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二):迎接工匠、總管、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二):迎接工匠、總管、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上一篇【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一):困境背後的原因】我們聊到20-40歲這兩個世代人的幸與不幸:所謂的幸運,是在前人的努力經營之下,台灣從一個貧窮的戰後殖民地逐漸走向繁榮的民主社會,我們可能是台灣(甚至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出生就豐衣足食的第一個世代,我們不需要冒著生命或是傾家蕩產的風險來求取溫飽。至於不幸,也是來自同一個原因,成熟的經濟市場、完善的基礎建設、先進的教育制度都已經建立好擺在那裏,我們很自然地踏上前輩們鋪好的軌道循序前進。曾為生存吃過苦頭的父母們也孜孜念念要我們走這條平順安穩的路:努力用功、考取學校、進大公司。這一切原本沒啥不對,只不過我們的世界變化實在太快,當我們離人生盡頭還很遠的時候,這條「黃金軌道」卻已開始腐朽變形。我們突然驚覺就算唸到博士也可能找不到工作,大學畢業薪水連房租都付不起更別說買房,連公務員的福利也日益縮水。我們這一代的人開始陷入困境。

那麼身為六七年級的我們,該抱持甚麼樣的對策來突破困境?這個問題纏繞我多年,現在的我有答案了!

如果說工業革命把我們每個人培養成僅有單一功能,專為生產線服務的小螺絲釘,那麼面對新的未來,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重新塑造自己,成為不依賴大型組織也能獨當一面的職人。既然如此,我們要搭乘時光機械,回到工業革命發生之前,看看那個還沒有大型工廠,沒有生產線的時代,什麼樣的人能夠獨立自主,創造價值。答案是三種曾被世人遺忘,卻即將主導未來的關鍵職能:分別是「工匠」、「行腳商人」與「總管」!

工匠:從無到有建構一項產品的能力

其實「工匠」在工業革命之前是社會上非常重要的職業,那時沒有機械和生產線,世上幾乎所有的人造物品都是由工匠親手製作的。一位工匠具備從原料到成品完整地製作出產品的能力,甚至還能接受定做,來滿足顧客的需要。例如,鐵匠知道如何從鐵砂錬出鐵,並且冶煉打製成為鐵器給客人;而陶匠有能力從揉土、塑形、上釉、燒製做成陶器販賣。工匠的養成往往以「師徒制」的方式來進行,徒弟跟著師傅從做中學習(甚至從雜役開始)並逐漸累積經驗,雖然培訓期很長而且要學的項目瑣碎繁雜,但只要學成出師便能獨當一面,靠一己之力製作出產品來滿足客人的需求。

工匠的能力,不一定僅限於實體物品,對於服務也一樣適用,只要能從無到有,建構整套的服務就屬於工匠的能力。例如,一位客服領域的「工匠」不僅僅是知道如何回應客戶問題,對於整個客服體系的設計、通訊設備的選擇、人員的教育訓練等環節都能清楚掌握。假如有間公司想要建立一套客服體系,只要委託這位「工匠」,給予足夠資源,他就能夠順利搞定,這就是工匠的實力!毫無疑問,這樣的人才絕對是各界重金挖角的對象,因為在專業分工的生產線思維中,多數人只懂得單一技能,具備全面性知識的「匠才」是十分難得的。

行腳商人:掌握特定族群需求與喜好的能力

至於「行腳商人」則是流行於農業時代的流動貿易商,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職業,通常被稱為「挑貨郎」。他們揹著布包或是擔著扁擔在各城鎮間巡迴,把城市裡的新奇玩意兒帶到鄉間販賣,或是反過來把鄉間的特產賣給都市居民。他們的貨物種類既多且雜品項不定,只要是客人喜歡的他們總有辦法弄到手,同時也接受客人的委託代為採買。不管是中國或是西方,鄰里間只要有行腳商人到來總會引來太太小姐們一陣騷動,因為行腳商人們帶來的不僅是新奇的物品,也為當地人「進口」了全新的文化體驗。行腳商人和工匠不同,他們雖然不會製作產品,但他們十分了解特定族群的需要,並知道如何找到客戶想要的東西來滿足需求,這就是行腳商人的功力。

行腳商人這行業因為鐵路發達與大型商店的興起而式微,現在應該只有連續劇裡才偶而看到。不過到了市場需求多樣化,客戶越來越難滿足的今天,「掌握特定族群,提供專屬商品」的重要性又重新抬頭。兩位七年級生用五萬台幣創立的「東京著衣」就是個「行腳商人」發光發熱的例子,他們的 「扁擔」裡有鎖定十八至二十八歲年輕女生所中意的服飾,價格也在這個年齡層可以接受的區間,他們不光是銷售服裝,同時也是流行時尚的傳遞者,如同行腳商人一般帶給消費者新的穿搭資訊。幾年下來這兩位現代挑貨郎已經達成了每年十億元的營業額,這就是行腳商人的力量!

