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領導內行」可說是上班族心中最大的痛之一。我們常聽到明明什麼都不懂的老闆或客戶,反過來給專業人士下指導棋。想也知道,這些指示多半很兩光,專業人士明明氣急攻心,卻仍要強顏歡笑,低頭領旨!我自己當然也有過類似的心情:以前念土木系的時候,同學們就常常發出不平之鳴:每次有橋梁倒榻、房屋傾倒這類工程災難事件,電視上被請來解說的「專家」怎麼都是「建築系」的教授或是專家,但這類結構損害問題,明明是我們土木系在行的呀!
在來自學員和聽眾的眾多提問中,有一類為數不少的問題是這樣的:我現在是身分A,但我想成為身分B,為了彌補這中間的差距,我是不是應該去念個名校或取得一項厲害的資歷,才具備成為身分B的資格?在我看來,這樣的「線性思維」,在這快速變動的時代其實相當危險,因為你可能會繞遠路,甚至走到不必要的彎路或岔路去。所以,這次我們就來聊聊這個不少人都有的「線性思維」,以及它的成因和破解方法吧。
我曾經在書上看過一則故事,講述美國實業家洛克菲勒如何靠著記帳成為商業史上第一個億萬富翁。這個故事讓我理解「記帳」在個人財務管理方面的重要性,也更肯定這其實是我們每個人轉變為成熟大人的過程中,一定要好好思考的事情。因此,這次想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記帳數十年來的經驗和想法。
相信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打算做出某個生涯或職涯上的巨大轉變,比方說出國留學、轉換跑道等,可能連具體的目標和大方向都有了,卻遲遲無法踏出第一步。前陣子,我和公司內幾個即將從大學畢業的實習生聊天。面對接下來的人生旅途,他們普遍都有以下的困惑:第一,不曉得該怎麽走;第二,他們知道自己要做出改變,比方說有人想學習新技能,有人想轉換跑道,卻很難下定決心踏出第一步。
從小到大,父母、師長都常跟我們說錢要花在刀口上,但這個傳說中的「刀口」,到底在哪裡?我們要怎麼評估錢該花在哪裡、又不該花在哪裡呢?這次,我要來分享我自己是怎麼判斷這個「刀口」的。
今天要來和大家聊聊找工作和獵頭的話題,原因和幾天前A103履歷優化與個人品牌重塑一位學員的課後提問有關。這位學員分享,他目前的工作不錯,沒有離職的打算,不過因為想看看104上有沒有更好的機會,所以就打開了履歷,供求才方搜尋和閱覽。後來也的確接到一通獵頭的面試邀請,當下他考慮了一下就婉拒對方,說自己很滿意現有的工作,沒有另謀出路的打算。
我們投稿信箱時常會收到許多聽眾與讀友的提問,我發現裡面有好幾封信都跟「抱怨」有關,比方說抱怨跟另一半的相處、跟同事的相處、跟老闆的相處、或是抱怨自己的人生有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等等。所有人都知道,「抱怨」不能解決問題,但是為什麼大家遭遇困難,第一時間還是選擇了抱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