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三,大家這個年過得開心嗎?記得小時候爸媽或是老師都要我們定個「新年新計畫」,長大後還有多少人有這個習慣呢?老外把新年新計畫叫做New Year Resolution,直接翻譯就叫做「新年決心」,最常見的項目像是減重、改善財務、戒煙、學習新技能之類的。
根據統計,有50%的美國人每年都會訂出新年的新目標(還挺高的),但其中1/3的人在一個月內就會放棄,而僅有不到20%的人會把這目標貫徹到隔年。也就是說,所謂新年新計畫的「保存期限」,多半只維持一星期而已!
台灣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但我想多半也跟美國差不多啦!年輕時比較熱血兼純真,會定個新年目標來激勵自己,但長大後,唉,你也知道的,生活逼人啊~乾脆連這「應景」的步驟都省了,唯一還會出現這橋段的,好像只有在春節綜藝節目裡,主持人會問藝人:你今年有什麼新計劃啊?藝人就會回答:希望順利出個人專輯,或是順利舉辦演唱會之類的,讓觀眾知道他/她快要有新作品了,大家趕快掏紅包錢來買吧!
為什麼「新年決心」會這樣的不堪一擊?「忄束負(ㄌㄢˇ)」嘛~我想多數人會這樣說,但心理學家有更深層的分析,我在網上看了好幾篇相關的文章,列出幾個重點,你看看有沒有道理?
1. 目標不切實際
一位忙碌的上班族新年目標是練出「六塊肌」,當然這不是不可能,但對一般人來說,這需要大量且持續的鍛鍊,除非願意付出一定程度的時間甚至金錢,甚至徹底改變生活型態,要不然六塊肌還是只會攤成一塊油的。就像很多專案一樣,有時候失敗的原因除了執行不良外,目標本身是否符合實際也是要思考的問題。
2. 過度膨脹成果
有人認為只要自己瘦身成功就可以獲得帥哥青睞,或是以為只要考上某張證照就可以升官加薪,但在過程中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時,往往就會中途放棄。所以要務實地看待因果關係也是很重要的!
3. 意念不夠深化
有人新年定了一堆新目標新計劃,但這些目標不痛不癢,可有可無,所以過一陣子也就忘了。其實人的行為完全是靠「意念」來觸發的,意念夠強才有辦法引發持續性的行動,進而成為習慣。就像一張厚紙板,一開始很難凹折的,但反覆折個幾次就會出現摺痕,以後就會越折越順。人的大腦也是,好比你相信晨跑有助健康,而健康是幸福的來源,你就要不斷強化這個意念,直到大腦建立起強固的神經連結,你自然會養成晨跑的習慣。
根據上面三個新年計畫失敗的原因,我也列出幾個改進的方法供各位參考,有些是他人的建議,有些則是加上我個人的想法:
1. 目標是用來達成的,不是用來壓迫自己的
很多時候,個人目標沒有達成還不打緊,最大的副作用是失敗衍生的沮喪,甚至徹底放棄的心態,這才是最糟糕的。所以定目標時真的不要太貪心,好比說今年想減重5公斤的人,不妨試著減個2公斤就好,總比達不成目標反倒自暴自棄的好。想今年結婚的人,不妨先放自己一馬,告訴自己今年多認識些異性朋友就好。假設過了幾個月,目標真的達成,自信心與戰鬥力上升,再定個進階版的目標也不遲。總之,漸進強過躁進,而鼓勵往往比壓力更有效!
2. 讓目標具象化,看得到才搆得到
人是感官動物,和抽象的改念相比,具體的形象對我們的大腦會產生更多的刺激,幫助意念的加強。我在電視節目聽一個女生說過,她減重的目標並不是抽象的數字,而是先去買條自己想穿但穿不進去的衣服作為標的。記得小時候的小豬撲滿嗎?我們為了要把牠養肥認真把一枚枚的銅板投進去,到現在我還是認為這是存錢最好方法之一。
3. 試著將壓力轉化為誘因
這條相對比較需要花點腦筋,但也是威力最強大的方法。我們對於新年目標常常半途而廢,是因為要達成這些目標多少有點辛苦,得犧牲一點享樂,犧牲一點自由,不管是心理上或是生理上的。
如果能透過因果分析,或許可以把目標轉換成具有誘因的事情。對於一個愛賴床的人來說,與其訂出今年「每天都要七點起床」的目標,不如訂出「每天都要在11點前上床」來的可行。雖然11點上床未必100%會早起,但上床沒有起床那麼痛苦,相對容易執行,最終還是可達成早起的目的。我一個喜歡攝影的朋友欠缺運動,早上試著去跑步但總是半途而廢,我就建議他以「河濱公園的四季」為主題來個系列攝影,他為了拍出同個定點不同時間的變化真的每天都帶相機去跑步。
今年春節假期特別長,希望各位好好享受難得的假期,可以的話也好好思考可實踐的新年計畫喔!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