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型人格」a.k.a.叢林裡脆弱的小白兔:我們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迴避型人格」a.k.a.叢林裡脆弱的小白兔:我們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的,是關於「迴避型依附者的相處模式」。

為何要談這個呢?我們這幾年開了不少跟兩性相處相關的課程,無論是【戀愛大人學】,或是周慕姿老師的【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都有講到關於依附理論、或是依附障礙造成的相處衝突。

很多情侶都是「焦慮依附」跟「迴避依附」(逃避型依戀)的組合,以至於很多伴侶衝突以及溝通障礙,都是源自於這兩種狀態的底層衝突。事實上,很多同學問我的問題,或是最近我們開設Podcast問答信箱後有不少兩性關係的問題,常常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就是因為彼此不理解對方:焦慮型依戀者不了解逃避型依戀者,逃避型依戀者也同樣不了解焦慮型的另一半。

所以這次我就想來跟大家聊聊,到底該怎麼跟迴避型、逃避型的人來相處。

但我也要先說,我終究不是諮商心理師,對於依附理論還有心理學,雖然我這幾年看了不少書,但並不敢說有很全面的理解。只是因為我自己算是非常明顯的「迴避型人格」,所以本次就以我自己的狀態,來跟大家解釋迴避型的人到底都在想甚麼,以及為何這麼想。

我不敢說這能完整套用在每個迴避型的人身上,但或許閱讀過後,你會對我們這種人能有更多一些的認識。

首先,第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或該說是迷思):

迴避型的人其實並不需要跟人產生連結?討厭談戀愛?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認知,因為迴避型的人並不是不需要人喜歡,也不是討厭跟人產生關聯,當然也需要交朋友或是談戀愛的。只是,迴避型的人之所以被稱為迴避型,是因為我們這類人,普遍有著比較低的人際安全感。

所謂比較低的人際安全感,就是我們根源上會覺得,自己以外的人都不安全、也不可靠;陌生人很可能都是別有所圖、會想控制掌握我們、會不能理解我們、或是會否定我們,於是跟他們走太近最後很可能很麻煩、很耗神、甚至可能會傷害到自己!

要比擬的話,迴避型的人其實很像森林裡的小兔子,接觸到陌生人時,會遠遠地警戒、觀察,除非覺得對方確實是可以讓人安心、能理解我們、不會很麻煩,才有可能慢慢靠近。要是初期就覺得這人好像很危險、或是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就可能會巧妙地逃走。

你可能會覺得,這也太奇怪了吧?

我不否認。可是會成為迴避型的人,據說都是原生家庭或小時候,曾有過讓他們覺得自己以外的他人似乎不太可信的經歷。可能是跟父母關係冷淡,也可能是父母不太可靠,聽過我演講的,大概也就知道我小學時期遇過嚴重的霸凌,很小的年紀就看過人類的黑暗面,所以對他人總會預設地覺得:「先不要太相信人,先拉遠距離好好觀察再說吧!」

總之,大部分迴避型的人,就算之後成長了,事業很成功,或是能力不差,在人際關係上還是會很害怕跟別人一下子靠太近。因為萬一發現別人很難相處怎麼辦?萬一被別人拒絕或傷害怎麼辦?不然,就是覺得別人不可靠,不要隨便讓自己依賴別人,因為最後可能會被丟下還是得靠自己。總之,就是因為會有這樣的擔憂,所以才會顯得比較對人冷漠以及不太願意主動靠近社交。

也因為是這樣的思維,大部分迴避型的人,在戀情上都會跟焦慮型的人走比較近。

這是因為焦慮型的人跟迴避型的人剛好相反,焦慮型的人比較像是熱情的柴犬。他們看到你好像不錯,就會伸著舌頭、很熱情地不斷主動靠近。無論你再怎麼迴避、怎麼趕、怎麼不理他,他都會持續貼近。迴避型的人一開始會不適應,但推開或逃避幾次後發現柴犬不為所動,就會覺得:「啊,有人這麼喜歡我,這人應該是真心的,而會覺得有某種程度的安心。」

但當然,真的兩人交往之後,焦慮型的過度黏膩與過度需要知道細節,又會讓迴避型的人覺得麻煩跟被控制。於是,雖然一開始被這類人吸引,但後續相處過後,就常會因為太過黏膩而開始想逃走。這時候,迴避型的逃走,會引發焦慮型的焦慮,於是就想黏得更緊,往往就會讓狀況不可逆了。

也因此,你如果是焦慮型的人,你得充分理解迴避型這心情,讓自己能「始終不嚇到對方」。至於溝通上,也得採取不會讓對方想逃走的方式。這部分因為比較複雜,有各種變型,所以如果你與伴侶之間長期有類似「你追我逃」的困擾,那我很推薦你來參加周慕姿老師的【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課程。

如果你跟我一樣屬於迴避型,你可能跟我一樣對陌生人會有比較高的防範或是沒有安全感。這又該怎麼辦呢?我現在畢竟是自己創業,也得跟很多陌生人往來。我有一招我覺得還不錯,也分享給大家。

就是我目前是這麼保持心理預設:雖然對於陌生人未必能第一天就推心置腹,但我也不主動去懷疑或是表現出不安,盡量一開始都對每個人公平合理。雖然我心理可能會預設:「嗯...這人搞不好最後會讓人失望的喔」或是「這個人恐怕會為了甚麼小利做出笨事」,但一開始,我還是會盡量先對大家給出公平合理的相處模式,甚至先讓自己在合作上相信別人,就是放在一個大約70分距離的位置上,然後就讓時間告訴我答案。

