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這次我要回覆的,是一位屬名Helen的朋友提出的問題。
不同於以往只針對問題來提出我的想法,這次我也想透過這個問題,分享一下在向他人「提問」前你該知道的事。
這封提問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
Bryan、Joe好,
最近一直有個煩惱,希望可以聽聽你們的觀點。
我剛滿30歲,感覺是還有很多事想做,但又有很多顧慮的年紀。我畢業後雖然換過幾間公司,但都算是在同一個專業領域。目前在中國大陸上班四年了,之後打算回台灣。
關於未來方向,我原先是想跟朋友創業。這個朋友已經創業三年多了,生意還算穩定,我想跟他一起拓展和改造。雖然是跟現職完全不同領域的工作,但我覺得是個好機會。
不過,我最近也抽到了去英國打工度假的資格。原本只是抱著31歲前最後再抽一次的心態 (之前試了四次都沒中),但沒想到這次抽中了,所以我很猶豫要不要出發。希望到那邊也可以找到相關領域的工作,查了一些資訊,雖然現在疫情又爆發,但還是有看到一些公司在徵才,假設明年四月去的話,情況可能會再好一些。
感覺兩種選擇各有優缺點,我想了很久還是拿不定主意,很希望有機會能聽聽主持人的觀點。感謝 !
Helen
---
首先,我要跟Helen說聲抱歉的是,這篇提問其實並不是一個好問題。若說得嚴厲一些,以正常而言,我是不會挑這封信來回答的。但因為最近有不少來信都有類似的傾向,我也理解這並不是提問者故意的,而是他們自己往往也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問題,所以,我就拿這封信來當範例做個說明。
為何我認為這不是個好問題呢?因為這問題其實是「算命的問題」,而不是「尋求指點的問題」。
這兩者差異在哪裡,我舉個例子你大概就懂了。
如果有人來問你:「我想吃口感比較酥脆的薯條,請問我該去肯德基或是麥當勞?」或是另一個問題:「我想吃好吃的炸雞,請問你會推薦我去拿坡里還是麥當勞?」
你聽完這樣的問題,能明確知道【問的人】想要【得到什麼】。他知道自己想【得到什麼】,只是不確定【要選哪一個】才能達到目的,於是來提問。一般而言,若當事人想要的東西明確,只是不確定該用什麼方法或手段,那這種諮詢就會有意義,別人給的建議也才能真正有用。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個問題太不符合日常情境,那我換個現實中更常見的問題:「我今年30歲,當過一年專案經理。我想持續累積『軟體產品』的專案管理經驗,請問我該去A公司還是B公司?」這個問題是不是也能讓被問的人明確知道提問者想得到什麼呢?在這個前提下,後續的討論也才有意義。
換言之,背景清楚、需求明確,那別人給的建議就會相對明確。
那相對不好的問題是什麼樣子?比如說,「你覺得我中午應該吃炸雞還是生魚片?」、「你覺得我該去台積電還是中信金?」。
這兩個選項差異很大,在不確定提問者的考量為何的狀況下,被問的人其實也很難給建議。最後真聊下去,被問的人也就只能分享主觀看法,再不然就是隨便選一個。
這不就跟算命一樣嗎?雖然嚴格來說,會想算命的人大概都是想改變的,往往就缺有人給他最後一個推力。只是我總覺得,要算命到處都有,又何必花費這麼多時間與心力寫信到我們這裡來呢?
另一種會問這類問題的人,則是其實心裡有定見了,但希望你給個背書。這意思就是,你講的答案若跟他心中想的不同,他反而還要努力說服你。
我年輕的時候不懂,碰到這樣的提問者,我總會努力闡述我的想法。後來被反駁幾次後,我才慢慢理解,其實這類提問者常是因為自己沒想清楚,於是有很多預設狀態沒講出來──無論是疏忽或是沒整理好。
所以我們提出他想要的選項的某個缺點時,他可能會說這個他有想過,但覺得沒關係;講另一個選項的某個優點,他又表示這個優點他不介意。換言之,在這種對於背景資料理解太少的狀況下,我們是真的回答不出來的。和他辯論與吵架,也通常不會改變什麼。
所以後來每次碰到別人提問這種完全沒連結的選擇題,我都會反問:「我不知道耶,你要不要先說說自己想要什麼?」如果對方無法回答這題,那我通常也就不會繼續作答了。
我分享這些並不是要批評Helen,而是想提供大家一個提問前的重要思考。問個好問題,才可能得到真正有幫助的答案!
而既然選了Helen的問題,接下來我也針對這個「該創業,還是該出國?」的狀況提供我的思考方式吧。
第一個思考點:想想自己長期而言到底想要什麼
關於是要去英國還是留在台灣創業,我認為Helen該從自己的長期規劃來思考。如果將來的目的是想定居,那先去英國探路似乎就不壞;但將來是想留在台灣創業,那當然盡早開始更好,幹嘛還要繞遠路去英國呢?
