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系列的第一集談到了「緊急預備金」,提到說要存滿、該保險的項目也保好之後,再去想保險和投資的事情。不過,這邊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緊急預備金是幹嘛用的?緊急預備金多少才夠?緊急預備金要存在哪裡?我對於這三個問題各自有自己的想法,以下分享給大家:
我們投稿信箱時常會收到許多聽眾與讀友的提問,我發現裡面有好幾封信都跟「抱怨」有關,比方說抱怨跟另一半的相處、跟同事的相處、跟老闆的相處、或是抱怨自己的人生有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等等。所有人都知道,「抱怨」不能解決問題,但是為什麼大家遭遇困難,第一時間還是選擇了抱怨呢?
我第一次意識到時間的賦能,是 13 歲那年,我一度想變成跟戴資穎和羚羊配那樣的羽毛球國手,儘管課業繁重,我蠟燭兩頭燒,利用日間的每一個下課十分鐘、中午吃完飯午休前、甚至不青睞的課堂上偷偷地、拼命做完回家功課,然後將整個晚上留個羽毛球、跟那個燥熱的年輕人。我第一次意識到時間的多餘,是 23 歲那年,我意識到自己對睡眠感到厭煩,很長一段時間我每天只睡 4 小時。
思維改變心態、心態影響行動,而行動決定成果。作者裘.波勒,是史丹佛大學的數學教育系教授。她在史丹佛大學開設了一門「如何學數學」的課程,結合教育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研究,指導如何改善學習成效;而這本《大腦解鎖》就是將這門課程濃縮為六個改善學習成效的關鍵。
你是否曾感到困擾,雖然讀了許多的書,卻無法將內容轉變成自己的東西?當別人問起你最近讀過哪些好書,總是一時語塞不知道該從何分享起?被譽為「行走的百科全書」的頂尖說書人樊登,教你掌握「說書人思維」,讓你讀完一本書之後,可以自己梳理內容、抓住核心,真正「讀懂一本書」。
「Apple醫生啊,自從在家工作之後,我也不能出門、開會也是線上開,整天坐在電腦前面,便秘變嚴重、肚子的脂肪存量感覺也越來越多,怎麼辦?」你也有和我這個朋友一樣的煩惱嗎?在家工作之後,上下班時間的界線變得不明顯、坐著的時間可能也拉長了,各種平時沒那麼擾人的問題,也就一一浮現。這次,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上班族常有的健康問題有哪些,而你又能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發生吧!
在職場上,以往都是見面三分情,人跟人之間有事見面講,問題當面解決。但疫情時代,虛擬溝通(Virtual Communication)的需求大增,因此在見不到面的情況下,還能有良好的溝通,就成了一門顯學。上班族每天來往的 Email 少則數封多則數百封,一個沒注意,忽略了看不見的溝通眉角,可是容易得罪人。舉個例子,我在「商務Email的結構化寫作法」課程提到,要寫好一封 Email,就得先從基本元素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