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年輕創業者的建議:避免對未知的恐懼,你可以準備好的五件事

給年輕創業者的建議:避免對未知的恐懼,你可以準備好的五件事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我自己算是個小小的經營者,也難免在各類聚會時,會有人跟我聊到創業這個主題。

不過,我發現,一些認識很久的人常常會跟我說:「等我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時,我就要離開公司出來創業!」或者是「待我把這份工作的某技能變強了/準備好/有錢了,那我就一定出來創業!」

但這類宣告,似乎就像每年許下的新年希望一樣,大家年復一年都講同樣的事,但卻從來沒有實踐過,也很少人最終有踏出創業的那一步。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大家對於「改變」總是充滿了未知的恐懼,所以總會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

但老實說,我認為創業的準備恐怕永遠都沒有結束的一天。像我、Bryan跟幾個股東出來創業,至今差不多快十四個年頭了,但每一年我還是覺得有許多新事物仍在學。甚至覺得自己大概再給我十年,也很難說完全準備好。

當然,我也不是那種隨意鼓勵大家出來創業的人,但我總覺得,如果你真是有心要做出一番事業,你反正也不可能等完全準備好後才開展,不如把握核心比較重要。什麼是核心呢?我認為是底下的五點。如果你能先把這五件事想透徹了,未來存活機率就能有效提高。

第一,不要只是為了「想創業而創業」

創業不是一種生活模式、不是人生目標,創業只是「把事情做出來」的一種手段。你絕不能說,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賣什麼、也不知道我有什麼技能,只是覺得年紀到了或是很羨慕周圍一些在經營事業的朋友,然後就覺得自己也該創業。

換言之,若沒有想要達成什麼目標、沒有想解決什麼問題、或沒有想改變某些商業上你認為不夠好的地方之前,千萬不要把創業當作目標。

我們當年,其實是先想要提供我們專案管理的技能,成為企業顧問,但繞了一圈發現,台灣當時除了考PMP的補習班以外,沒有單位對於專案管理實務的軟體工具有興趣。最後不得已,只好自己經營。這是我們創業之處的起點。

換言之,創業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手段。但事後回顧,這部分卻很重要。因為你目的明確,當碰到阻礙時才知道要修正什麼,也才知道每日經營的決策重點在哪裡。

若一開始沒有這樣的價值核心,就很可能淪為找風口與趕流行。當然,我也不會說這樣完全不行,也確實很多人是這樣而賺到錢。可是你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真找到風口並賺了錢當然沒問題,但鮮少人能一帆風順。若你碰到挫折時卻沒有目標願景,你就很容易會放棄,也很容易去追逐另一個風口。最後滾石不生苔,反而會因為自己太容易動搖而難有積累。

此外,也不要因為不滿就創業。有些人是抱持著「老闆太爛了,我隨便出來開一個新的,也能做得比他更好!」的想法憤而離職。這個跟「為了創業而創業」的狀況都差不多,都是錯誤的創業動機。

第二,創業前得先有商業模式:此模式你已小型試驗有效,而且心中已有成形之輪廓

講到商業模式,沒經驗的人,往往腦海中會跳出一個很fancy的商業模式。比方說,他想先做一個平台,先免費提供什麼,等人群聚了,再賣別人服務;或者以平台的形式去仲介買方跟賣方;或者是我幫政府做一些什麼事情,然後拿補助等等等等。

你問任何一個年輕的創業者,他們都能講出一個複雜又精巧的商業模式。但是我一向給新手創業者的建議就是:創業模式最好別太複雜。甚至最好簡單到「純粹只是買賣」— 你手上有個什麼樣的商品,能創造一個什麼樣的服務,而且你「真的可以成交」,可以把這東西賣給一個明確的族群。

換言之,你必須創業之前就小規模嘗試,真的可以賣出一、兩筆交易,確定你的商品或服務是可行的、是有人需要的、是能讓你在創業初期就立刻帶來營收。

你或許有聽過精實創業(Lean Startup)以及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的概念。這些字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背後的共同之處,都是強調當我們面對一個難以預測的未來時,應該逐步地、漸進地找出市場需求。當你在經驗不足的狀況下,若要有效的調整與測試,最好是讓商業模式簡單化,立刻可以執行和驗收,才能確保是不是走在一個正確的方向。

如果是一個很複雜的模式,你很可能得先花許多錢和時間,才能收集到市場的聲音。但高度不確定性對於時間與錢的耗損很大。若花很多時間與錢最後卻失敗了,努力半天才發現一無所獲,這是很可惜的。

另外還有個建議我也很常給:可以的話,不要跟政府拿錢。

一方面拿了錢,有很多相對應的文件要做,這會減少你研發產品或是服務的時間,而且這些文件對你將來也毫無用途。另一方面,當你拿了政府的錢,很容易會聽不到市場「真正的聲音」。

因為補助讓你一直有收入,有種公司勉強能存活的假象。可是啊,就是這樣的思維讓很多人就卡住了。一直得仰賴政府補助來補血,而無法真正完整的從市場上取得營收。最後,公司的經營變成殭屍企業,死也死不掉,活卻又活不大。這反而浪費你人生寶貴的時間。

