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由於奇葩說的一道辯題:「該選擇高薪但不喜歡的工作,還是低薪但喜歡的工作?」,引起了臉書朋友間的一些討論,想分享一些我的思考,並介紹一本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後面簡稱「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其實,這個辯論題目本身就把工作二分了,要嘛只能選擇喜歡,要嘛選擇高薪,兩者只能擇一,這太難選擇了吧!我也想要選擇又高薪又喜歡的工作,但是找不到呀!
然後人生就陷入了痛苦的抉擇,要愛情還是麵包?
然而,人生未必只是二元選擇題,喜歡有分程度的喜歡,報酬也有不同形式與等級的報酬。這本書在介紹的就是,史丹佛的這門課,是如何利用「設計思考」的概念,來「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並且經過十五年的實證,證明真的有用!
我想要利用這本書裡提到的第一個觀念:「重擬問題」,來開始討論這件事。
我們會被困住,其實是問了不對的問題
設計思考強調的,不是一個很快得到的正確答案,而是經由一定的流程,不斷地去探究問題的意義,重新定義問題,再尋找可能的解法,做出更適合的解決方案。而它介紹的第一步,就是要先「重新擬定問題」。
為什麼要重新擬定問題?大部分時候我們會被困住,其實都是因為問了不對的問題。例如:「我沒有技術背景,會不會不能當PM?」、「我大學念xxx,出路不好怎麼辦?」或是,「我大學念xxx,但我不喜歡怎麼辦?我找得到其他工作嗎?」
為什麼這些是「不適合提出,只會讓自己的設計卡住」的問題?
這本書定義了兩種無效問題:重力問題,以及船錨問題。
1.重力問題:你不太可能去改變的問題
如果有人說,都是因為重力的束縛,我才無法跳得夠高,然後想盡辦法克服重力,那只是將自己卡在這個問題上無法前進,然後自怨自艾,覺得時不我予,因為重力是無法改變的(除非你跑到外太空),當我們接受重力的存在,也就是接受現實,你反而就自由了,可以轉而觀察與討論你所在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下,你可以做什麼,例如想辦法訓練肌肉、用不同的方式跳躍、弄一張彈跳床或一根竿子來......等等。
在找工作時的重力問題是什麼?「大學念xx」或是「沒有技術背景」,已經是無法改變的現實(除非你重考,但這是否從這個問題出發尋找解決方案,可以再討論),為了這件事情煩惱,其實無法改變什麼,反而應該去找出,如何培養並證明該職能所需能力的方法。
2.船錨問題:堅持某個解決方案
指的是「堅持某個的解決方案,認定只有這個方法才能達到目標,即使遇到強大的困難也不願意調整」。例如因為覺得自己學歷不好,無法爭取好的工作,而多花數年時間重考大學或考研究所,非考上名校不可,但也許穩定累積的業界資歷,或是豐富的課外活動與領導經驗,也是重要的職場資產,而且立刻就能開始。
我剛從財金系畢業時,非常想做產品經理的工作,但是當時正值金融海嘯隔年,百業蕭條,我又完全沒有相關經驗,很難得到這樣的工作。我最終得到兩個機會,一個是大公司的國外業務,一個是軟體新創的行銷。
當時,我在與主管的面談中,發現軟體新創的行銷職位和PM也很靠近,都需要探索市場的需求,同時了解產品如何滿足這些需要,並傳達給客戶,所以我加入了軟體新創做行銷,同時讓老闆知道,我有興趣做PM。
在工作的過程中我也時時觀察公司的PM在做什麼,我可以怎麼和PM合作,在做了一年的行銷之後,我就成功轉任為PM了,甚至我的行銷經驗,還成為做PM的養分,讓我比技術出身的PM,更多了一份市場角度的思考。如果我一開始堅持找到PM的工作,也許我會一無所獲,如果我一開始選擇國外業務的工作,也許我難以接觸到PM的工作內容,也與我的目標漸行漸遠了。
