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

用這八個字,來掙脫「我是為你好」的枷鎖

我偶爾也會被一些讀者或是同學問到:「大人學為何都沒有開設父母干涉相關的課程呢?」老實說,我其實今年稍早時,曾想過要來辦一場這樣的講座,也整理了一些故事跟經歷。但後來這主題準備著就停將下來。停下來倒不是有甚麼道德顧慮或是擔心有父母來抗議,而是我細細梳理了一番後,發現父母的問題,搞不好是最單純的一種人際關係問題。

在關係裡過分退讓或包容的人,永遠得不到感謝

人類是慣性很強的動物,可能是為了演化及適應而存在的生心理機制。如果每天都在調整,每天都在改變,注意力的焦點就得時時變動,無法省力運作,也就會相當耗能。加上華人社會的集體主義傾向,為了所謂的「和諧」,保守的態度及思維,人生差不多就好,多半得過且過,不敢嘗試改變的舉動。然而真正的和諧,不是建立在壓抑、隱忍及委屈的關係中。在互動模式裡若出現上述指標,即使再輕微,都不能等閒視之;即使只是第一次,都必須正視它,並且勇敢面對及處理。

你總是怕被討厭、想當好人?—迴避衝突者活得更自在的微小練習

有一些人很想當好人,可以稱做是習慣「迴避衝突」的人。迴避衝突的人通常害怕被討厭,常見的是不敢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立場,難以拒絕別人,無奈接受他人無禮的要求,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與評價,逃離各種可能被批評的場合,面對無法避免的衝突時感到痛苦難耐。在職場上,迴避衝突者往往會吃很多悶虧,特別是,當你還是個菜鳥時。

在這個年代,生而為人,不用再抱歉

現在已經不是太宰治和夏目漱石活著的灰暗的時代了,而是「被討厭的勇氣」的希望時代。當你覺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時候,或許事實並非如此。請別把別人對你的抱歉,轉成你對世界的抱歉。

為何你這麼堅持做自己? 更多時候,其實沒人期待你這麼做

一個朋友在Tinder上玩了半天都沒成功配對。於是我幫他看了一眼。我跟他講說,你這照片根本不行啦,誰看了都會倒胃口。怎麼不考慮換個乾淨一些的衣服?穿個襯衫?把鬍子刮了?重新拍個三兩張照片。他想了又想說:「可是我覺得那樣很做作,如果換成刻意造型的照片,感覺就不是我自己了。」 我認為,這是過度在意別人眼光,才會在許多事情上冒出「這樣好像不是我自己」的困擾!

你會唸「克羅埃西亞」的英文嗎?跟外國人聊天,故鄉是個好話題

有沒有發現很多國家用中文講就知道在哪,但聽外國人講就霧煞煞?台灣人之所以聽不懂外國人介紹自己的「國家」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只熟悉這些國家「翻譯」過後的中文字,卻對原文發音非常陌生!例如:「比利時(Belgium)」的英文發音跟「比」、「利」、「時」三個聲音一點關係也沒有,原文的發音聽起來近似「北歐金」、而「葡萄牙(Portugal)」的原文發音也跟葡萄無關XD!這些翻譯過後的中文常跟原文發音是南轅北轍,根本無法聯想在一起,在沒事先準備或是習慣的情況下,當然聽不懂!

為什麼越是親近的人,對你越隨便?警覺你的惰性,關係才不會爛尾

我們的一生中,總有許多家人和朋友的聚會,有人的地方,就有刻意製造的熱絡及歡笑氛圍。不過,你有沒有觀察到,為了這些場面,有時候會犧牲一些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