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

新年計畫的保存期限

今天是大年初三,大家這個年過得開心嗎?記得小時候爸媽或是老師都要我們定個「新年新計畫」,長大後還有多少人有這個習慣呢?老外把新年新計畫叫做New Year Resolution,直接翻譯就叫做「新年決心」,最常見的項目像是減重、改善財務、戒煙、學習新技能之類的。根據統計,有50%的美國人每年都會訂出新年的新目標(還挺高的),但其中1/3的人在一個月內就會放棄,而僅有不到20%的人會把這目標貫徹到隔年。也就是說,所謂新年新計畫的「保存期限」,多半只到二月一號而已!

要收穫,就別灌溉雜草

最近和家裡的一位小朋友聊天,談到了畢業求職的話題。小朋友有點沮喪,他覺得自己沒有台成清交的名校招牌,念的也不是一般認為的熱門科系,我說了一番鼓勵他的話之後,他看起來好多了,這也讓我想起三四年前,擔任PMP講師時和同學的一番討論。 隱約記得我在課堂上提到一些國際知名公司的專案管理手法,中午和大家一起吃便當,有人聊到宏達電股價大漲的新聞,有位同學就一副悻悻然的樣子,把筷子一放就開砲了:

沒有甚麼是不用付出代價的 (中)

前情提要 之前曾經在文章中提到自己某位朋友對於升遷一事的苦惱與猶豫。 後來在聊過後,有大概兩個月左右沒見了。 這次則是前次聊天後再一次見面的談話內容。 -------- 我說:『所以後來你決定的如何? 有承接那個新職位嗎?』 他點點頭。 我道:『Great! 總算還是想通了嘛~!』 『那升了官感覺如何? 有甚麼新的感想?』 沒想到不問還好,問了反而他開始苦著一張臉。  

關於縫隙這東西

這篇是前幾日跟一個老朋友在MSN上的對談。 談到我們這一世代的感性與內心的脆弱,我覺得其中幾段她詮釋深切的讓我震撼,所以想貼上來分享給大家。 但我猜她未必願意以真面目示人,所以我把她名字改為「老友」。

不要想抄捷徑!從0到1的學習歷程其實是這樣的

文章能改變人嗎? 老實說,我還真不太相信別人的觀點可以改變任何人。 小時後的偉人傳記沒改變過我,如今我寫的文章,我相信也很難改變讀著的任何一個人。 我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寫文。 雖然花很多時間寫出一些我對事情的看法與體會,但這僅僅是傳達著我自己的偏見罷了。 我不期待、甚至不認為有人會因為看了這樣的東西產生甚麼實質上的改變。 就算有些內容你讀了覺得頭頭是道、覺得好像體會了某些東西;但那體會搞不好根本不是我想傳達的東西也說不定? 這是因為人的理解常常不是漸進性的,而是某種類似進化性質的跳躍。 事情常得靠自己實際走過一遍;要先認真對某樣事情投入、從投入

(轉貼) 傷痕實驗

美國科研人員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曰「傷痕實驗」。 他們向參與其中的志願者宣稱,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應,尤其是面部有傷痕的人。 每位志願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由好萊塢的專業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 志願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鏡子就被拿走了。 關鍵的是最後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塗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 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

(轉貼) 如何成為傑出的工程師

看到Bryan寫到職涯出路這件事,我就想到之前看到過的這篇文章。 剛剛花了些時間搜尋到並轉貼於此。 雖然文中內容似是針對「工程師」這一職位,但我個人覺得其實其中的精神對任何工作都是適用的。 有些觀點如主動承擔責任、掌握全局、正確的追隨等,我發現都是學校沒教過、出社會也沒人會告訴你、自己不會直覺想到,但你卻得自我從錯誤中摸索出來的東西。 唯有理解且具備,你才有機會在職場上留下足跡,並往上晉升。 因為所有主管或是更高層的人,都是因為理解這些東西才成為主管。 而也因此,他們也會看重這些特點。 所以呢,我相信這文章對大家應該都有幫助,轉錄於此供讀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