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當夠小孩的人,也常常當不好大人

沒有當夠小孩的人,也常常當不好大人

我認識的一對夫妻:太太個性潑辣,心情好的時候很溫柔,鬧起來時卻像張牙舞爪的母老虎。

丈夫認識她多年,知道她小時候時常被母親處罰,關在一個黑暗的小房間裡不准吃飯,有時候肚子好餓,卻沒有時間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被放出來?然而,即便處罰的時刻如此難熬,太太認為母親大部分時間還是對她很好;她喜歡母親摸摸她的頭,親暱地看著她。

母親情緒極端的記憶,逐漸形成太太心裡的陰影,內在始終有一份焦慮感,不確定此刻溫暖關懷的模樣,下一刻會不會變得咄咄逼人?童年殘留下來的焦慮,讓她成年後脫離不了情緒化;每當她感到焦慮時,就會退化成那個不知所措的小孩,只能用無理取鬧來抒發心裡難受的感覺。這無疑是情緒上的「退化效應」。

還好先生懂得她心頭的傷。

接住他的情緒,接住他心裡的陰影

別人看她張牙舞爪時會害怕,先生卻想起她小時候的傷,覺得心疼。所以他提醒自己不要忙著指責太太,而是維持冷靜地對她說:「鬧一鬧如果心情比較好了,我還在這裡,沒有走掉。」

他用語言的力量把她「接著」,每當她情緒退化時,他願意接住她的鬧劇,陪她一歲一歲長大。

他們就這樣結褵二十年。

朋友好奇地問他,這一路是怎麼撐過來的?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他總是先調侃自己,然後說,「病得太嚴重的話,當然要看醫生,但我太太只是一個還沒長大的小孩而已。」他會這麼說,是因為發現在自己的陪伴下,太太的情緒確實越來越穩定,代表這種方式對太太而言是有用的。

在吵鬧中,我們是否有往正向前進

本土心理學研究說,對許多老夫老妻而言,「恩情」是比「愛情」更重要的事,而恩情最重要的本質,則是時間的歷練,至於時間賦予我們的,就是有機會仔細去觀察:

   1. 關係糟糕沒關係,但在吵吵鬧鬧中,我和他是否有往正向的目標前進?

   2. 關係糟糕沒關係,但在吵吵鬧鬧中,我和他是否從過程中更懂得自己?更欣賞或更疼惜自己?

如果在一個人的生命早年階段,曾經被家庭、被環境給無情地撕碎,不知不覺長成一個充滿委屈、憤怒、活得不開心的人,那麼,我們更需要給他一段時間,陪伴他心裡的內在小孩逐漸長大。

對小孩如此,對父母、伴侶如此,對待自己更是如此。當情緒退化的時刻被「接住」了,我們內在才有機會長出如實的力量。

如果我們人生幸而遇到一位有能力接住自己的人,那很好;倘若沒有,也是正常,更要及早思考出怎麼發展出接住自己的能耐。


沒有當夠小孩的人,也常常當不好一個大人

如果他們白天費盡心力扮演大人的模樣,晚上就要像個小孩,躺在媽媽柔軟的乳房上。

有些時候,甚至還不到晚上,他們就要在街上哭著找媽媽。

不明究理的人,會覺得他們這樣很噁心,會嘲笑他們,會和他們的生氣,

所以他們挫折地趴在地上大哭大鬧。

直到有人伸出一雙溫暖的手,拉了他們一把。

是誰那麼好心呢?哎呀,原來是白天那個長大的自己。

本文選自許皓宜情緒寄生

Photo by Joseph Gonzalez on Unsplash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許皓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所博士,中華民國高考及格諮商心理師、督導,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專長為人我關係心理學、深度心理分析,並擅長將心理學引用至各種問題情境與場域,由於授課語言清晰易懂,長期為國內諸多企業組織、學校受歡迎的講師,亦在媒體上分析各種問題的心理歷程。曾著有《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商業周刊)、《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如何)、《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等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