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在工作中學習&進步?新鮮人初入職場的「菜鳥 3 式」

該怎麼在工作中學習&進步?新鮮人初入職場的「菜鳥 3 式」

(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from Pexels

最近有個朋友正在帶新人——真的是剛大學畢業、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新人。他發現新人就是一張白紙,不論是日常的互動應答還是工作上的專業事宜,都需要花很多時間指導,讓他頓時有種自己是保母的感覺。於是他就列出了一份 checklist,一一盤點新人要注意哪些事情。

聽完他的故事後,我也試著列出自己認為新人最需要注意的 3 件事情。不過,以下比較想要強調的是「為了在工作上不斷進步,需要特別培養哪些心態與思維」,所以日常工作中許多小細節或者待人處事的禮儀(比如善用密件副本、不要打錯字等超基本認知),這篇文章就不多提了。

1. 帶著答案問問題

不管菜鳥老鳥,應該都不太喜歡職場的伸手牌同事。即使作為主管,也不代表就得成為下屬的專屬導師,能幫人解決人生所有的疑惑。

但其實我也傻傻地當過「伸手牌」……初入職場時,很常問主管「怎麼辦」,他有時候會直接分享解法,有時則會反問:「那你覺得該怎麼辦?」或者「那你有建議的解法嗎?」某一天,他的反問讓我意識到:如果想要成長,我不能這麼沒想法。

之後,只要有東西想找主管討論,我都會先想好該怎麼做,再也不會只問「怎麼辦」,而是會「帶著答案問問題」。與其丟句不負責任的「怎麼辦」,不如試著跟主管說:「我碰到了一個問題,也有想到一些解法,但不確定哪個比較好,想找你討論」。

這樣做帶來了 2 個好處:

(1) 思考更周全

因為要自己想答案,再加上每個答案都各有利弊,甚至得連帶思考對應的配套措施,漸漸地思考事情會更有系統性,不會只解決單點問題。

這對於做 PM 的工作也很有幫助,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為了設計美觀考量,PM 想改動站上的廣告版位尺寸,那該怎麼做?得先跟行銷團隊確認這個版位可不可動、有沒有建議的尺寸;再來得問工程團隊,這個版位由誰負責修改、是不是 web 和 app 都要改,最後還要確認改動後有什麼影像,比如原本的廣告圖片是否就不合用了?這樣的改動除了美觀,有沒有其他好處?該如何衡量這件事情的效益?從一個問題衍生出一萬個問題以及一萬個利益關係人……,然後盡可能地安排出最周全縝密的規劃,這就是 PM 日常的工作職責。

(2) 做事更有效率

帶著答案跟主管討論,代表雙方都有更明確的討論基礎,不用從零開始發想。這大概就像是考試時碰到申論題 vs. 選擇題的差別吧,碰到後者通常會較省力。

2. 搞懂做每件事情的原因

以我轉職當 PM 後的經驗來說,雖然時間不長,但也接過不少菜鳥同事開的需求,有人想做新功能、有人想辦促銷活動、有人想改網站上的宣傳文案,在思考可行性的同時,我通常會先反問:「為什麼要這樣做?想達成什麼目的?」

讓人訝異的是,很多人在第一時間無法回覆這問題(或者雖有回覆,但答案不太有說服力)。比如說,蠻多人都會說「主管說要這樣做」或者「因為競爭對手也有這個功能」,但並沒有想過自家產品是否也有需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也有人說「這樣改動感覺會比較好」,這……好在哪?怎麼評估「好」?是改動後會提升什麼數值嗎?目前有哪些數字可以對照嗎?

可能會有人問:「『搞懂做每件事情的原因』有那麼重要嗎?」

有。但為什麼呢?

