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涯

求助的人是弱者?你是他人願意伸出手拉一把的人嗎?

有一次在線上舉辦職涯分享活動,講者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求學與求職經驗,我和講者也在會後提供自己的 LinkedIn 連結,給正在找實習或是工作的求職者加入。然而,出乎意料地,在有近 70 名參與者的活動之後,我其實只有收到個位數的 LinkedIn 好友邀請,也就是説,大部分的人,即便有求職意願與動機,卻沒有主動建立求職過程中可能用得上的人脈。

如果說上班是門藝術,上班十年以上的我學到了什麼?

之前有個機會,經由老師的邀請跟翻譯研究所的學弟妹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職涯歷程。看著底下的學弟妹彷彿看到了當初的自己,那種在強者環伺而職涯道路不明的狀況下,混雜著期待和焦慮的心情。投入企業工作十多年,看起來好像有些資歷,但其實也一直不斷地在過程當中問自己,是不是有持續進步?是不是有走在自己心甘情願且相信的道路上?

部屬工作表現不符合期待,身為主管的你,該如何給予回饋?

身為主管的你是否有過一種煩惱:當部屬表現不如我們預期,該怎麼給他回饋比較好?對很多主管(包括我自己在內)來說,這都是個難解卻不得不解的問題。畢竟當主管後,我們除了做好份內工作,還擔負著領導團隊的責任,必須在部屬表現好時給予鼓勵,表現不好時予以提醒。

藏拙:怎樣和客戶談自家產品的缺點?

在面對產品缺點時,人們往往會陷入「藏拙」或「不藏拙」的思考陷阱,但這種二分法思維卻會限制選擇。這時,試著先問自己「為什麼要藏?」來找更多選擇,避免把產品缺點變成自己的盲點。在商業行銷中,揭露產品缺點有時比隱藏更能贏得客戶的信任和共鳴。透過「先否定再肯定」的說話原則,了解客戶的需求,並以對比方式強調產品的特色,能讓客戶更容易聚焦在產品的優點上。

你真的擁有「團隊精神」嗎?請先做到「拋下自尊,適時求救」吧!

在職場上班,大家都知道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適時幫助同事,當一個稱職的「Team player」。但我今天要講的,可能是很多學生或年輕上班族沒想過的:在職場上,懂得「適時求救」,有時候才是符合團隊精神的行為。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讀後推薦心得

「學習或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人一定要有想做的職業嗎?」「如何從喜歡的事物找到工作的方向?」相信這些問題,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思考過。如果在年輕的時候,有人開導過我們,該有多好?如果我們的子女能早一點受到開導,他們的人生會不會從此變得不一樣?

線上會議如同摸黑吃飯?!遠端會議必備 3 關鍵,成功打造高效會議

線上會議無論是會議主持人,亦或是希望會議可以準時結束的參與者,我們都希望會議進行能兼顧效率和效益。那麼有哪些觀念和技巧是可以由我們「主動」去掌握,促進線上會議進行更加順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