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時期正逢暑假。除了上下班能看到打扮入(超)時(齡)的少年少女們,公司也要準備迎接另一批新人。我還是對自己 2016 年剛開始工作的樣子記憶猶新,不過刻在記憶裡面的,倒不是什麼職場新鮮人的興奮感,而是在工作過程中屢屢犯錯、跌跌撞撞的那些經驗,躲在廁所裡不想回到座位上的那些逃避,以及好幾個想要提離職的通勤時間。
這個系列的第一集談到了「緊急預備金」,提到說要存滿、該保險的項目也保好之後,再去想保險和投資的事情。不過,這邊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緊急預備金是幹嘛用的?緊急預備金多少才夠?緊急預備金要存在哪裡?我對於這三個問題各自有自己的想法,以下分享給大家:
上次寫了這個系列第一集,迴響還不錯,今天第二集來談談「如何對待自己的薪水?」我發現如果將身邊朋友運用薪水的情形做分類,大致上可以分成下列三個類型:1. LV 族:每個月薪水在扣除掉必要生活費後,幾乎都得拿去填補上個月的信用卡帳單。如果無法填補,甚至會採用繳最低額度、日後償還循環利息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卡債。
我覺得這 5 年在證券投資業工作的最大收穫,倒不是投資技巧的精進,而是怎麼妥善運用自己的時間,將生產力最大化。跟法人金融相關的業務,一天平均來說工作的時間是 10 個小時跑不掉 (已扣除午休時間),如果做的事情是跟投資相關,那大概 24 小時都得在想工作的事情 (對噢,我就連作夢都會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