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犯錯,所以總是等到準備好才敢行動?試著面對不適感、勇於犯錯,更能激勵自己成長

害怕犯錯,所以總是等到準備好才敢行動?試著面對不適感、勇於犯錯,更能激勵自己成長

為何大人學推薦這篇文章給你?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導「不要犯錯」,才是值得被讚許的好孩子,但是《隱性潛能》的作者反而鼓勵你犯錯!害怕犯錯的心態很容易導致我們過度準備,甚至裹足不前,在這篇摘文中,作者會透過幾個實驗和例子讓你了解,勇於面對犯錯後的不適感,反倒才會加速你的成長!


在一個巧妙的實驗中,心理學家凱特琳.伍利(Kaitlin Woolley)與艾雅蕾.費雪巴赫(Ayelet Fishbach)研究了數百名參加即興喜劇課的人,並隨機分配他們專注於不同的目標:一組專注於學習,另一組刻意追求不適感。結果顯示,堅持最久、最勇於嘗試創意冒險的人,不是專注學習組,而是刻意追求不適組。他們收到的指令明確指出:「你的目標是讓自己感到尷尬與不適……那是練習奏效的跡象。」一旦大家把不適感視為成長的跡象,就有更多的動力跨出舒適圈。

這種方法對政治對手也很有效。我們常勸民主黨人與共和黨人要突破同溫層,例如鼓勵他們尋求新資訊。但研究顯示,如果你不是鼓勵他們尋求新資訊,而是直接鼓勵他們尋求不適感,他們更有可能去看對方陣營的文章。當不適感代表進步時,你就不會想要逃避它了,你會想要繼續衝撞它,繼續成長。

婚禮前七個月,韓梅決定在婚禮上以夫家的母語粵語致詞,給丈夫及其家人一個驚喜。這點子聽起來就是很大的挑戰,但也令人振奮。她用英語擬了一份草稿,請人譯成粵語,並錄音下來。接著,她把那段致詞的錄音當成播放清單上的歌曲反覆聆聽,直到背熟為止。她去超市買菜的途中也不斷背誦,瞞著丈夫,不讓他知道。

她知道她致詞完後,公婆可能會考驗她的粵語,所以她也啟動了「對大腦疲勞轟炸」的策略。她聽粵語 PODCAST,看粵語電影,每天在秘密課程中與粵語家教練習對話,欣然接受自己以錯誤的用字自我介紹的痛苦,以及以錯誤的語調背誦講稿的尷尬。

她常夢到自己怯場說不出話來或講錯,但她也提醒自己,尷尬與犯錯都是學習的象徵。後來她在婚禮上完美地致詞,把粵語的九種聲調都正確地發音出來。之後,她還能和只會說粵語的祖母開玩笑。夫家的親友告訴她,她花時間學習粵語以表達對夫家這邊文化的重視,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

你不需要等到你熟悉整個知識體系以後才開始交流。你交流時,大腦的知識就會跟著擴增。我問韓梅如何開始,她說她不再等到自己有基本的熟練度才開口,而是第一天就開口,不管有多尷尬。「我經常鼓勵大家,一開始就開口說。」她告訴我,「只要記住幾句話就好了,例如簡短的自我介紹,說明你為什麼要學習這個語言。」

這個建議徹底改變了班尼.路易斯的一生。他待在西班牙期間,買了西班牙語版的《魔戒》,接著坐下來查字典,翻譯他熱愛的故事。他花了一週才完成第一頁。後面還有七百頁。如此過了六個月,他一直沒學會西班牙語。他意識到,除了實際開口說西班牙語以外,他其他所有的方法都試過了。這需要第三種形式的勇氣:不僅欣然接受及主動尋求不適感,還要勇於犯錯以放大不適感。

犯錯

我曾和一個表親去哥斯大黎加旅行。我們走了好一段路後,走進一家餐廳,他說鮮榨柳橙汁看起來很好喝。他以西班牙語點餐時,服務生突然大笑起來。他不是說「jugo de Naranja」(柳橙汁),而是說「fruto de periódico」(報紙果),他想點一杯報紙果。

