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一個人的生命早年階段,曾經被家庭、被環境給無情地撕碎,不知不覺長成一個充滿委屈、憤怒、活得不開心的人,那麼,我們更需要給他一段時間,陪伴他心裡的內在小孩逐漸長大。對小孩如此,對父母、伴侶如此,對待自己更是如此。當情緒退化的時刻被「接住」了,我們內在才有機會長出如實的力量。
一對夫妻,一言不和起了爭執。先生嘲諷太太,做事情吹毛求疵,管老公像看小偷一樣,一點兒都不溫柔可愛。太太平日最討厭被稱為女強人,先生的說法自然是踢爆了她的地雷,在她心裡點燃兩把火:其中一把,燒得她想大發脾氣,狠罵先生一頓;另外一把,燒得她充滿委屈,覺得先生看不見自己的關懷與愛。
現在已經不是太宰治和夏目漱石活著的灰暗的時代了,而是「被討厭的勇氣」的希望時代。當你覺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時候,或許事實並非如此。請別把別人對你的抱歉,轉成你對世界的抱歉。
談起「團圓」,我們常常會望著那些懸在自己心頭上的空椅子,指責是哪些人害我們的生命不夠圓滿,但話說回來,其實也是我們不願將那把空椅子從已經不屬於它的地方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