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小學打架事件談起

從一場小學打架事件談起

有時候看電影時,場景是有人在打架的畫面,都會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和同學在地上扭打的情境,然後雙雙被老師罰站!

衝突現場是小二的美術課,全班同學在教室裡用比大盒的喜洋洋彩色筆(現在還有嗎?)畫「我的母親」之類的主題,我承認一開始是我不對,我的筆蓋沒蓋好,筆頭又朝前,前面同學好死不死剛好往後一靠,他白色的制服立刻就被我畫上一道鮮豔的弧線。我當時整個傻眼,馬上跟他說對不起,心裡很怕他發飆或大哭,沒想到這位小朋友回過頭來,竟然露出邪惡的笑容:「嘿嘿嘿,那現在我也要畫你!」

我還沒會意過來,胸口上就被畫了一道「深V」,活像隻台灣黑熊!雖然這麼說有違我很MEN的形象,但我從小就是很在意服裝整潔的人,被他這樣一畫,我整個人氣炸了,立刻加以反擊,在他身上補上一筆,當然這位同學也不示弱,立刻回敬(而且居然還記得要換顏色),於是你一筆我一筆,沒多久兩個穿著「Burberry格紋裝」的小屁孩便在地上扭打起來,直到裁判,不是,是美術老師來把我們拉開為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甚麼?這告訴我們各國政府也是一群小屁孩組成的!你看最近的政治爭議就知道了:你在我的土地上宣示主權,可惡,我也宣示主權。好,你買島是吧,哼~我來派軍艦。軍艦誰沒有,我派更大的軍艦…當年美蘇間的核武競賽也是差不多的模式!

國與國也好,人與人也罷,這種「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策略,雖然某種程度確保了社會秩序(違法的人會受到法律制裁),但也很容易擦槍走火,讓雙方陷入無止盡的互相報復。電影裡面不是常演嗎?火力強大的雙方相互對峙,當有人手滑開了第一槍,或是不小心踢倒了桶子什麼的,「碰」一聲之後就是「碰碰碰」瘋狂的相互掃射,最後落得個兩敗俱傷。

專門研究「合作行為」的賽局理論家們,把人際間這種「一報還一報」的互動模式稱做TFT(Tit for tat)。簡單的定義就是,如果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但如果你對不起「我」,我就再也不對你好,甚至施以懲罰或報復。這裡面的「我」,有時候指的是個人,有時候則針對整個社群。像人類的原始部落,對於違反規定的人會施以放逐甚至更嚴厲的懲罰,就是標準的TFT模式。

這樣的模式在很多情況下是有效的,因為它預先嚇止了個體違規所造成的社會失序。好比政府規定垃圾不落地,只要一開始有一個人不遵守,亂丟垃圾卻不被制裁,很快就會有更多人跟進,「誰守法誰就吃虧」的心態會導致整個秩序瞬間崩解,所以才會訂出罰則,而且一定要強力執法。像前陣子有個新聞就是,某間寺廟中元普渡時,法師才誦經到一半,就有人開始搶供品,結果全場頓時失控,據說370桌的供品在10秒內全部搶光,廟方一整個傻眼。這表示人們在沒有規範的狀況下,可是連鬼的食物都敢搶!

但是「一報還一報」的問題也不少,尤其是在人與人的相處上,只要一不小心擦搶走火,就會陷入無止盡的報復循環,最後大家都得不到好處。像我和小學同學的一場「人體彩繪兼格鬥表演」就落到一同被罰站的下場,最後還得穿著格子裝被同學笑,回家更是被媽媽修理一頓。

其實不用我說,我們很少人會真的把「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做為與人相處的原則,這是受到文化與道德影響所致。相反的,華人社會更傾向於TFT的相反,也就是「壓抑個人情緒,以利群體和諧」。尤其是在工作場所與同事主管相處,或是面對客戶時,遇到不開心,我們多半選擇「忍耐」或是「原諒」,並且在心裡告訴自己:「這沒甚麼大不了的,算了啦!」「反正偶而一次,就別計較了吧!」

「以牙還牙」固然是個極端,但「隱忍退讓」其實也是另一個極端,兩種策略都不是很理想。在現在的社會中,老實說我認為「忍耐」是否是一個人際關係上的美德,我抱持強烈懷疑,如果要共事,我寧願選擇適度表達意見和主觀看法的人,或許溝通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但至少我了解你的想法。我曾親眼見過一位平日非常隨和的同事,有天突然在大家面前爆發,我們才驚覺大家平日做事的方法,他其實「隱忍」了很久(X的,你一開始怎麼不講)。更常見的一種狀況就是,大家在討論事情的時候,有人不發表意見,表現出隨和的風度,後來決策出了問題,他就補上一句:「其實我當時就覺得這樣不妥,但既然你們都那麼堅持,我也只好同意!」這時候我都忍不住跟對方來個十指緊扣:我的雙手和他的脖子!