第三點,在創業前,要盡量備齊:工匠、總管、行腳商人的角色。

千萬不要創業後才來思考找人這件事。

最好在你上班時,就有系統地去物色將來合宜的夥伴。

你雖然不可能事前找齊所有人,但最少你需要三個角色:A.「能夠把產品服務做好」的工匠;B.「能去協調經營管理」的總管;C.還要有一個「能夠去面對市場」的行腳商人。

畢竟一間公司存續的核心需求不外乎就是產品、市場、還有管理。

而大部分的創業者,在一開始時通常只具備一項專長。比方說,你可能是一個擅長設計產品的工程師,可是很可能不善於應對市場端。所以,你最少要找一位能夠互補,協助公司去執行這類事情的人。

不過初期而言,工匠與行腳商人又比總管重要。畢竟這兩個會立刻決定經營上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可是隨著事業起飛,團隊人數一定會越來越多,隨著人數增加,就要有負責整合團隊、提供管理規劃的人。這時候總管這樣的角色還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我要提醒的是,不要想說你要自己一個人來扛下所有的責任。尤其到了後期,團隊大了,各種事情都會越來越專業,若還是你一個人要兼顧所有事情,必然就無法規模化。所以提早思考怎麼分工與專業化,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重點!

附註:不理解這概念的,也可以參考我們的著作喔《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

第四點,該培養經營管理的數字觀念

創業要能成功,經營者自己必須要懂成本、毛利、損益平衡的概念。如果更理想,你更該把整個財務報表的經營概念都搞懂。雖然你不需要自己做財報,可是財報其實就是公司經營的健康檢查報告。具備數字能力,也就讓你能更通透的了解自己的經營狀況。

有些做小生意的朋友,常會碰到這類情況:每天營收多,手上許多現金,以為自己賺了很多錢,結果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碰到狀況時,卻無法拿出相對應的現金,居然面臨倒閉危機。

所以你必須有意識的把所有經營的內容都轉成量化的指標。如此你才會知道,這段時間到底營運是往上走,還是往下降?決策有所依據,而不是單只靠想像跟猜測來做。

所以創業前,至少買一本財務報表的書,好好K完吧!

第五點,要有自己的觀點,而非人云亦云

當你開始創業後,你會發現市場上充滿各式各樣的「建議」,而且每個聽起來好像都有道理。這時候,你若沒有擁有自己的觀點,很容易就被這些「建議」搞得你方向全亂。更慘的是,這類建議往往還相互矛盾,讓你完全無所適從。

我就舉個例子吧!前幾年,如果要在網路上面曝光,想增加聲量,你會發現有人叫你寫部落格;但同時你會發現也有人說部落格落伍了,他們說Facebook的粉絲頁才是唯一的關鍵。

你若心中毫無定見,不知道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就會在這裡迷失了。聽人家說要建立粉絲頁,就乖乖的去建,建了也不知道要幹嘛,於是貼一些無聊的笑話或者心理測驗,甚至去買粉絲。最後粉絲人數雖然增加了,但到底對企業經營有沒有幫助?卻完全不知道。前幾年每個商家都有一個粉絲頁,但大部分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是為何要做這樣的事情。

如果你的資源多、時間多,跟著大家走那當然無妨。可是創業初期必然是你處在資源最有限的狀況。也因此,你得要腦袋清楚地去分配資源。如果你是個文字能力強的人,就算很多人跟你說沒人看部落格了,可是搞不好你透過文字,卻能夠打動到最多合適你的客戶。這時候你繼續寫文字,也比你跟風拍直播來得更好。

換句話說,聽專家建議前,你得自己先理解你的優勢劣勢,最後才能選擇出合適的方法與工具。這不管是產品面、行銷面或者策略面,都需要讓自己跟著專屬於你的優勢來建構。才不會一下做這個,一下做那個,或者白費心力在你根本沒有優勢的事上。

不過,我也要提醒一下,有自己的觀點非常好,但是不表示你就要頑固到底,如果市場的證明你的觀點是錯的,比方說開了一個部落格,結果都沒人來看,這就表示你可能要在方向上做些調整。能不能調整風格、方向、文風,然後慢慢慢慢找出到底你要打動的族群他們想看什麼?給他們對的內容,若流量與轉換能反映在數據上,那才表示你的觀點是正確的。

換句話說, 你若根據你自己的優勢而做出假設,就該因應這個假設去執行後續一系列的策略。結果好,那就持續執行下去;如果結果不好,那就要嘗試多方調整、軸轉,直到你能真正找到市場喜好。

以上五點,是我認為大家在出來創業之前,應該要花心力想過的問題。如果這些有,那你在後續的創業,一定會相對順利許多的。

延伸閱讀

想當創業者的,我滿建議大家可以來參加我們這堂課。讓你在安全的環境中測試自己的經營能力,並學習財報的理解:

M101模擬商戰初階 - 經營者的決策養成(14PDU)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