如果時間拉長,這人真的欺負我、佔我便宜、或是當我是白癡,那後續就收回一些投入,甚至徹底遠離這人。總之,簡單原則就是,永遠不讓自己是先出手的那個人。你待我不好,我才拉遠距離,降到60分、50分、甚至更低。但如果對方待我以誠,那當然就可以把這人更進一步拉入內圈,從70分、80分、甚至到90分。

這樣還有一個好處,你對於所有人都先抱持悲觀。最後最差就是如同預期,你不會特別生氣或是悲傷。但如果有人比預期對你更好,你反而容易欣喜若狂。這在維持長期情緒的平穩上,我倒覺得這是很有幫助的。

再來,第二個問題:

如果我想跟一個迴避型的人建立好的長期關係,一開始該如何跟他相處比較好?熱情還是疏離?

我覺得對於迴避型的人而言,因為底層思維是擔心別人很可能都不可信任,很怕被別人拒絕或是傷害,所以在認識人的初期,我們不太會很熱情,害怕熱臉貼冷屁股。我們擔心別人會嫌我們麻煩,或是拒絕我們的請求,於是也往往不習慣依賴別人,可以的事情都會盡量自己來,因為覺得自己的事情別人一定不會太關心。

也因此,如果你很想跟迴避型的人做朋友,那你所以你要在初期給予他們足夠的信心建立。信心建立甚麼呢?你要明確讓他知道,你會關心他、你會在意他,他講的事情你都有記得。你不會嫌他麻煩,也不會拒絕他的請求。一開始他會不信、會遠遠觀望打量你是否可信,但發現好像真是這樣,就會慢慢走近。

此外,我覺得迴避型的人,似乎很需要「一致性的判斷準則」。所謂「一致性的判斷準則」,是我們需要能夠知道你到底在想甚麼:你到底算是是朋友還是敵人?是嘴上說說的、還是發自內心的一致?

舉例來說,大家到了一定年紀都會知道,社交場合可能很多人都會說:「哎呀,Joe,跟你聊天真愉快,我們以後沒事大家多出來!」我們迴避型的人一律會覺得,這絕對是場面話,社交上當然都知道要說:「好啊好啊,有空就約」但心裡根本不會相信這是真的。

也因此,如果你嘴上這麼說,行為也持續這麼做 (真的常常來約) ,然後我們又不覺得跟你沒話聊,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就會覺得:「這個人好像滿口心一致耶!」然後就會覺得,自己如果跟你提出需求,你可能不會否決或是拒絕,信心就會建立起來。換言之,迴避型的人,或該說我吧,總需要能很清楚判斷親疏遠近,而線該畫在哪裡,就在於我能不能掌握這個人的行為與話語上的一致。

簡單講,我們會有各種分類。A分類是社交型的朋友,B分類是有事情才會冒出來的,C分類只是想來騙錢騙案子的,D分類似乎是真心喜歡我的等等等。所以會根據你講的話、做的事情、關切與記得的事情,來判斷你該被放在哪個分類中。那你若要跟迴避型的人來往,想往信任的分類移動,通常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往好處想,能往信任的分類移動,你就會被更加重視。可是呢,你一旦讓我們覺得好像其實不太能信賴,會很快把你往外面的分類移動。這大概是跟迴避型人相處上比較麻煩之處。

另外,你可能會注意到迴避型的人通常不太說自己的事情。

很多人會以為這是迴避型的人喜歡搞神秘,但其實我覺得也不完全。剛剛提到,迴避型的人其實對人比較沒有信心。所以我們預設都會覺得,一般人其實都不會對我們有興趣,也覺得別人一定不會真心關心我們。如果在社交場合中講太多自己的事情,只會讓別人無趣、甚至被別人笑吧?所以我們這樣性格的人,就會傾向少講自己的事情。等到長大後,自然就會變成不擅長自我揭露的一群人。

也因此,如果你真的想認識迴避型的人,你期待對方滔滔不絕,這是絕對不會發生的!可是你不要因此覺得生氣,以為他不想講,他其實不是針對你,而是每個人都是這樣。

但你若真想知道,你其實可以直接聊天或詢問。迴避型的我們一開始會訝異,想說「怎麼可能別人會想知道這個??是不是哪裡搞錯了?」但只要你有讓他覺得你可以信任,然後讓他感受你對他的興趣,一開始他可能會不太習慣,但通常還是會一點一點跟你講。講了,發現你沒有笑他,或是沒有隨口聊完就忘,他就會慢慢願意越說越多。

所以總結一下,我們這類迴避型的人,雖然看起來冷淡疏離,但其實完全就是深山野外的膽小動物。要捕獲這樣的野生小動物,你需要靠耐心來爭取信任。你不能急躁,不能一下就顯露急切的控制欲,不然小動物就會想逃走。但只要你願意有耐心,持續地顯露你對小動物的在意與關切,小動物很可能就會慢慢向你走近的。

當然,每個迴避型的人原點雖然可能都是這樣,可是成長過程中會因為對抗這樣的不信任而產生各類變型。也甚至有些人會因為本身能力很強,真的發展出不靠別人自己也能毫無妨礙生活的能力。面對這樣的人,你要讓他信任與靠近,自然就會更加困難一些。但如果你真想靠近、努力越過他的防護罩,這可能終究是必須努力的....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夠幫助大家對於「怎麼跟迴避型的人相處」有更清楚的概念!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