第一次嘗試使用一種新語言時,你可能會感到焦慮。萬一選錯字,你可能會覺得很尷尬;萬一講錯話,你可能會冒犯到別人。我太太艾莉森在高中學過日語,期末考是全班去一家日式料理店用日語點餐。她很擔心犯錯和考不及格,所以乾脆裝病,請病假。但這正是勇氣的來源:為了練習說一種語言,你需要勇於犯很多錯誤,越多越好。

韓梅認為,這是孩子比成人更快學會外語的原因之一。沒錯,孩童因為大腦的可塑性強(發育中的大腦比成熟的大腦更新得更快),比較沒有先前知識的干擾(沒有根深柢固的文法羈絆),所以學習新語言比較有利,他們也比較不擔心尷尬與犯錯所帶來的不適感。孩子在交流時不會退縮,他們學到新單字就開始運用了。他們不怕犯錯顯得愚蠢,也不怕被人品頭論足,他們把犯錯當有趣。

如果你個性害羞,那麼你可能一想到犯錯,就會特別痛苦。害羞是擔心在社交場合遭到負評時的反應,班尼.路易斯對此的感受非常強烈。青少年時期,他有社交恐懼症,在派對上,他總是躲在角落玩手機遊戲。在語言課上,他從來不舉手參與討論。他搬到西班牙時,為了逃避這種恐懼,只跟講英語的人交談。

治療師採用兩種不同的暴露療法來治療恐懼症:系統減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及洪水法(flooding)。系統減敏法是從接觸微量的威脅開始,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強。如果你害怕蜘蛛,你先畫一隻蜘蛛,之後去房間的另一邊看一隻關在籠子裡的蜘蛛。在你與浴缸裡的幽靈蛛近距離接觸以前,你先學會在沒那麼可怕的情況下控制恐懼。洪水法則恰恰相反,治療師可能直接放一隻蜘蛛在你的手臂上。當然,你可能驚慌失措,但如果你安然無恙地度過這場磨難後,你內心的恐懼就會消失。

暴露療法是藉由放大不適感來減少不適。一個極端的例子是發生在飛行員學習飛行的時候,沒有什麼情況比飛機失速更可怕了。失速是指飛機開始往下墜,通常是因為飛行員犯了飛太慢或太陡的錯誤。15% 的致命民航事故,以及近 25% 的私人墜機事件,是失速造成的。飛機從天上掉下來是許多飛行員的夢魘。

你開始接受飛行員培訓時,會先在飛行模擬器中經歷系統減敏法。模擬器可以幫你熟悉失速的機制與感覺,例如雙手該怎麼做;飛機開始下墜時,地平線是什麼樣子。但你真正坐進駕駛艙時,飛行教官會給你一個可怕的指令:放慢飛機的速度,拉回操縱桿以拉高機頭,直到飛機失速。

這是你只能透過洪水法去體驗的部分。你大腦內的杏仁核並不在乎你操作過多少次飛行模擬器,或你在幾千英尺的高空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修正航向。你被困在一個巨大、沉重的金屬籠子裡,失控地迅速墜落。這種刻意導致飛機像石頭一樣突然墜落的恐懼,沒有人能為此作好心理準備。

如果你想在美國獲得飛行執照,你必須證明你可以讓飛機脫離失控狀態並安全著陸。有效的培訓課程會刻意導入意想不到的新威脅,有證據顯示,這種出其不意的因素非常重要:如果失速訓練變成一種可預測的常規訓練,那就無法讓飛行員為現實中的緊急情況做好準備。只有在各種條件下培訓,才能為任何情況做好準備。飛行員透過強化不適感來因應不適,並在駕馭不適的過程中培養技能。

