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對記帳的看法

聊聊我對記帳的看法

最近有個朋友來跟我聊到理財的一些問題,其中一個話題是關於記帳。

因為聊了覺得有意思,所以寫下來分享給大家看。

我先說結論:我自己其實大概有十年沒在記帳了。 雖然剛出社會的頭兩年,我有在嘗試記帳。 但後來隨著年長,以及理財觀念的改變,我開始停止記帳。

停止記帳這恐怕跟很多入門理財書的概念非常牴觸,所以我這篇就打算要解釋一下原因。

這有幾個原因:

1. 記帳很花時間

有在記帳的時候,我其實嘗試過好幾種方法,但始終找不到便利的流程。 無論是隨身帶個小筆記本、或是後來嘗試用PDA(年輕朋友可能不知道PDA了,但所謂PDA其實是智慧手機的前身)、回家用Excel或其他程式記、或是當下不記但一段時間再整理發票,其實每種方法都很麻煩。 為了記帳花去很多時間,而且還容易漏掉一些沒記。 但如果時間花下去有成效也罷,但嘗試了一段時間,慢慢發現記帳帶來的效益其實很低。

怎麼說效益極低呢?

2. 記帳只是讓你專注於看著後照鏡

記帳只是讓你統計過去的歷史資料! 換言之,記帳只是讓人看著後照鏡中的過去。 但過去終究已經過去了;對於過去你也早無能為力了。 當然,記帳能幫我們找出原因,了解花費為何這麼高。  但除非你是個容易衝動會亂花錢的人,每個月底都在疑惑自己錢到底花去哪裡了,不然記帳的幫助其實真的很有限。 很多人(尤其一般上班族)作息其實很正常,你只要大致記帳兩個月,也就知道自己的花錢習慣,所以持續記帳能帶來的價值其實是低的(尤其考慮記帳的麻煩跟時間成本更是如此)。

此外,就算你是個作息不定、又會亂花錢的人,記帳能提供的幫助還是低。 因為事後嚇出一身冷汗,你錢終究也已經花了。

如果真的只是要記錄,我發現更簡單的方式,就是盡量用信用卡支付。 因為反正月底我也會收到詳細的帳單,要嚇自己屆時也會嚇到。 有些服務好的,年底還會出個總消費金額以及各通路比重的報告,你一樣也能了解自己的花錢習慣。 但收到報告後,能做的也就僅是把帳單付掉,警惕自己下個月要小心。 其他還能對我行為有甚麼幫助? 所以這樣的歷史訊息對行為改善的幫助終究是小的。

而且更糟糕的,還可能會帶出另一個不好的心理效應:

3. 記帳容易讓你把注意力放在省錢而不是開源

當你只是看到自己過去花了很多錢的結果,你心裡會開始擔憂(雖然擔憂確實也就是記帳想創造的效應)。 可是,如果你是個收入固定的人,你在擔憂下能想出來【立刻】的改善方式,就是怎麼減少花費。 但除非你會任意亂買奢侈品,不然大部分人規律的人生能省的其實非常有限。

拼命省錢下,往往會發現,自己其實最後都省在不該省的東西上。 省在食物上 - 讓自己吃得不好,或是吃很便宜但安全可慮或容易造成身體負擔的食物。 省在交通上 - 讓自己轉車好多趟或花很長的時間通勤。 省在長期有價值的事情上 - 減少買書、減少進修、減少與人交流的活動、減少為自己留下生活體驗的活動。 省在關愛你的人身上 - 別買禮物、別去旅遊、別去看電影、別一起去玩等。這些省錢其實都不對~

此外,當我開始創業後,我發現記帳更大的問題:它讓我提昇了花錢的心理罪惡感。 可是,可是,可是,花錢未必都是不好的;省錢也未必都是對的。 比方說這個月客戶多,本來就會增加交通費與交際費。 但這些花費其實創造了更多的收入,所以並非花費多就是問題。 但若你只有記帳,你就會心心念念的要自己少些花費,但這有可能反而傷害了你的未來。

換言之,純粹記帳對於瞭解財務全貌的幫助有限、又很麻煩、很花時間,讓自己拼命想節省下,只會讓自己聚焦在一些零頭的節省,可是對於健康、成長、時間節省,反而是有害的。 所以當我發現這狀況後,我就不再記帳了。

但不記帳,不表示你不該關注你的財務狀況。 你還是要,但我反而開始做另外兩件事:

  1. 每個月整理【資產負債表】
  2. 定期製作【預算規劃】

【預算】的概念,讓你聚焦在大筆的開支。 想充實自己上課、想買PS4、想買筆電、想買手機、想買包包,這是大家都有的慾望。 可是你若預先思考這些開支的分配,你就能讓大筆開支分散,也能為了這些開支預作準備。 甚至會因為預先發現你對於因應這些開支的準備不足,而去思考自己能不能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做些甚麼來達成這些慾望。 比方說你發現接下來半年後你需要多1.5萬元來買新的Switch主機,那你現在就能思考是開始儲蓄? 是去晚上多兼職? 是投稿甚麼專欄賺個稿費? 還是該怎麼辦? 換言之,你應該讓慾望成為你開源的動力。 而不是花完錢才因為罪惡感去縮減自己吃東西的健康或是逼自己花時間轉車。

至於【資產負債表】,是要你平衡的監管收入以及支出。 你其實不需要每天記帳,但你需要每個月檢視一次自己【整體資產與負債】的變動。 如果你資產增加,開支這時候也增加,這可能沒甚麼大問題(你整合檢視時,增加的小額支出可能也就不明顯了)。 只要月底淨餘額在趨勢上保持穩定的成長,其實每日多買一瓶可樂、喝個星巴克,那其實是沒關係的(唯一你要小心自己的腰圍)。 但如果每月底淨額比上個月是負值、或資產成長停滯,你更大的問題很可能是開源不夠、或是對自己投資不足。 這時候優先思考怎麼更有效的開源;怎麼為自己做些長期能帶來回報的投資,這可能是比省幾個零錢更重要的事情。

(PS 有人會問,損益表不才是看收入跟支出嗎? 現金流量表呢? 我的觀點是,個人的財務通常沒有很複雜。 大部分人應該沒甚麼應收應付帳款、不用算折舊、也沒有複雜的債務結構,光看自己淨資產的長期變動其實通常就夠了。甚至你如果唯一有的只有存款,那每個月結算一次現金流量很可能也夠了。 所以關鍵在於整合,而不要只是偏頗地僅看現金流出。)

也因此,我在想通這概念後,我就沒有在記帳了。 但我做資產負債表、也做大筆支出的預算規劃。 而這兩者才是看著將來,並讓自己更有警覺性的金錢管理法。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