(1) 尋找更好的作法

先搞懂「為什麼要做這件事(Why)」,才能知道「怎麼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How)」。

比如 A 在電商網站工作,主管希望 A 以網站之名去經營 facebook 社團,A 要做的不該是直接去申請成立一個社團,而是先問:「這個社團要用來幹麻?/ 為麼想開社團?」如果是希望提高品牌曝光度,廣告會不會是更好的作法?如果是希望會員彼此有個即時聊天的地方,telegram 會不會更符合需求?或者是希望把客訴集中在社團,不要一言不合就上 PTT 爆料,那更根本地去優化品控流程或客服 SOP 應該才是當務之急。

唯有搞懂 why,才能知道「怎麼做最適合」,甚至能貢獻出更棒的作法。

(2) 驗證該作法的成效

知道「為什麼做這件事」,才能連帶搞懂「做這件事到底對達成目標有沒有幫助」。

延續上面說的例子,如果經營 Facebook 社團是增加跟會員之間的互動性、對品牌的忠誠度,那該用哪些指標驗證所謂的「忠誠度」呢?可能是忠誠會員佔總會員數的比例、忠誠會員的回購率是否有提升、忠誠會員的回購時間是否有減少……等。

如果不知道這件事為什麼而做,自然也無法列出查核的標準,那根本無法驗證成效,說白一點,就真的只是「做爽的」。

(3) 理解公司發展方向或策略

如果公司有很明確的發展目標,那通常日常的工作內容就會跟這些目標呈現正相關,即使是公司裡的基層人員或第一線員工,也能從日常庶務推敲出公司的願景或大方向的戰略。

比如一家電商品牌希望進軍海外市場,行銷團隊可能就會開始投放廣告給海外受眾試水溫、產品團隊則準備多語系網站與介面、工程團隊要串接更多種支付方式等。

相對地,如果公司並沒有明確告知「明年要進軍海外市場,請各部門做好準備」,在被交辦這些事情時,也可以主動詢問主管做這些事情的目的,一來有機會了解公司的營運方向,二來如果自己有相關經驗或想法,甚至可以根據這樣的方向給予更多建議,也增加自己被看見的機會。

3. 設定努力的目標

在每次轉職或跳槽前,我都會先想清楚自己想離職的原因,以及對於下間公司與未來的自己的期待。比如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在公關公司,當時希望自己可以了解代理商運作的模式,並且完整發想並執行一個企劃,所以在執案的過程中,就會特別觀察資深同事怎麼開始發想一個提案,以及怎麼在現場完成一個大型活動。

後來到品牌端做數位行銷後,因為知道自己對於數位工具的掌握並不熟悉,所以當時設下的目標就是要在某個時間內搞懂 GA 和 google adwords。

這兩個例子都是所謂「設定努力的目標」,必須很清楚自己想達成什麼事情、累積哪些成就或技能,才能進而找出自己的不足處,並且對症下藥。

除了對於既有的工作設下目標,也可以對「下一份工作」立下一些期許,然後在現在的工作中好好努力。有了目標,就會更加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技能,才具備跳槽的條件。

總之,不管是在這篇還是其他文章,我都很常強調「目標」的重要性。如果沒有目標,就很像在大海上划船,前進得再快、再穩,也不知道方向對不對,進而無法知道自己該如何控制體力、配置手上的食物與資源。相較之下,有了目標,才能夠確認每件事情該不該做、該怎麼做、做得好不好。

結尾:思考&反問、想,再想,不斷地想

講完這些,可能有些人就會覺得:可是剛到新公司難免會有點手足無措吧?總是會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很怕多做多錯,但又怕過於力求表現會弄巧成拙,然後這樣東想西想之後,就會搞得自己做事綁手綁腳、覺得怎麼做都不對。

老實說,這些過程在所難免,即使自己出社會快 7 年了,每次一換到新公司時,仍會有一段適應期。而我發現要讓自己最快進入狀況的方式,就是把上面這三個動作搭配在一起,然後也要提醒自己:記得不斷地發問、不斷地思考。

每接到一個新任務,試著先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真的覺得怪怪的、怎麼想都想不通,就可以帶著自己的假設與想法找主管或老闆討論;如果沒有問題,那就把任務的目標定下來,接著就往下做吧,最後就可以驗證這個任務的成效,並藉此理解公司整體營運的策略。

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不一定每個步驟都能順利進行,卡關的時候,可以試著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應該怎麼辦?」,不要遇到問題就馬上求助,這樣只會落實同事對自己的「伸手牌」印象,也無從展現自己的價值與技能。

總之,如果想要不斷進步的話,永遠記得要當一個有思考能力的個體,即使老闆再煩、工作上的事情再多、煩心的細節蜂擁而至,都不要忘記思考,更不要讓自己成為那個唯命是從的小螺絲釘,然後被淹沒在這個不斷進步的世界中。

原文轉貼自:MH原文連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