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大人的 Small Talk 》一起聆聽,在多數 Podcast 平台(例如 Apple Podcast 或 Spotify)都可以找到!
在先前的文章中,我回覆了一位朋友「凱莉」的提問。當時她提出的問題是,自己非常認真,向老闆提案前先徵詢各單位主管的意見,整理出一個「完美共識」,原本期待老闆聽了會很滿意且同意執行,沒想到老闆聽完不僅沒接受,還大發雷霆。這個感覺考慮得很周全的做法,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給凱莉的回覆是,先徵詢大家的意見,最後才詢問老闆,這順序是有問題的。比較理想的做法其實是,先確認老闆的想法,接著再據此來推進,眾人的意見反而不是初期該著重的事情。
後來,陸續有不少人來問我:「Joe,為什麼你會說不用把大家的想法考慮進去?多蒐集大家的意見、集思廣益,這樣不是比較好,也比較民主嗎?」
我們從小可能都收到尊重大家想法的民主教育,難免就會覺得工作場域上好像也是如此。但工作場域不能這樣思考。因為公司不是國家,他比較是一個實現夢想的環境。
國家的狀況是這樣,因為大部分人不能選擇出身。我們出生在這裡,我們就生長在這裡。有人天生資源多、有人天生資源少。資源少的、弱勢的,其實很難遷徙去別的地方,所以每個人的意見都很重要。這樣不同想法、不同信仰、不同認知的人,才有辦法在同一個土地上包容相處。
而包容,難免就得接受某種程度的無效率,也就是說,有些事情得花很多時間來討論或投票,確保所有族群的聲音都能被聽到。
但公司決策跟國家並不一樣。我們雖然未必能選擇要出生在哪個國家,卻可以選擇要待在哪家公司。公司組織沒有任何的強制力,並沒人規定你一定要去哪間公司上班,而且離職換公司的成本其實很低;甚至你願意的話,也可以開自己的公司。所以在公司運作上進行太多共同決策就未必是加分,甚至還可能是大扣分。
我前面也提到,公司這樣的組織,其實是個專門用來「實現夢想」的地方。
實踐夢想?這是什麼意思呢?
舉例來說,大家可能知道,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成立了一家公司叫 SpaceX,這是一家想發射火箭、登上火星的公司。如果登上火星也是我們的夢想,或你是太空飛行相關研究的工程師,那你一定很期待可以加入這家公司。因為若身邊有一群想去火星的人,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可不是超棒的嗎?這是所謂「實現夢想」的概念。
但相反地,如果我們對登上火星壓根兒沒興趣,甚至不相信人類有辦法做到這件事,那大概也不會想去 SpaceX 工作。事實上,你根本不該去那樣的公司。因為你會覺得很無趣,多半也很難待在核心位置。
可是,今天假設有個人,壓根對太空探險沒興趣,但不知道為何被錄取了。結果每次大家開會討論時,這個人都跳出來反對,質疑大家為何要登火星,強調地球也還有各種問題:「我們為何不來研究農業、水淨化、或是解決貧窮,不是更好嗎?」是,他是好人,這無庸置疑,但你應該也覺得他怪怪的吧?
因為如前面提到的,公司並不是國家。沒人逼你要留在那邊,開設上也沒有門檻。你跑去一個你不能認同價值觀的地方,然後提出想法改變別人,這樣你自己很困擾,對別人來說其實也是。
也因此,在公司決策上,要集體決策沒問題,但在這決策之前,我們更要考慮大家是不是有「相同目標的共識」。這個有,民主決策才有意義;這個沒有,民主決策其實反而是經營混亂的開始。
但台灣有些公司,其實也沒有甚麼很明確的目標與願景,大家加入抱持的期待各有差異。如果大家沒警覺,又覺得「必須」互相尊重、必須大家聲音一樣重要,這就很容易就會反應在會議上的「無效率」。
有的人看到這可能會問:「Joe,可是,如果我覺得公司大部分人、或是高層的決策不對,難道我不該提出嗎?」
你若覺得哪裡有問題,當然可以提出。只是我認為,這還牽涉到你指的是「道德層面上的不對」,還是「經營策略上的不對」。
所謂「道德層面上的不對」,指的是這件事可能在道德上有錯,或甚至違法。比方說你在一家食品工廠工作,老闆對外宣稱一律使用新油,背地裡卻都用回收油,這有詐欺嫌疑,你可以提出來。
