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寫了一篇關於創業VS投機的文章(你是創業者還是投機客?)。
在看了幾位讀者的回應後,發現沒有相關經歷的人或許真的很難想像經營知識為何在創業上比點子更重要。 甚至光「管理會計」跟「基礎會計」的差異就有人搞不清楚了。 也難怪有人留言寫說:「Mark Zuckerberg要是有學會計而不是專心寫程式,哪能成功」之類的結論。
看到這樣的留言當然讓我感到很傷腦筋。 不過這實在也不能怪讀者,電視媒體也好、各類商業雜誌也好、甚至很多論壇與部落客都在宣揚這種靠一個好點子改寫一切的故事。 只是這類故事我真心建議大家少看為妙。 一來「偉人傳記」常省略了很多重要細節(成功的理由未必是表面那樣);二來這類故事你是無法學習與複製的(別人是天才或天生就是眼光卓越,你是要怎麼複製?)。
上面這幅畫是Mark Rothko (1903-1970)於1961年所繪的「橘,紅,黃」(Orange, Red, Yellow 236*206 cm)。
在你繼續往下閱讀文章之前,請花30秒好好看一下這幅畫。
因為這幅圖在上個月中於紐約的Christi公司以8,688萬美金(約當台幣二十五億六千多萬元)的價格拍賣出去。 據說,是現代藝術領域截至目前為止最高價的一幅拍賣作品。
最近趁著早晚搭捷運的時間看完了胡雪巖的第三部 - 燈火樓台。
其中一段寫到他因李鴻章的政治鬥爭而垮台時,跑去找了兩個發跡前的老朋友閒聊。 閒聊中感嘆談到:「這一個多月,我常常會有個怪念頭,哪裡去尋一種藥,吃了會叫人拿過去忘記掉。」 胡雪巖又說:「從我認識王有齡起,到今天為止,這段日子切掉,回到我們從前在一起的晨光,那就像神仙一樣了。」
有些讀者可能沒看過這本書,所以我交代一下胡雪巖這個人。
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有人找我談他的「咖啡廳開店計畫」。
不過每次都不例外,當事人花很多時間在談裝潢要怎麼樣,打算用甚麼豆子、哪牌的牛奶,以及想提供那些餐點之類事情。 至於一些更現實面的議題,這些朋友通常都沒有仔細想過。 我每次疑問起來,他們也多不太當一回事。 總覺得只要產品做得好,那些事情馬虎一些也無妨。
這實在是很多人想創業時最常碰到的盲點 - 總以為產品或是點子就是創業的全部了。
但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這其實是不對的。
上禮拜我去了趟大阪與京都。
純遊記的部分我就不寫了。 一來這不是我擅長的,二來我去的景點大多是ㄧ般人常去之處,比方說清水寺、金閣寺、二条城、大阪城、環球影城之類,這種地方別人恐怕早已寫到爛了,實在也不需要我多寫一篇。 :P
不過,這趟旅程有樣東西我覺得很棒,實在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也就是上面照片顯示的店 – 京都已有130多年歷史的三嶋亭本店。
某天你家裡馬桶突然壞了,於是你找了個水電工來修理。
水電工看看摸摸後,跟你說:「唔.. 這應該是墊片壞了。要修就要整個換掉。」
你問他,換個墊片是要多少錢。 他回答:「墊片加上工錢,換好要$800。 你要換嗎?」
大部分的人這時候應該都會點頭接受吧?
雖然可能有人覺得只是換個墊片要$800元實在有點貴。 但不換,你又能怎麼辦呢?
每次提到賽局理論,總有些人會誤會。 要不以為這教的是如何在比賽中獲勝的方法;再不然,就是覺得把所有事情都以局的角度來檢視,好像非常的冷血、權謀、很有馬基維利主義的味道。 像我最近貼的所謂局這件事那篇,就有網友在文末留言疑問:考量局的話不就「只有算計而沒有情了」;而之前推薦網友看「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也是被疑問說「這樣看來自私似乎才是最佳選擇?」
但這是極大的誤解。 學習賽局並不是要學習無情、也不是教你自私,人類的成就通常都不是自私能建立的,所以無情也從來都不是我們要宣揚的理念。 相反的,學會賽局、看懂局,你才會知道要「如何合作」。
這句話乍聽起來有點強詞奪理,但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或許就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