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年代,生而為人,不用再抱歉

在這個年代,生而為人,不用再抱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出自日本文學家太宰治在小說《人間失格》中的一段名言,也曾被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引用。充滿灰暗又具神秘吸引力的一句話(真是詭異....),讓我們不禁好奇,為何生而為人,他們會自我厭棄到這種地步?

曾經寫過《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的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在《依戀障礙》這本新書中,分析了這個謎團。

他說:

「那些憤世嫉俗,討厭偽善的人,多半都曾嘗過對父母失望的滋味,曾因某件事導致對父母的尊敬蕩然無存。這些問題往往與依戀脫離不了關係。有依戀障礙的人,不管對誰都無法付出信賴與尊敬,總是抱著嘲弄的態度冷眼看世界。另一方面,卻有具有善於察言觀色的矛盾傾向。這是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即使面對的是無法尊敬的大人,還是必須靠對方才能活下去的緣故。」

看不懂這段話嗎?那我簡單來翻一下好了。

所謂依戀,簡單來說,就是你對親密的人的依靠、依賴。(心理學上多稱為「依附」)

一般來說,依戀的方式有兩大類:安全的、和不安全的。

安全型依戀模式
看不到喜歡的人就傷心,喜歡的人回到身邊就開心的抱著他。
這種內外一致的表達,就偏安全型的依戀模式。

不安全型依戀模式
看不到喜歡的人心裡傷心,喜歡的人回到身邊,
你不表現出開心就罷了,還要去揍他?
這種沒辦法如實表達出心裡感受的相處方式,
就偏向不安全的類型。

岡田尊司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是這樣缺乏安全感的類型,往往和小時候對父母的失望有關。

比如出生就被親生母親交給褓母養育的太宰治。對他而言褓母就像親娘一樣,誰知某個晚上,親娘般的褓母居然消失不見了。依照小說記載,褓母再出現時,已經嫁人並帶著自己的小孩。

被親生母親和褓母「雙重拋棄」的感覺撕裂了安全感,毀了太宰治的依戀,讓他在孤獨的感受中經歷人生。沒有尋求任何專業的協助下,他多次尋求殉情。(咦?為何找到可以殉情的人還要去死呢?因為對不安全感的人而言,保存關係永恆的方式,或許只有死亡。是的,這絕對是一種迷思。不安是在心裡,而非關係。)

岡田尊司又舉了另一位名作家夏目漱石為例。

漱石生為家中么子,卻被送人撫養。
養母雖然非常愛他,卻也強勢的要求他的回饋。
「你愛我嗎?漱石。你是不是非常愛媽咪?
是吧?你絕對要非常愛媽咪的吧?」
(沒錯,這段口白完全是我編的)

當然,養母這樣(缺乏安全感)的性格,養父選擇和情婦離開家。在寄養家庭如此不穩定的狀況下,漱石被接回原生家庭,誰知親生父親看他的眼光又一副「這傢伙怎麼又回到這裡」的模樣?

他的作品裡,處處可見這種傷痕的影子……

岡田尊司在《依戀障礙》這本書的分析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太宰治和夏目漱石的部分。
(因為迷戀這種頹廢派風格的作品??)

但容我下個結論。現在已經不是太宰治和夏目漱石活著的灰暗的時代了,而是「被討厭的勇氣」的希望時代。

當你覺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時候,或許事實並非如此。

岡田尊司的概念,我來下個總結:

「生而為人,其實我們是覺得有個欠我一句抱歉的人。」

請別把別人對你的抱歉,轉成你對世界的抱歉。請讓我們一起都好好的活著。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