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讀後推薦心得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讀後推薦心得

「學習或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人一定要有想做的職業嗎?」「如何從喜歡的事物找到工作的方向?」相信這些問題,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思考過。如果在年輕的時候,有人開導過我們,該有多好?如果我們的子女能早一點受到開導,他們的人生會不會從此變得不一樣?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寫給中學生的書」。因為我在最近的讀者回饋當中發現,有些讀者給予我這類型的建議:「每月固定介紹 1~2 本適合小學高年級與中學生適合閱讀的優良課外書籍。如此除了能夠增加少年聽眾,具有父母身份的粉絲,更可帶著孩子們一起培養閱讀習慣」。

因此我先挑了一本很經典的書籍,恰巧采實文化出版社最近推出了全新版本的《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這本書的作者是資深媒體人池上彰,他擅長用幽默、容易理解的方式描述世界的結構和複雜的事件。他這本書談的讀書和工作,正好是我很希望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就早一點接觸到的主題。

我也上網搜尋了一些大人讀者的評價,很多人都說:「要是小時候看過這本書就好了!」甚至還有讀者說:「我想把這本書送給正在讀高中,開始為將來煩惱的兒子。這本書能替我把不知該如何表達的想法好好傳達給他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書有這種魔力?


 (圖 / 閱讀前哨站)
章節的前半段透過「漫畫」形式講述一段故事

這本書有什麼特別的?

我覺得這本書對年輕人會很有吸引力,一來是讀書和工作的主題本來就很困擾著年輕人,二來是這本書的「呈現方式」讓我耳目一新。以前我認為書本歸書本,漫畫歸漫畫,但是這本書打破了這條界線。這本書用漫畫呈現劇情,用文字和插圖呈現重點,而書中的背景設定是一段故事:

主角是一位名叫「隼人」的國中生。他小時候就對念書頗有自信,但是在進入國中後,才發現成績比他好的同學到處都是,他開始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很差勁,卻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種對未來的不安和煩惱變成了巨大的壓力,於是他漸漸地拒絕上學……

他的阿姨看到隼人為了未來如此迷惘,就拿了一份正在製作中的書稿給他看,希望能夠解開隼人心中的問號。隼人閱讀剛出爐的書稿,開始漸漸了解人為什麼要讀書、人為什麼要工作。他能夠順利找到自己對讀書、對未來人生的答案嗎?

這本書就圍繞著這個故事展開。這本書總共六個章節,在每個章節的前半段,作者會透過「全彩漫畫」的形式講述一段隼人的故事,在後半段用「文字」和「全彩插圖」的形式,呈現隼人在閱讀的那一份書稿。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又有讀漫畫的輕鬆感,又能夠學到紮實的重點。讀者可以想像自己化身成為隼人,透過生活化的劇情和詳細的圖表解說,一步步解開內心的疑惑。

工作是為了幫助別人

這本書首先解釋了工作的意義:「工作是為了幫助別人」。在人類社會中,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透過互相幫助而來,像是我們要煮一頓飯,我們必須跟別人購買農夫栽種的農作物、屠夫宰殺的肉類,甚至連我們煮飯的器具和燃料都是別人工作製造出來的成果。幾乎沒有人可以不仰賴別人的幫助而獨自在這個世界上生活。

我們為什麼要工作?就是為了要融入這個互助合作的社會。我們不只是接受別人的幫助,而是每個人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幫助別人,讓世界運作得更順暢。而工作之所以可以幫我們賺到金錢,是因為別人付錢表達對我們「感謝」的心意。我們購買別人生產的商品和服務時,也需要抱持同樣感謝的心意。

此外,書中除了說明人類社會、金錢和工作的關係之外,也說明了一些看似不用金錢就可以獲得的服務。像是火災的時候有消防隊前來救火、想倒垃圾的時候有垃圾車幫我們清運,這些是人民納稅之後由政府提供的服務。另外有一些不直接透過金錢交易就可以獲得的服務,像是看電視、追劇、社群網站,雖然使用的時候不用花錢,但背後是廣告投放的機制。

我覺得當一個年輕人更了解工作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工作背後的金錢運作方式之後,就有機會打開更敏銳的嗅覺,去探索原本看似毫不起眼的工作和商業機會。


