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大人的 Small Talk》一起聆聽,在多數 Podcast 平台(例如 Apple Podcast 或 Spotify)都可以找到!
通常過完年是轉職的旺季,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找工作的時候,你在意的點是什麼呢?
是薪資福利、產業前景、公司的發展性,還是離家近不近呢?
我回顧過去找工作的經驗後,我發現有件事情我很在意,就是這間公司的「格調」。
格調也可以說是一間公司的文化或價值觀,格調跟你不合的公司,你每天上班都會很痛苦,甚至根本沒辦法好好發揮你的專長。
我來分享我自己以前找工作的經歷。
我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有一間公司的 HR 主動打電話叫我去面試。那是一間蠻有名的外商。雖然我是工程科系畢業的,可是也想試試看不同的工作,就去面試看看。
面試當天等了好久,終於輪到我的時候,主管一臉不屑的看著我,連我的名字也不叫,第一個問題就問我:「你覺得你憑什麼來我們這間外商公司上班?」
當時我聽了就很不爽地懟回去:「我沒有要應徵你的公司,是你的 HR 叫我來面試的,所以這個問題應該由你回答才對!」
面試官聽到後就愣住了,突然間氣焰降下來,問了秘書後,他就直接請我自我介紹。
我拒絕他後就走了,哈哈!
還有一次,我到一家工程公司面試。
接待我的人帶我去一間小會議室,給我一張考卷要我寫,題目是以前中、小學做過的智力測驗,有五、六頁這麼多。
我和那位小姐說:「你們要求碩士以上的學歷,如果都能念到碩士了,為什麼還要做智力測驗?」
她回答,這是公司規定的,每個面試者都要寫。
我覺得很浪費時間。如果你考我專業知識,那我可以接受;但是一個研究所畢業的人,怎麼可能智力測驗不通過?這擺明就是形式主義。
而且我是不相信智力測驗的,智力測驗本身就可以造假,以前我有同學的智力測驗幾乎都滿分,後來我問他,他說是因為他媽媽買智力測驗題目讓他做。
當時我就跟那位小姐說:「我不做智力測驗,要主動放棄這次的面試。」
她慌張地說:「這只是一個形式,不會影響到你面試的結果。」
我問她:「如果不會影響,那為什麼我要坐在這邊花三十分鐘寫呢?」
後來她去請示主管,主管進來告訴我:「姚先生,你不願意寫智力測驗沒關係,我們直接進入面試階段。」
看嘛!這不是很無聊嗎?幹嘛一開始還要我寫。
不過他們這麼有誠意,我還是參與面試了。
面試官第一個問題就問我:「重要跟緊急的事情,你會先做哪一個?」
這一聽就知道是時間管理書中艾森豪矩陣的標準題目嘛!
我先說,格調是非常主觀的,並不是說問這種問題是不對的,只是我很討厭拿教科書來問標準答案,我很清楚自己沒辦法在這種公司上班。
我知道答案是先做重要的事情,可是我就耍壞,偏偏回答他:「答案很簡單,當然是要先做緊急的事情!」
面試官愣了一下,問我選擇這個答案的理由,我回答:「因為你都說他緊急啦!緊急定義就是現在不做不行,那我當然要先做緊急的事。」
後來我面試上了,但是我沒有去。並不是這間公司不好,面試官也很客氣,我只是不喜歡搞繁文縟節、拿教科書和智力測驗來考標準答案的公司。
該怎麼看出格調呢?
第一個,面試官的態度
如果你覺得面試官態度無禮、高高在上,那你就可以考慮不要去了。
不要小看這個問題,它其實隱隱約約透露出這間公司對待新人、對待年輕人的態度,以及是不是存在階級地位。
像我前面提到的那間外商,我就覺得階級很重。什麼叫做「你覺得你憑什麼來應徵?」他四十幾歲、位高權重,而我二十幾歲剛從學校畢業,他就可以這樣對我說話嗎?
我面試過很多公司,有些面試官甚至還是高階主管,不管最後有沒有錄取,他們都會把你當成未來的工作夥伴來看待,會很感謝你花時間跟他們交流,也會真的想了解你這個人。
第二個,接待人員的態度
我之前遇過一個接待人員,對老闆嘻嘻哈哈的,對待我們這些面試者就很冷漠。
這也是展現出這間公司的文化是非常講究階級的,如果你是菜鳥,在這種公司可能就有得熬了。
第三個,同事之間的氣氛
進去面試時,你可能會穿過辦公室的走道,你可以留意一下,同事之間的氣氛如何?
