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涯諮詢的歷程中,不免有許多感到迷惘的來談者,會詢問類似的問題:「我都已經 oo 歲了,現在轉職還來得及嗎?是否需要再回去學校拿個 oo 學位?」,或是「老師,我對 oo 工作有興趣,是不是該去考個 oo 證照再去申請?」。
「資格型」問題只能讓你通過 “pass” 的門檻
類似的問題,其實都是「資格型」的問題,背後都預設要進入某個產業、領域,一定有些固定、像是任務清單項目的標準,只要能勾選的的項目越多,就能夠進入特定產業中。
這樣的邏輯可以說對也不對。對的面向是,用人單位的確會有自己的篩選標準,然而最後能勝出的人,或許通常不是「明示」、「可條列」項目都能勾選的人,而更多是符合那些「無法被明示」條件的人獲得了機會,無論是前雇主、同事的推薦,或是被曾合作對象肯認的工作態度。不對的面向,則是預設了只要求職者「明示」條件都符合,即可入選;或是自己沒入選,肯定是因為「明示」條件敗下陣來。
「資格型」的問題也顯現出來談者對於自己與市場的不理解,以為自己的迷惘來自於一個沒有被揭曉的答案,但其實更多是缺少自發性的起步與主動探索。
職涯路徑就像是每個人自己上路的 RPG 遊戲,沒有一個人的資歷會跟另一個人一模一樣,詢問「資格型」問題,就像是期盼能找到可以瞬間破關的秘技或是攻略,很多時候都只是尋得暫時安心的答案。
「資格型」問題,也像是用交通票卡搭捷運一樣,只要票卡內有餘額,就可以通過捷運閘門,但卻不保證上得了車,或是有位子坐,只能保證你能 “pass”(通過)進入站內跟其他求職者一起等車。
「資歷型」問題就像是對號座車票,問自己優先於問別人
在職涯規劃的歷程中,或許我們更該關注的是「資歷型」的問題,像是「我在 oo 歲的年紀,過往的我,累積了什麼領域知識、技能與戰功,是可以幫助我在跨領域時加分?」、「我對 oo 工作有興趣,我也問了已經在 oo 領域工作的人,看起來 oo 工作會需要 oo 的證照,如果現在開始用 oo 時間來準備,應該有機會拿到,我可以怎麼規劃接下來的進修?」。
「資歷型」的問題,其實更像是來談者的自我探問,先理解自己的長處、劣勢與從何而來,像是先盤點自己上路前行李內裝的東西,再談自己是否準備好去下個目的地。
充分理解「資歷型」問題的來談者,更像是已經越過新手村而摸清楚遊戲規則的玩家,提問當中展現了自己的主動性,包括理解自己在職場的主觀與客觀評價、理解自己能在哪些場域表現得好、需要哪些外在環境與條件配合、跟哪種性質團隊工作更能發揮實力等。
也因此,這些來談者需要的幫助,往往不是只需要 “pass”(通過)門檻的事實性說明,而是針對不同路徑選擇與優劣,進行資源與資歷盤點的整合性評估,以能讓人對他們說 “yes”(就是你了)!
理解「資歷型」問題,讓人願意說 ”yes” 的來談者,就像是在連假期間掌握對號座高鐵車票的人。需要優先理解自己的能力與需要(自己的時間、既有能力、能付出的成本)、產業遊戲規則(票券購買規則)、產業的景氣循環與業務樣態(票券購買時間、通常搭車人數的高低峰分佈),以及能否透過合適的人脈與網絡(多種買票管道)去取得自己的入場,甚至是有專屬對號座位的機會。
理解「資歷型」問題的來談者,他們很清楚好的機會有限,光通過門檻是不夠的。因此,他們會更專注往內搜索自己可發揮的擅長與可管理的不擅長之處,也會往外去連結可以提供具體資訊的人脈與資源,確保自己手上的資訊貼近真實,也大幅減少求職者與用人單位的期待與技能落差,避免之後不適配的風險。
在下次換工作前,或許我們都可以問問自己,我現在的疑問是「資格型」的問題,還是「資歷型」的問題?我對自己是否有夠多了解,讓求職或轉職的路途上,不只是 “pass” 而是能讓其他人說 “yes” 呢?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