(圖 / 閱讀前哨站)
章節的後半段透過「文字」和「插圖」的形式呈現核心內容

工作有不同的型態和模式

書中強調「工作和生活平衡」的重要性,工作和生活的理想比例是因人而異,重點在於配合自己價值觀去選擇。關於工作的型態,有最常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這種工作型態比較容易把工作和生活區分開來。另外像是酪農或牧場人員,就必須緊鄰牧場而居住,一邊生活還要一邊照顧牲畜,這種工作就比較難區分清楚工作和生活的界線。而漫畫家或作家,工作的時間雖然比較自由,但是也很容易遇到有時候靈感一來就拼命工作,靈感消失時卻無法專心。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我們可以依照「人生大事」來改變工作模式。例如當我們還是單身的時候,可以選擇工作時間比較長、比較不固定的工作。但是成家立業之後,可以選擇工作時間比較穩定的工作。而隨著年齡逐漸提高,就可以選擇工作時間比較短、責任沒有這麼重的工作。關於各種公司的工作模式,還可以分為正式僱用、非正式雇用、自由工作者和企業經營者,每一種都代表了不同的保障、風險和自由程度,不一定要將自己限制於某一種,而是依據自己的喜好和條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模式。

我覺得關於工作型態和模式的重點能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發,因為工作的模式應該是配合自己的人生階段來發展,而不是一開始選定了一個工作之後就永遠不能改變了。當年輕人瞭解這個觀念,就不用太害怕第一份工作到底選得好不好,也不必過度擔心以後沒辦法做出職涯跑道的轉換。

從喜歡或擅長的事情出發

在日本針對國中男生的一項調查指出,在他們心中「未來想從事的職業」通常是生活當中常常看到和接觸到的職業。像是排名第二名的是成為足球選手,可以看出這些男孩子喜歡足球的心情。可是呢,除了成為選手之外,還有很多工作也能實現「喜歡」足球的心情。像是成為運動防護員、球類運動的記者,或者是足球用品的開發人員之類的工作,都很適合喜歡足球的人來投入。

另外,從自己「擅長」的事物找到工作的方向,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書中強調,我們可以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來提供對其他人的幫助,做符合自己性格的事情也能對社會做出貢獻。所謂的擅長,不一定是比所有人還厲害,而是跟自己比:做這件事情可以做得比別件事情好,就已經算是比較擅長的了。像是比起要逗別人笑,如果自己更擅長用寫作傳達想法,那麼寫作就是自己比較擅長的事情。

我覺得作者介紹了很多元的職業選擇,可以帶給年輕人更寬廣的思考。作者也提醒到,儘管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工作時,一樣可以開啟自己「想做什麼工作的雷達」,只要在生活當中感到有趣和好奇的事情,就可以去研究那件事情的背後涉及什麼樣的工作。像是看到一支廣告,就可以思考背後是誰製作這支廣告的,是誰負責拍攝的,特效是由誰製造出來的。

這本書會引導年輕人透過不同的視角,去觀察這個充滿各種工作機會的世界。

後記:人生沒有正確解答

在我還小的時候,我最討厭被師長問到的問題就是:「你以後長大想要做什麼?」我覺得這個問題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當一個人還小的時候,怎麼可能知道自己二十年後要從事什麼行業?現在回想起來,這個問題更顯得荒謬,因為很多大人根本也不知道自己幾十年後要做什麼。甚至很多大人正在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但是仍催眠自己必須熱愛這份工作。

我很喜歡《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的閱讀體驗,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對於已經成人的工作者,同樣有很大的幫助。當我們瞭解社會和工作的運作原理,我們會知道工作有各式各樣的搭配方式,選擇性也是無窮無盡的。當我們知道更多元的方法,可以用來轉化喜歡和擅長的事情變成我們的工作,我們選擇就業的眼光也會變得更廣。

我覺得這本書給予我們成人和還在就學的年輕人,最重要的訊息就是「你有無限的可能性,你其實無所不能」。我們對於傳統工作的想像往往太狹隘,反而自己限制了自己。如果我們要培養孩子建立工作觀,明白讀書的意義,最好不要指示他一定要選我們認為的最佳路線。而是給予他充分的資訊,引起他對世界的好奇心,讓他透過自己的方式摸索出最適合他的工作。

人生沒有正確解答,為什麼不多方嘗試?


想知道更多關於閱讀的大小事嗎?也歡迎您聽聽我的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本文轉貼自:閱讀前哨站原文連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