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整理工作資料時,想到了一件事。
很多照顧者看到家中長輩健忘、記憶力退化的時候,常會立刻想:他們一定是失智了!然後自己越來越焦慮。但其實作為長期協助失智症個案、照顧者的心理師,我看失智症狀的角度跟照顧者常有差異。
照顧者看到的狀況確實可能是失智症的蛛絲馬跡,但我們無法光憑這些就確認長輩失智了。如果你也正懷疑家中長輩失智,接下來,我就分享心理師在觀察個案時,在症狀之外還會關注的兩個部分。
1. 個案完好、維持的部分
個案還完好的行為常被照顧者忽略,原因在於,多數人面對疾病,常常就是用問題來判定,譬如長輩會忘記事情、找不到約好的地點、不認得人、東西亂放等等。但搭配觀察個案還完好的行為,才不會讓照顧者完全被症狀拉著走、連帶誤解了病況。
就像很多不常處理的事情,人本來就比較容易忘記,但你提醒他一下他就想到了;或者某些地方幾年前去過,最近改變很多,於是他就忘記曾經去過,但常去的地方都記得很清楚;以前很熟的朋友,十幾年沒見了,最近看到他叫不出名字來,但看到其他的人都認得出來。
這些狀況可能都代表著,長輩不是「什麼都不記得了」。
2. 個案的狀況是否符合失智症病程
幾乎所有失智症資訊談到的都是症狀,而非病程。即使談到病程,常常也講得籠統。而且當有狀況發生,一般人還是很難判斷長輩正處於哪個階段、跟資訊是不是符合。
但心理師具備關於病程的專業知識,有能力透過確認症狀是否合乎失智症病程發生的時序,來更精準判斷個案是否失智。這也是為什麼當你懷疑長輩失智,我會建議就盡快帶他們就診檢查,而非暗自擔心。
舉例來說,長輩在這兩、三年情況都沒什麼異常表現,但上個月開始就發生幻覺,告訴家人說牆上有蟲,但實際上根本沒有蟲。如果你聽到這樣的描述,會不會就往失智症的「幻覺」症狀去想呢?
但其實,根據失智症常見的病程,「幻覺」在病情進到中、重度時才會發生。個案這兩、三年都還工作、正常生活,意味著這兩、三年沒有失智症的問題。如果以失智症的病程來看,不會在那麼快的時間就出現幻覺。他們的幻覺,可能並非失智症造成的。
順帶一提,「從病程思考起」也可能幫助到真有失智症的個案及照顧者。
舉例來說,有照顧者曾說個案都認得家人,卻出現失禁的問題。但就我們所知道的阿茲海默氏症來說,失禁這件事大約要在中、重度的時候才會發生,而中重度失智症根本認不清楚人的,所以失禁問題很可能不是失智症造成的。
比較可能的推測,是因為病人走路比較慢,走到廁所前就失禁了。
這時我就會建議家屬看看他的尿跡是否是往廁所的方向,而不是到處尿。相對地,如果是隨處尿,這時候失智症可能就很嚴重了,實際上大概也認不清誰是誰了。
輕度和重度症狀不應該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所以透過不同的症狀間的比對,也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分辨個案目前的失智症嚴重程度,及問題成因。
失智症的評估有許多要考量的問題,如果沒有清楚地分析與拆解症狀,很容易就掉進失智問題行為的框架裡,最後反而用錯方法處理這些問題。
如果你想更了解失智症及面對個案所需的照顧 / 相處策略,歡迎加入【成熟大人的人生課題:與失智父母的相處策略及心態調適】線上課程一起學習。
本文轉貼自:失智症應對的策略思維 黃耀庭心理師 並經大人學編輯群編修(原文標題:心理師怎麼看失智症症狀?)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