總管:組織不同人事物形成一個整體的能力

電影裡,歐洲王公貴族的家裡都有一位衣著筆挺、態度沈穩的老管家,而古代中國的豪門宅院中,也總有位長袖善舞、應對得體的總管角色。管家與總管都是組織裡的核心人物,對上,他們要清楚掌握主人的需求;對下,他們要打理宅子裡所有瑣事,並妥善協調廚師、園丁、僕人、馬伕等完成每一項任務。他們是組織中實質的營運者,對外要取得資源、打通障礙,對內則要協調眾人、回應突發事件,甚至還得照顧每位成員的心情。一位具備「總管」能力的達人,或許無法像工匠一樣製作產品,也不像行腳商人一般擅長銷售,不過對於整合人、事與物卻非常在行,是能夠將個體凝聚成團隊的關鍵角色,沒有他們,人手再多也只是一盤散沙。

真正的「總管」職位在今天也不多見了,但是具備「總管特質」的人在未來卻是奇貨可居。其實在1970年代美國AT&T的CEO格林里夫(Robert K. Greenleaf)就曾提出「僕人式領導」觀念,強調的就是以服務和人性為導向的「管家精神(Stewardship)」。以往一人大權在握,眾人聽命的極權管理將逐漸沒落。從近年來竄起的網路科技公司如Google、Facebook、Dropbox的管理文化來看,領導者無一不把心力放在找到對的人,提供最好的環境,並給予所需的支持這幾件事情上。員工不再是領導者意志的延伸,反倒是領導者成了員工的後盾,為其服務,並支援團隊發揮最高表現。而在企業內部除了工程師以及銷售人員外,PM(專案經理或產品經理)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因為他們提供了橫向連結,把不同的人與繁雜的事物整合為一個有規律的系統,並達成預設的目標。「總管」特質將與「工匠」、「行腳商人」並列未來職場的黃金三角!

網路讓舊時代的技能重回舞台

工匠、行腳商人與總管都曾因為工業革命的興起而被人們淡忘。或許您會有疑問,為何到了今天,他們卻又重新抬頭,並成為未來的關鍵特質?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網際網路的興起,「資訊科技」成為他們的新槓桿,發揮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打個比方,你是十七世紀的工匠,手藝雖然很精良,但你的貨品頂多是賣給周遭城鎮的消費者,因此銷售量直接受到地理的限制,產量也難以提升,後來工業革命開始,這行也就逐漸淡出。但有了網路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首先是突破地理限制,就算你的工作室位處深山,只要透過網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您的商品並且下單採購。交貨也不會是問題,各家物流公司早就建立起快速穩定的配送網路。至於產能也不用擔心,透過電腦輔助設計以及自動化生產的技術,只要有訂單,許多工廠都願意為你代工,更不用說還有日益成熟的3D列印科技。

再來看看行腳商人。工業革命之後,交通建設的普及讓行腳商人不再吃香,而城市與商店的興起也取代了他們的價值。但是在今天,透過無所不在的媒體、網路、與行動科技,只要能掌握特定族群的需求,通訊科技反倒能大大幫助他們推廣產品。今天的「行腳商人」不用再挑著扁擔走訪鄉間,就可以透過網路平台販售各式各樣的商品,更別提完善的物流服務可以快速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

至於總管,在過去總是依附主人而生存,雖然他們了解人性、並有強大的組織能力,但貴族階級與大家庭的式微卻讓他們失去了舞台。不過在今天,網路幾乎把全世界的人都緊密連在一起,各種社群平台讓國家與地域的邊界逐漸消失,這也讓具備總管特質的人更容易發揮長才,像是在網路創業圈裡,優秀的總管就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具備各式專業的人才一起共事,建立屬於自己的團隊。

三種特質合體 = 最小戰鬥單位

在今天,工匠、行腳商人與總管並不代表某種特定的行業,反倒更像是三種專業特質。如果拿電腦遊戲來比喻,工業革命時代職場就如同「超級馬力歐」這類的線性遊戲,玩家得一路過關斬將,朝向更高的關卡前進,若無法更上層樓就宣告卡關,Game over。而未來的職場,則更像是線上RPG遊戲,每位玩家根據自己的專長特質,扮演適合自己的角色,並且與其他玩家共同結盟,一起朝打怪、集寶、升級之路邁進。

近年來,以美國科技業開始,許多產業都出現了不同角色結盟的工作團隊,幾位擅長技術的「工匠」、幾位了解市場「行腳商人」,再搭配善於經營管理的「總管」組成一個團隊。他們有時選擇自行掛牌創業,但也可能以團隊為單位應徵一間公司,甚至說服企業主資助他們成立新事業。創業或是聘雇對他們來說,純粹是資源取得方式的不同。由於他們具備獨立研發、銷售、與運作的能力,得以和大企業保持一種對等的合作關係,並非像傳統上班族僅能仰賴組織,當個聽命行事的員工。

上述的結盟,我們稱之為「最小戰鬥單位」,單位的整體能力取決於成員的「工匠值」、「行腳商人值」以及「總管值」的綜效,在未來的職場,這將成為一股最堅實的勢力!

更完整內容,請參考我們的新書《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掌握關鍵職能,迎向工匠、總管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本文已授權時報出版社,收錄於【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一書。若有轉載需求,請與時報聯繫。

(圖片來源:http://modmombeyondindiedom.blogspot.tw/2012/09/life-in-boy-cave.html)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姚詩豪 Bryan Yao

成大土木所與美國西北大學專案管理雙碩士、識博公司共同創辦人、普錸資訊資深副總、國際專案管理師(PMP)、甲骨文與微軟認證顧問。曾任紐約市環保署顧問、MWH Global, Inc.專案控制經理,參與國內外多項大型專案並擔任百大企業之諮詢顧問。擅長以詼諧的筆觸以及理性的思維來探討生活中的大小事。文章常轉載於《商周》、《天下》、《經理人》等媒體。與張國洋合著《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以及《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Bryan 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