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生活講座結束時,有個兩年前曾經參加過我們網聚的朋友上來打招呼。 我記得那次見面時,他跟我說他有個不錯的Idea,想要嘗試Startup。 只是自己不懂技術,還在物色伙伴。 我對他說有夢想就要往前踏,一定要逼自己踏出安適區,千萬不要辜負了自己的理想!
這次又碰到他,我就問問他進展的如何。 他說目前完全沒進展,自己也還在原來公司上著班。 我聽了嚇一大跳,就問他怎麼了? 是放棄不打算把那點子實現了? 還是有什麼新的目標? 結果他跟我說花了兩年的時間,卻還沒找到合適的伙伴,以至於這idea就蹉跎了下來。
滿多人會問我們該不該去做特定某些事情。 比方說「該不該出國唸書」、「該不該去考PMP」、「該不該再去拿個碩士或博士」、或「該不該換跑道」等。
看過我們文章一段時間的讀者,應該都知道我們會問當事人「長期目標是什麼」。 畢竟唯有知道長期目標的狀況下,才能評估這些選擇是否為最有效的手段。 (類似概念可以參考 困境的起點: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找到自己要什麼的五個步驟)
不過很多人雖然找到了自己的長期目標,但還是會在諸多的方法中迷失。 比方說最近有個網友就是如此。 他說他很確定想在目前的公司往上爬,可是目前進展好像有點卡住了。 覺得自己可以做的都做了,工作也很認真努力,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所以想說是不是該去考些證照或是去上MBA之類的東西。
我給他了這麼一個建議:畫里程碑。
上週有個讀者趨前問我了一個問題。 這問題跟我們常常談到的「風險控制」有關。 我覺得很值得重新闡述一遍,所以把記憶中的對話還原,並分享給版上的讀者。
他問說:「兩位剛剛講了很多內容是跟創業有關。 可是若我未來沒有打算創業,但我又很認同你們提到你們對未來局勢的觀點,有沒有甚麼合適我一個上班族的策略?」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時間是無法持續待在辦公室中。 可是工作並不會因此就可以放著不管,所以從好幾年前開始,我就在各種不同的軟硬體之間嘗試,想找出符合自己需求的行動辦公模式。 嘗試過程中,有些東西逐漸淘汰了,有些東西保留下來。
這篇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截至目前(2014年07月)在行動工作所使用的軟硬體。 或許對於也想以此提昇工作效率的讀者能有所參考。
先談談我自己行動工作上的幾點要求:
前段時間有位網友問了我一個問題。
她說:「我上次有來聽Joe你講【如何有效自我改變】的那場講座。 你在其中有提到改變前要為自己訂一個明確的目標。 也清楚解釋了背後的理由。 事實上你們很多文章也都提到在決策過程中要先知道自己的長期方向。 可是我覺得訂目標很困難、尤其長期目標很難。 我不知道自己長期要甚麼,現在也只訂出一個五年的目標、只知道五年後自己想要什麼…」
我問:『所以五年後你要什麼?』
她說:「我想要存些錢,然後五年後能出國讀書。」
很多人可能常常會有以下的疑問。 自己很喜歡某個異性,對他/她非常迷戀,盡一切的心力想要討好他/她,總是恨不得能把他/她捧在手心。 可是,對方始終對自己冷冷淡淡的。 也不是討厭我們,每次也都邊嘆氣邊說我們對他/她很好。 不選我們的原因很快也搞懂了,就是他/她有其他喜歡的人。 可是讓我們生氣的地方在於,如果那人對他/她好,自己倒也可以死心;偏偏就在於那人其實對他/她不怎麼好,我們喜歡的人卻就是迷戀不止並為情神傷…
【來自星星的你】自從在韓國上映以來,就在亞洲颳起了一股旋風。 最近在緯來播出,也成為緯來收視率最高的韓劇,可見影響力驚人。
為了怕讀者不好意思承認,我自己先承認我可是都看完了。 XD 除了特效還可以再多放些資金以外,整個戲從選角、包裝、置入性行銷、到故事內容我個人是覺得沒太多好挑剔的。
說起來,既然我在部落格每個月總會寫一兩篇關於兩性議題的胡說八道,那從這部片子談談該從中獲得甚麼戀愛策略上的啟發,倒也是很理所當然的行為。
那,到底在這部片子中,女性該從千頌伊身上獲得甚麼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