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我們投稿信箱時常會收到許多聽眾與讀友的提問,我發現裡面有好幾封信都跟「抱怨」有關,比方說抱怨跟另一半的相處、跟同事的相處、跟老闆的相處、或是抱怨自己的人生有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等等。
所有人都知道,「抱怨」不能解決問題,但是為什麼大家遭遇困難,第一時間還是選擇了抱怨呢?
抱怨實在太療癒
因為把這些鳥事講出來,朋友會給予鼓勵或安慰,甚至是一起同仇敵愾!於是我們被療癒了,隔天又有力量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
我發現這種常態性抱怨同一件事的人,他們的工作、生活、婚姻關係通常都非常穩固,他們已經不想、也無法改變了,抱怨只是一種生活中的紓壓方式,能夠瞬間宣洩情緒與壓力,讓我們有勇氣面對明天,而且跟吸毒一樣,會上癮的!
但是抱怨是改變的大敵
倒不是說不要抱怨,當我遇到生活中一些狗屁倒灶的事,回家也會抱怨,我並不認為成熟大人就要把自己變成一個道德標準非常高的完人。
但我認為應該減少抱怨的原因是「它太有用了!」會讓人不想改變。
我認為抱怨有兩種,第一種抱怨是無妨的,另一種就要小心了。
1. 突發性的生活鳥事
某次買外帶咖啡,店員把我的姓「姚」寫成了「堯」,我強調是「女+兆=姚」但她還是聽不懂,我只好請她把「桃子的桃」字的木字旁,改成女字旁,結果店員竟然大笑,說:「世界上哪有這個字!」。
我回家之後也是抱怨了一下,這個年輕人國文程度太爛不說,竟然還自信滿滿說沒這個字,也太傻眼!
這種突發事件,未來再發生的機率不高,就是剛好碰到了這種鳥事,這時候抱怨是健康的,除了抒發情緒,抱怨給親朋好友聽聽有時候也蠻搞笑的!
2. 系統性、大環境的挫折
另外一種抱怨,則來自於「持續性的挫折」。例如婆媳問題、或工作環境讓你難以忍受。當事人日復一日需要跟朋友抱怨相同的事情。
這就是我們要特別小心的狀況。遇到常態性的問題,又用抱怨暫時解決情緒,平衡身心後,心中的情緒就無法升溫到「讓你不得不改變的燃點」。」
就像一缸水燒到 80 度後降溫,又反覆加熱,永遠維持在高溫環境,但就是無法沸騰昇華。
人生很短,遇到系統性與大環境的事情,如果用抱怨的方式得過且過,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妥善利用「抱怨的力量」才能發揮改變的力量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我會做幾件事情:
1. 把情緒記錄下來
之前 Joe 有一集節目提到:成熟大人的指標之一,就是情緒的低波動性。如果你的情緒長期沒有太大波動,就表示你越來越了解世界運作的原則。
所以我會記錄自己的情緒,把當下那種不爽、憤怒的心情與想法記錄下來,再去回溯一下,同一件事引發的情緒是不是持續發生,如果有,那就表示我在這系統性的大環境下必須做出改變了。
比方說,我發現自己常常因為加班而產生抱怨,並且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那我就知道,該是解決「系統化問題」而非「習慣性抱怨」的時候到了!
2. 觀察聽你抱怨的對象反應
當我們在抱怨時,也要觀察一下對方的反應,例如跟朋友抱怨一件事,他會幫我分析,給我回饋,那就還好;如果對方開始不耐煩,甚至還酸了你,代表你可能一直在抱怨同類的事件。
這也是一個需要警覺的現象,是不是自己陷入了大環境或系統性的挫折而沒有發覺。
3. 設定明確的目標
小時候在學騎腳踏車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摔倒,爸爸就說:「你越害怕摔倒,就會越注意地板,這樣越騎不好,你應該看著遠方的目標」。
人生也是這樣,總是會有低潮期,很容易看任何事情都不爽,可是當你把注意力放在遠方的目標上,現在遇到的那些挫折就都只是過程,越過就可以了!
趁現在找個有熱情的目標吧,無論是職場上、人際關係或家庭都好,相信對抱怨的狀況會有所改善。
總結
分享給大家一句作家王小波說過的話:「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我想說的是,抱怨不是甚麼罪大惡極的壞習慣,會抱怨是正常的,只是我們不能讓它成為我們的習慣。
因發明白色LED而獲得諾貝爾獎的中村修二,得獎前曾遭遇任職企業很多的鄙視與羞辱,但他把這些挫折累積的憤怒轉化為成功的動力,最終獲得全球科學界的認同。他曾說:「憤怒是我全部的動因,如果沒有憋一肚子氣,就不會成功。」
如果真的有什麼不滿,把這些珍貴的「不滿之氣」累積起來,它會迫使你去反思,借力使力,對大環境或系統做出改善,大膽地做出改變,別再靠吸食「抱怨鴉片」過日子了!
內容口述 / 姚詩豪 ;整理 / 陳建閔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