬於個人的杜邦方程式

在投資領域裡有條知名的公式叫做杜邦方程式(DuPont Equation),最早是由美國杜邦化學公司發展出來用以分析企業或投資專案的獲利能力(Return on Equity, ROE),這方程式大概長這樣子:

如何做好人生決定? 每次都嘗試找到「後悔也不會後悔的選擇」

前兩週,有位網友在版上問到「到底25歲時,大家是走在怎麼樣的道路上」。 當時我回他說,「這是個大哉問。 我有空可以分享一下我自己的養成經歷」。 不過呢,後來發現這一題目要清楚寫起來是有點辛苦,短時間一下沒辦法清楚整理好。 加上覺得講我自己的經歷,好像對其他人的人生決策幫助也未必大。 所以一時有點不知道如何著手,這議題也就暫時被我擱置了兩個禮拜。

週五跟Bryan搭高鐵從高雄回來,我們在聊著過去我們年輕時代做選擇的原則時,突然覺得我可以怎麼建議這位網友了。 與其告訴她我過往的人生,還不如來細細談談我每次做抉擇的最關鍵原則 - 也就是我標題的這段話。

你是「預言者」嗎?

我有個好友在知名網路公司當主管,夫妻倆在郊區有間大房子和兩位可愛的孩子。不少在美國發展的台灣人雖然也是名校畢業,英文和專業能力也不差,但卻未必有他這樣好的發展。我在紐約工作時偶而會跟他碰個面,互相交換一下工作上的心得,好比怎麼帶領那些難搞的老外團隊,怎麼跟美國主管要資源等等。

我記得有次聊天,他無意間談到一件事情,讓我到今天都還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