如果大家是很輕鬆自在的,邊工作邊說話,那可以;有些公司你會發現大家非常嚴肅,甚至還會有屏風隔板,大家不相往來。
我曾經面試過一間公司,辦公室裡的屏風很高,有些同事就躲在屏風裡,不跟我點頭、也不微笑,用一種戒慎警惕的眼神瞄我。
這表示這間公司內部,員工之間的氣氛非常緊繃,甚至可能會擔心,老闆找新人是不是要取代自己。
接著,我也分享幾個學生和同事給我的回饋,讓我蠻感動的。
某次我和公司的同事聊天,他剛到公司三個月,我問他:「做的還習慣嗎?」,他說:「他覺得我們公司非常不一樣。」
「當初錄取後,要簽員工保密條款和聘雇合約時,我赫然發現,合約上的甲方是我,公司是乙方。過去的經歷都是甲方是公司,乙方是員工,甲方雇用乙方,但是這裡卻相反。」
我很高興這個年輕同事有注意到這點,因為我當初跟 Joe 訂合約時,我們自然就覺得,是員工選擇公司,而且是我們要求員工保密,那員工就應該是甲方,因為他是提供貢獻的人嘛!
還有一位學員,某次下課後來找我聊天,他說:「Bryan,我發現你跟 Joe 對待員工是很平等的!」
「我上過你們很多課,你們談到內部員工的時候,從來不會叫他們員工、部屬或助理,你們都說:『我請負責的同事跟你聯絡。』,永遠都是用同事這兩個字。」
被他這麼一講,我真的很高興耶!
其實一開始我也不知道該怎麼稱呼,要講「員工」嗎?總覺得不太好意思,聽起來好像我可以控制他們一切,我不喜歡老闆、員工之間的階層關係。
後來我想想,既然大家一起為案子努力,我跟 Joe 負責營運,同事負責第一線執行,那我們就是同事啊!
我想透過這兩個故事跟大家說,一間公司裡的文化,還有公司的經營者,對待人的方式是藏不住的,會在很多小小的地方顯露出來。
但是很多人明明知道不契合,卻還是選擇進到這間公司,最後待的很不開心,常常抱怨公司、抱怨老闆。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是來自於三種心態。
第一個:「找工作無非是為了賺錢,這間公司薪水高、福利好,將就一點吧!」
雖然隱隱約約感覺到這間公司非常階級制,老闆對人不是很客氣,文化我也不是很喜歡,可是也沒有更好的可以選,於是就將就了。
我覺得這個心態是很危險的。
如果你將就了,確實會拿到高薪福利,可是你也不得不融入群體,變成跟你身邊留下來的同事一模一樣的人。
如果你是公務人員,請原諒我講這個例子,因為很多學員在公家體系,覺得周圍的人都在推諉卸責,事情都不好好做,只想著下班,於是開始抱怨同事。
我就會告訴他:
「你當初為什麼想進公務部門?不也是為了薪資、福利、穩定嗎?你的同事也跟你想法一樣,這裡的文化就是這樣,多數人不會認真想把事情做到極致。」
「你現在會抱怨,是因為你剛進來而已,只要你待得夠久,你也會變成跟他們一樣。」
如果你不喜歡,你就應該離開;你不離開,在那裡貪圖薪資福利,這個代價是很大的,你整個人會變調,變成你討厭的人。
我很難想像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慘的,就像你從小到大最討厭的人,你們兩個要用繩子綁在一起一輩子,這叫我死了算了!
當然,有些人生活比較困頓,他不得已要承受這個代價,那我們也予以尊重。
第二個:「公司格調對我來說沒差,反正我沒有要跟這些人打交道,我就是做好工作就好!」
這個心態我也不是很認同,你把做事跟做人分開,就是很危險的想法。
我們在 2024 年底出了一本新書,叫《大人學做事做人》,核心觀點就是,職場上做事跟做人是分不開的。你不可能在一家公司不和任何人交流,就能把工作做好,還能順利領到薪水。
舉個例子,你是一位程式設計師,老闆認為你開發的網站效果不好,使用者留存時間很短,才一、兩秒就跳離網站,要求你提高數字。
他告訴老闆:「網站的內容也很重要,內容如果不能吸引人,大家點了兩頁就會離開網站,所以留存時間很短。」老闆卻叫他不要推卸責任,堅持要他解決。
或者是同事,你的上游做完工作丟給你接手,你發現上游都亂做,你跟他協商他還不理你,主管也不來處理。
這些都會影響你的工作品質,請問這些例子到底是做事還是做人?你能分清楚哪一部份是做事、哪一部份是做人嗎?