報復也不對,忍耐也不對,那怎麼樣才是平衡的相處之道?當然是兩者適度調和囉!

根據過往在國外工作的經驗,我覺得西方人在職場上勝過我們的一點,就是他們比較不熱衷於「當好人」這件事!我舉個親身的例子,我在紐約工作時有個主管是個超有氣質的英國姊姊,她不算我的直屬上司但偶有業務合作。她平常都笑容可掬,但如果你答應給他的東西遲交了,她的表情瞬間變成酷寒的嚴冬,並且毫不客氣地催促你,像寒冷的北風颳在臉上一樣,給人非常大的壓力。但若是你準時交件,而且品質不錯,她的表情就彷彿春神降臨,對你的讚美讓你如沐春風。這樣的經驗不用多,只要一兩次,我就發現自己對她的project很難不特別重視,畢竟每個人都喜歡春風不喜歡北風啊~

講到這裡,如果你對心理學有點接觸,你可能已經想到了:沒錯,我其實某種程度被「制約」了,就像帕夫洛夫的狗(Pavlov’s Dog)沒兩樣。

帕夫洛夫是俄國的心理學家,他因為研究狗的「條件反射」而知名。他有項非常著名的實驗,就是給狗狗食物前,先搖鈴鐺。狗原本看到食物才會流口水,但練習幾次後,狗把鈴聲和食物連結起來了,以後只要搖搖鈴噹,就算沒有食物也是會流口水。相反的,如果每次搖鈴之後就給狗施以電極,以後小狗只要聽到鈴聲,就會呈現出恐懼的反應。

你最好不要覺得這狗(還有我)很笨。說真的,很多方面人真的沒有比動物高明多少。「趨吉避凶」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具備這項能力才能通過演化的考驗,人類當然也不例外。這位英國姊姊用的方法,就是透過她個人明確的態度與反應,誘導對方進行「合作」。事實上,Martin Nowak(哈佛大學數學教授)與Karl Sigmund(維也納大學數學教授)就曾據此發明了一套電腦程式,名稱就叫做「帕夫洛夫(PAVLOV)」,在賽局理論的電腦模擬中,證明是極佳的應對策略。

Nowak和Sigmund的策略是Win-Stay, Lose-Shift,在「剪刀、石頭、布 – 生活中的賽局理論」這本書裡翻做「贏就守,輸就變」策略。這個方法簡單地說,就是當對方合作時,我們也跟著合作(雙贏)。若對方不合作,我們也不合作做為抗議(雙輸),但是和以牙還牙不同的是,要是雙輸,則在下一回合,我方會主動合作,有點盡棄前嫌,釋出善意的味道,以避免TFT形式的報復循環!

假如我在小二前讀過賽局理論的話,我該如何避免當時相互報復情境呢?當第一次同學畫我一道時,我會報復也畫他一道;但他下次回敬我之後,我會把彩色筆收起來,停止報復,促使他也停止。如果成功,當然也就沒事了,但若他仍不合作,又施以攻擊,我又會再報復一次,然後下次寬恕,以此類推。這等於是利用帕夫洛夫的制約反應,讓對方明確體驗到:「合作有好處,不合作有壞處」,幾次之後,對方只要不是瘋子或是智障,多半會同意合作!

回到職場,回到學校,甚至是小孩子的教育上,我認為明確的態度要比委曲求全更有助於心理健康,也更有管理上的效果。如果遇到不合作的同事,與其在辦公室裡委屈隱忍,只敢回家跟家人數落抱怨,還不如用點手腕,讓對方明確感受到「合作有好處,不合作沒好處」的分別,正面地制約別人,總比自己的情緒被制約的好,對吧!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