所以,請先想想你將來的人生想要什麼,再來做決定。
第二個思考點:想想哪個選項的成本比較高,尤其是機會成本。
這也是我在先前的著作【大人學選擇】中提到的第五個思考原則:你應該優先嘗試比較少有的機會,以及現在不嘗試將來會變得成本很高、很難達成的選項。
我猜大家聽我這麼講,你可能會覺得我是要建議Helen去英國打工吧?畢竟直覺想來,去英國打工的申請是有年齡限制的,現在不做,將來可能就真的沒辦法了。
但在我看來,我並不認為英國打工這個選項是比較稀有的!!
當然,我並不確定Helen想去打工的目的,如果是有規劃要去找正職,那很棒;但如果只是想旅遊一陣子,我認為就可以再多考慮。只是想去英國玩個兩年的話,這種事情你其實永遠都有機會做。
你可能會想:「怎麼會?以後就不能申請這種簽證耶!」但我的想法是,如果這趟旅程的目的就是打工、旅遊一陣子,美其名叫做「體驗海外生活」,那其實未必要靠打工簽證才能達成。
比方說,你如果家境優渥,可以考慮直接去留學,那也能體驗海外生活;或者,如果你家境不優渥,自己認真賺錢兩、三年,將來搞不好也可以空下兩年的假期去英國住,甚至退休後搬去英國也都有機會。
有些人看到這可能會想:「怎麼可以這麼奢侈?」
如果你覺得我這個提議有點奢侈,那就表示你跟我一樣是需要賺錢養活自己和家人的,也表示你的時間 ─ 尤其年輕的時間,或許該用在能更有回報之處。
無論是替英國之行做出明確的規劃,讓自己能槓桿出更多機會;或是索性留在台灣,把這時間用在能創造更高產值的地方,都會比單純抱著「體驗海外生活」的目的出發更合適一些。否則,去打個零工到處玩玩,這類經驗對我們的未來多半幫助有限。
但我也得說,這是價值觀的問題,不是對錯的問題。所以,Helen還是可以照著自己的想法來選擇。只要你想清楚了,任何選擇都會是好選擇。
我更想表達的是,我認為相較於30至31歲終止的打工簽證,創業機會是更難尋,也是嘗試成本會越來越高的選項。
這意思是說,你在年輕時就創業失敗的成本,跟老了才創業失敗的成本是不同的。年輕時創業失敗了,最慘就是損失投入的創業資金,並且回歸上班族生活。在不貸款的前提下,你大概就是丟失個50或100萬,但這筆投入能讓你買到失敗經驗,之後重新開始成本也不會過高,我認為是划算的。
而且老實說,這很可能跟去英國度假不做事的花費差不多,但這兩個選項同樣都會花兩年的時間,但能從中得到的經驗卻可能是天與地的差別。甚至,你若選擇創業這條路,哪天創業成功了,你財富自由了,或是企業可以自動運轉了,你可能可以住在英國遙控台灣的生意。算一算,這一來一往的成本差了多少呢?所以如果我是Helen,我會更心動於創業這個選項。
無論如何,我還是鼓勵大家多練習好好地跟自己提問,因為學會問出好問題之後,自己會受益最多。
比方說,如果有人整理想法之後來提問:「Joe,我的心願是想擁有一個自己的甜點店。我很會做甜點,有烘焙丙級的證書。我現在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在台灣跟朋友合開一間甜點店。店面是他家的,他很會煮咖啡。所以我負責甜點,他負責咖啡與飲料。只是我覺得靠自己研發甜點已經碰到瓶頸了,我現在另一個機會是去法國最大的甜點店當學徒,看看世界級的甜點水準,並讓我學會做出道地的歐式甜點。他們已經同意我去了,請問我該去嗎?」
其實你看,如果你把想要什麼自己都盤點清楚了,把你的問題結構化,你的答案不就也清楚明白了嗎?
問個好問題,表示你自己跟自己對話過、盤點過、也梳理過。大部分人光能做到這一步,思慮就會更清晰,做人生選擇也就會更容易了!甚至有時候你單純只是把問題自己整理並寫出來,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所以,如果你有任何人生煩惱,其實也可以用這種方式試試看。
關於這些天賦與人生選擇的煩惱,最後我也建議你可以參考我們的【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擺脫職涯困境的系統化做法】與【人生難題的系統思考法】等等課程,試著利用不同的思維來化解煩惱。或者,我跟Bryan的著作【大人學選擇】,搞不好也能提供更多做選擇時的考量。
多多練習,你將來在做人生選擇時大概就會變得容易許多喔!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