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 · 蒙格建議年輕人:「永遠不要為你不尊敬的人工作。」
這句話其實不是什麼雞湯,也不是崇高的道德論述,而是績效問題。
你跟你很難合作、很難溝通、價值觀不相近的人混在一起,你工作根本做不好啊!
第三個:「現在的公司都是這樣的啦!台灣的老闆都是慣老闆!」
我以前上班時,當我提出對環境的不滿,前輩們就會這樣講。這些前輩都比我更有經驗,我身為一個小菜鳥,也是七成相信、三成懷疑。
可是,我換了幾個工作後發現,就算同樣的產業、同樣的工作,換一間公司真的有差!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土木工程師,我在那間公司只待了八個月就離職了。
那份工作的薪水很高,我也學到一些東西,同事也都不是壞人,有些到現在都還有聯絡,可是那間公司就讓我明顯感受到格調的問題。
當時幾乎每個禮拜下班都要去喝酒,有時候還會去酒店應酬。老闆帶我們去喝酒、吃美食,一開始覺得很有趣,可是後來喝到會害怕了。
幾乎每個禮拜都喝到十一、二點,隔天七點還要去上班,身邊的前輩都甘之如飴,這代表什麼?代表我們格調不同。
然後我發現,工作時遇到任何問題,下班後根本沒有時間看書、找資料,也沒機會去上課、學習,我就覺得很沮喪。
問了前輩後,前輩說:「這行都是這樣子,我們公司還算好了!我上個公司天天喝,有的還要自己付錢,至少這裡應酬都是老闆付錢。」
後來我還是受不了,換了一間公司,發現一樣是工程公司,但簡直是天壤之別!
第一,同事很常聊工作上的技術問題,有些前輩對某個技術很有興趣,還會拿他的講義來一起討論,這是上一間公司從來沒有過的。
第二,下班後幾乎沒有應酬,很偶爾老闆會找部門一起去應酬,但一年沒有幾次,或者是公司尾牙,就這樣而已。
宴席間,大家也是喝個兩杯,意思意思一下,不喝酒,老闆不會逼你,大家也沒有勸酒的習慣,吃完八、九點就各自回家了。
所以,不要再相信別人說這行都是一樣的。你真的待過夠多的公司嗎?你看過不同的世界嗎?
你應該要用事實來說話,而不是觀點!
找公司就像找另一半
大家都很清楚,找共組家庭的另一半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有一堂課,叫做【V037 洞察戀愛對象的系統化做法】,教大家怎麼在進一步交往之前,先從各個面向看懂這個人。
這堂課大受歡迎,是我們 2024 年賣最好的課程。既然找對象都很在意這些重點,那為什麼找工作就放棄抽象的格調與文化呢?
我們正值壯年,大部分時間都在上班,跟同事、老闆相處的密切程度,搞不好勝過你的另一半或家人,結果你居然覺得能賺錢就好,那對我來說是不符合邏輯的!
上次在 Threads 上看到一則貼文,一位女網友跟交往四年的前任分手後,跟現在的男友在一起。
男友出門前問她:「要不要順便幫你帶吃的回來?」她就感動的熱淚盈眶,因為她過去從沒有被前任這麼問過。
底下有個留言呼應:「有些時候,直到你換一雙新鞋,你才發現那雙舊鞋是多麼的不合腳。」
這個評論說的真好,我自己也這麼經歷過。
有些時候你換了公司,才會驚覺世界上還是有很多正常人,原來你在前一家公司的忍耐是多麼沒有意義。
所以我想說的是,不管是求職、談戀愛,都要好好的選擇,你要相信你自己值得更好的對待。只要你願意更看重自己,你也會被別人看重的!
內容口述 / 姚詩豪;整理 / 林昕嬡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