所以問題不應該是「該選擇高薪但不喜歡的工作,還是低薪但喜歡的工作?」,而是,「我要如何讓我自己得到更高的薪水,更喜歡的工作?」,然後去探索「高薪水的工作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喜歡的工作有什麼樣的特質」,「哪些是我可以接受,有辦法做到的,我要經過什麼樣的努力」,然後去嘗試。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只有兩個工作、兩種薪水,你喜歡的事情也並不是只有一兩樣,世界不是二分成「我的天命」還有「我的天命以外的東西」而已,這其實是一個開放的探索過程。
怎麼探索呢?接著,我們要來建立「原型」(Prototype)。
「打造即思考」,用原型探索,而非All in
設計師常會根據某一個問題或想法,直接動手設計幾個簡單的原型,嘗試體驗這些原型使用起來如何,可能遇到什麼樣的問題,然後持續修正。探索人生方向的時候也是,如果你擁有一個夢想,就是開一家自己的餐廳,那你應該做的不是籌錢、選址、研究菜單,而是先找間餐廳從打工做起,確認自己除了製作美味餐點之外,是否也喜歡服務客人、清潔、進貨、銷貨、管理帳款、處理廚餘、管理員工、餐廳布置裝潢等事務,也觀察什麼樣的狀態才是「能賺錢的事業」,哪裡可能會有雷,成為自己日後創業的養分。
如果很難真實體驗那個工作的情況,另外一種探索原型的方式,就是「找目前在做這個工作的人對話」。了解他的一天是怎麼過的,對於這份工作,他最喜歡與最討厭的地方在哪裡,也可以理解對方是如何進入這一行,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更重要的,你會建立在這個工作崗位上的人脈連結,他也會知道你對這個角色很有興趣,如果有一天,公司內有類似的職缺釋出,也許積極的你就能成為人選之一。
想要強調的是,原型不是最終結果,你要的答案不是Yes or No,而是藉由這個探索的過程,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重點是「Fail earlier」,趁早失敗,認清想法與限制,然後再嘗試下一個,或是從眾多原型中選出最適合自己的。
所以不用只嘗試一個原型,原型也不會是最後的方向(我之前在做硬體時,做四五個原型是家常便飯,沒做出來的模擬圖更是有數十種構想),發掘自己想要什麼很不錯,認清自己不喜歡什麼也很有價值,甚至,你可以延伸發現新的興趣,史丹佛的設計學院有一句名言:「打造即思考」,也許在探索開餐廳的過程中,你發現自己喜歡的其實只有料理本身,就可以開始轉往廚師生涯,而非自己開店的方向探索。
現在這個決定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我擁有轉換的勇氣與方法
整個設計思考的流程其實可以分成:
重擬問題,蒐集與創造想法 >>
製作原型 >>
篩選與選擇 >>
放手前進,不停修正,享受過程,從過程中成長
而在這當中,帶有好奇心與開放的思維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將自己卡死在重力問題或是船錨問題上,也不要還沒製作原型就一古腦兒投入,更重要的是,要接受自己現在做的這個決定,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我擁有轉換的勇氣與方法。
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一個概念是,許多人「誤入歧途」的原因,是認為人生只要提出一個計畫與目標,然後做出「最對」、「最棒」、「唯一」的選擇,就能一帆風順,一路破關到最後,但是當事物無法如預期時,反而會受到很大的挫折感,覺得自己「失敗」,人生對他們來說,像是著色畫,要按部就班在指定的格子上填上顏色,但事實上,人生比較像一幅抽象畫:可以有無數種詮釋與揮灑方式。
我理解了,生命的設計不會只有一種,不同人生階段的優先順序也會改變,我們擁有活出各種不同人生的能力,所以一開始就懷抱一個一生的志業與夢想,看似偉大,但也會讓人「不願意認賠殺出」,其實,從來沒有「賠」這回事,每一段人生經歷,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最美好的藝術品。
Photo by Tony Ross on Unsplash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