但我發現大部分人會想提出異議,都是出於對老闆「經營策略上的不認同」。比方說你進入一家「內容製作公司」,老闆想拍影片,但你卻想做動畫,於是你不認同老闆的想法,甚至還不斷嘗說服老闆照你的想法做。
方法途徑大家拿出來討論當然沒問題。但如果你是一個專案的執行者,你最該小心的是資源分散。你要小心不要過度地把大家的意見都考慮進去。
比方說,董事長指派你做個新產品,其中關於怎麼行銷,你為了尊重就把大家的意見問一輪,最後發現有人覺得廣告投放在 Podcast 好、有人覺得該有粉絲頁、有人說要 Line@、有人建議徵文比賽、有人傾向投電視廣告、還有人說該在微風廣場廣貼海報.....於是你甚麼都放進來。想說兼容並蓄嘛、想說這是民主展現嘛。
但這絕對是錯的,因為最後很可能變成一個不倫不類的案子,或是因為資源分散結果甚麼都沒做好。
你是負責人,你就必須負責這件事。把責任推給每個人,最後就會是平庸的結果。
那如果你也沒答案,那又該聽誰的呢?很多人會猜是老闆,但其實也不是,答案是「市場」。
這也是為何很多沒答案的事情,我們需要小規模嘗試,聽到市場的聲音,才能迭代出更好的版本。
只是在第一個版本上,我們毫無資訊,又該怎麼做些主觀上大家想法有差異的選擇呢?舉例來說,假設某家公司的夢想是拍電影,大家也都同意核心資源該投注在「拍電影」相關的事情上。可是第一次拍電影,我們是要拍喜劇還是悲劇?選哪個劇本?角色選A還是選B比較有市場?這裡又一定會有大家的各自想法。
但老實說,在電影真的拍出來之前,這類主觀的辯論其實並沒有意義。就算要迭代,也得有些起步。那要做些甚麼,就必然得有個方向;換言之,最後總是得聽一個聲音,做一種決定。
好,那這個聲音,應該是誰的聲音?
我的答案是,誰有能力承擔後果的,那就聽誰。
比方說有人想拍一個其他人都反對的劇本,但他覺得「沒關係,我出錢!」,賣不好也心甘情願,那他當然就有權做決定。大部分公司的場域,通常是出錢的那個人,往往也是老闆。那這位老闆若願意在執行的過程中聽從專業意見,那很好;但他若不聽、堅持要做,那也是他的自由。
他的固執若對了,那他是賈伯斯;他的固執若失敗了,那他就是不尊重專業的慣老闆。反正他承擔風險,那他當然也承擔光榮或是罵名。
在這整個情境中,我只認同那個願意投資時間和金錢來賭、來實踐自身夢想的人。這倒不是說「出錢的人最大」,而是如果我們相信自己的點子有價值,那就該拿出相應的賭注來試試看。你若沒有信心要拿錢出來賭,那當然就該支持願意的人了。
那你說,我如果不是老闆,我只能聽話,那不是很吃虧?也不會,因為接下來,就是我們的選擇時間了。我們若願意相信老闆的方向,那就留下來一起努力,一起承擔市場後續的回饋;若不願意相信老闆、或覺得這不是我們想做的,那就離開。世界這麼大,公司這麼多,哪裡都能去。
以台灣而言,除了台積電這種大公司,也還有各種不同領域的小公司。大部分的人選擇公司時都只考量薪水高低,然後到職後才來抱怨、或者想改變公司的願景。但其實我們該選擇的,反而是老闆跟我們理念相近的、想去往同樣地方的公司,這樣的工作才能做得開心和長久!
比較糟糕的狀況,是我們既不想做這件事,但也不願意離開公司,成天扯別人後腿,三不五時跳出來說「我早就說這件事不可行吧」,就像前面提到那個不想登上火星,卻在 SpaceX 想拉大家去做環保的人一樣。這其實就不對了。
這也是為何我會說,公司經營的重點真的不是集思廣益、什麼都做一點,然後以為這就是「民主」,而是要讓公司的人都認同某個方向,然後大家同心協力地實踐這個目標。
另外,你如果是公司的經營者,每次在議題上都發現大家想法差異很大,那或許代表著大家對於最終目的的認知並不一致,是經營上的嚴重警訊。做為經營者或主管,這時就該思考看看,如何讓大家的想法更一致,或者篩掉想法和公司不一致的成員。
組織需要的不是兼容並蓄,而是一群能力互補、而且夢想一致的團隊。而且,誰該承擔最後的責任,那麼誰就擁有最大的決定權。
以上,就是為何我在先前的節目中,會告訴凱莉要先搞懂老闆想做什麼,而不是到處蒐集意見,最後再向老闆匯報。
希望透過這次的分享,各位能獲得一些啟發,後續在工作上更開心、更滿足喔!
內容口述 / 張國洋;整理 / 鐘敏瑜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