放大不適感是班尼.路易斯學會新語言的關鍵。為了克服羞怯,他從系統減敏法開始做起:他讓自己處於稍微不安的狀況,例如在街上戴著小妖精的帽子,或帶著一支會發出迪斯可光的雷射筆出現在演唱會上,藉此鼓勵陌生人接近他。他在喧鬧的活動中發送耳塞,或在酒吧裡與人碰酒杯,藉此主動展開互動。他在西班牙又待了六個月後,已經可以流利地說西班牙語。接著他搬到義大利,學習下一種語言。現在,到他成為多語專家,只是遲早的問題。他的目的是在幾個月內,學會用新語言與陌生人溝通,也指導其他人這樣做。這促使他改用洪水法。

班尼稱這為社交跳傘(social skydiving)。他到達一個新國家時,就努力接近任何在他附近超過五秒鐘的人。他不以閒聊當開場白,而是邁出更大的一步,以吸引對方做出更有意義的回應。他住在西班牙的瓦倫西亞,遇到當地人時,他會突然唱起一首當地的歌。他在巴西的一家旅館登記入住時,跟櫃檯人員聊到他在羅馬當接待員的經驗,說那工作過勞又低薪。班尼指出:「我覺得語言學習者犯的一大錯誤,是認為學習語言是為了獲取知識。根本不是!學習新語言是為了培養溝通技巧。」

大家往往把學習視為「認知、糾正、防止犯錯」的過程,但班尼認為,如果你想精通一種語言,不該以減少犯錯為目標,你應該努力增加犯錯。事實證明他是對的。許多實驗顯示,學生學習新資訊時,如果他們在得到正確答案以前被誤導以至於猜錯答案,他們在隨後的測驗中犯錯的機率較低。有人鼓勵我們犯錯時,我們最終犯的錯誤反而比較少。早期的錯誤可以幫助我們記住正確答案,並激勵我們繼續學習。

當班尼準備開始學習一種新語言時,他會先設定一個遠大的目標:每天至少犯兩百個錯誤。他以「犯錯次數」來衡量自己的進步,他說:「你犯的錯誤越多,進步越快,錯誤帶來的麻煩越少。若你對於犯錯感到不安,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犯更多的錯。」

在過程中,班尼讓自己處於一些尷尬的情境。例如,自我介紹時講錯性別、說自己深受公車的吸引、不小心稱讚某人的屁股很好看。但他不會為此自責,因為他的目標就是犯錯。即使他講錯了,大家通常還是會稱讚他很認真,那又激勵他繼續嘗試。

心理學家把這種循環稱為「習得勤奮性」(learned industriousness)。當你因為努力而獲得讚揚時,努力的感覺本身會開始出現第二種獎勵性質。你不必再逼自己繼續嘗試,而是感覺自己自然而然想要嘗試。

「從第一天就開口說」這個概念,改變了我對學習的看法。你可以從第一天就開始寫程式,從第一天就開始教學,從第一天就開始當教練。你不必等你習慣以後才練習技能。你練習技能時,不適感會逐漸消失,讓你越來越習慣。

幾年前,韓梅注意到有人在她家的Netflix帳戶上看韓劇,那是她的父親。她父親去南韓看她以後,就迷上那裡的文化,並決定開始偷偷學韓語。七十七歲的他正快速地學習單字與文法,而且韓梅還可以教他。她說:「其實他已經累積很多韓國知識了,他寫了很多韓文,也讀了很多韓文,但他說韓語時真的很緊張,現在我們終於可以稍微對話了。」

現在,韓梅是一家語言與翻譯服務公司的創辦人兼總經理。她認為,只要你願意接受一點不適感,學習永不嫌遲,而且這種勇氣是有感染力的。

如果要等到感覺準備好了才去接受新挑戰,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去挑戰。也許我們永遠等不到一覺醒來、突然覺得自己準備好的那一天。無論如何先大膽豁出去,你才有可能在過程中做好準備。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隱性潛能: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教授,突破天賦極限的實證科學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