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人力銀行調查結果,近9成上班族考慮在農曆年前轉換工作,6成的人已付諸行動,包含投遞履歷跟參與面試等。隨著年關將近,公司好幾位年資較淺的同事陸續計畫離職,大夥便私下在群組熱烈討論離職撇步及展開新職涯的期待,而我則在群組分享當年「離職失敗反而慘」的鬼故事給後輩,試圖從另一個角度呈現離職的風險,留下來不見得比較差的思考,故事是這樣的……
出社會後,我歷經三次以上離職經驗,決定離職的原因不外乎通勤太遠、工作缺乏變化或升遷無望等考量,即使決定離職的動機和所花費時間不一,唯一相同是日復一日「厭倦感」及「無望感」,讓每天準時上班的我十分痛苦。為了盡快擺脫負面感受,當時的我拼盡全力準備轉職,平均三個月內會獲得新工作機會。若要我說,下定決定離職並非告別過程最難熬的部分,反而是從提出離職,到被挽留,持續乾熬的數天最為磨人。因為你會在短時間體驗一輪,確定離開的興奮,再到提出離職的忐忑與恐懼,最後是被挽留的折磨。一路像極心情三溫暖的情緒轉折。
憤怒在心理學常被類比為(人際)警報器、炸彈引爆等,如果說人為何會發火,通常是發怒者心理有某種期待但卻沒有達成,或是感覺對方踩線,用一種憤怒/ 不爽/抱怨等外向情緒表達當事人不舒服的感受;同時憤怒也是一種表層情緒,背後其實帶有更多深層情緒,例如,我們口頭常揶愉的「惱羞」就是形容一個人雖然是表面發怒,但內裡可能是因為羞愧感引發一連串的情緒反應。
這裡我想先提一個職場工作者常忽略的重要概念:職場關係的基礎是互惠合作而不是交情多寡。試想,一個對你超親切的同事A,出遊必帶伴手禮,還時不時揪團購,但每次要資料都遲交,拜託公事兩手一攤說這不是他的工作,你認為他算「好同事」嗎?
閱讀我文章一段時間的朋友應該會發現,即便我很常在職場文中分享自己遭逢挫折的種種醜態(鳥樣),但就像好萊塢爽片一樣,最後都會透過身邊貴人或相關書籍的提醒,成功克服困難,所有故事終將學到或得到一個好結局。但我必須誠實地跟大家說,現實不會天天都是好事,好人沒有一定得到好報,我沒有特別厲害,而只是選擇事件某個較適合的切面跟大家分享而已。走跳職場多年,我也曾遇過確實犯了錯的狀況。
每個人都希望工作是快樂,最好是下屬服從你,同事和你合作愉快,連老闆也對你的工作完成度讚不絕口。但是我知道,只是在辦公室的一角默默工作,工作絕對無法如你所願順利進行。因為,你的自由度非常低,所有的資源和條件都掌握在別人手裡。你不想要暗黑,但你不知道的是,職場政治力 不僅可以產生防禦力,更是你拿回自由度和控制的最佳解法。
在工作上,我們往往期待合作對象是個好人。正如我習慣在開啟新專案時,會去詢問窗口的性格:「嘿,你接下來要合作的窗口人怎麼樣?」如果窗口是親切的,我就會感覺到專案前景值得期待;反之,若是知道對方「難搞、強勢」,我便會焦慮,是不是得在開頭時,就先爭取更換合作對象,或是試著表現的比對方強勢,避免被「壓落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