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休息了一陣子才上班,面試時請給點「正面暗示的麵包屑」

如果你休息了一陣子才上班,面試時請給點「正面暗示的麵包屑」

走在漫漫職涯長路上,幾乎每一個人都曾有過「離職」的念頭。不管是因為主管同事不好相處、工作內容太操太累、看不到未來前景還是結婚生子逼不得已,「離職」就代表著一種生活型態的大改變,是一個要從「這裡」去到「那裡」的概念。

經常有一些朋友會在聊到工作上的各種不順心後,都會問上一句「你覺得我該不該換工作/離職?」

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說,我自然是回答不了這樣的問題,但是我一定都會問「離職之後你打算做什麼?」,以此來確認對方現在的狀況,如果他有很清楚明確的規劃,只是猶豫要不要踏出這一步,那麼很可能他只是被未知感與恐懼感困住而已。

可是如果對方並沒有明確的規劃,只是很想逃離現在的生活,那麼我就會著重在釐清現況發生了什麼事,也就是說,「離職」這個動作只是職涯轉換的一個點,不存在任何是非對錯的意涵,真正的重點在於,你想離開「這裡」,那表示「這裡」發生了一些什麼事,又或者你想去「那裡」,那麼「那裡」一定有一些好東西,而這些背後隱含的訊息,通常也會是未來的雇主非常在意的資訊。

 

很重要!工作前後空白期的說法

假如你沒有要離職創業,或是從此過著退休人生,那麼你未來勢必還會有新雇主,而雇主在判斷要不要聘用你之前,他必定會透過你的過去來了解你是不是一個適任的人,也就是說,雇主會從你面試的那一天往回推,盡可能將你的經歷問得清清楚楚。

如果說你是離職後馬上就要找工作,或是你是找到下一份工作才離職,那麼雇主蒐集到的,就會是你離開上一份工作的原因,可是如果你離職後有一段空白期,那麼這就會是雇主詢問的重點。

並不是說離職休息一段時間會有什麼問題,只是說有許多朋友常常沒有想清楚自己要在這段空白期做些什麼事就貿然離職,導致事後要花很多的力氣在面試時絞盡腦汁去解釋。

試想,假如你是一個雇主,你看到面試者有著一段3–6個月的空白期,你會不會很好奇這段時間他去做了些什麼?假如對方回答得很篤定,甚至他這段時間還去做了許多與應徵職務相關的嘗試,你是不是會比較放心?相較之下如果對方吱吱嗚嗚答不上來,或是用很含糊的「休息沉澱、個人規劃」帶過,你會不會很不放心?

雖說這整個過程都是推論與猜測,存在著主觀與偏見,但面試本就是一個在主觀上建立信任的過程,我們當然不能知道別人會怎麼判斷我們過去的經歷,但是一段規劃得較好的空白期或休息期,就像是留下一些正面暗示的麵包屑,讓雇主有機會往正面的方向推斷,對你的面試也才有加分的效果。

 

好好盤點離職前的每一步

除了離職後的一段時間會受到他人的放大檢視之外,另外一點就是「離職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通常會出現離職的念頭,不外乎就是現職不令人滿意的條件越來越多,或是待在現職痛苦感越來越高,大部分人都會直覺地認為,只有離職才能夠改變現況,而忽略了其實我們對於現職仍然存有影響力。

通常我們對現職的看法,都是將一整段時間的工作放在一起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包含了各種事件的總和而得出的結果,事實上如果拆開來看,我們每個人的工作中一定都有滿意和不滿意的部分,也有處得來的人、處不來的人,有時候則是原本的條件令人滿意,但公司為了因應趨勢而改變了政策,使得原來的條件不復存在,也就是說我們喜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其實是很多複雜因素綜合的結果。

假如我們並不清楚是什麼因素導致我們想離開現職,那麼有很大的機會是,你到下一份工作或下下份工作仍然會遇到相同的問題,因為你只是換了一個工作,但沒有改變你與工作的關係。

但是如果你好好的去剖析是什麼原因讓你不開心,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只是因為某部分的工作比例過高,又或者是針對新加入的工作還未找到好的執行方法,先不論我們能不能真的有機會在現職解決這些問題,可是如果能將這些影響因素都找出來,我們就有機會在找未來的工作時,去找一些比較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感的工作比例,或者是避開痛苦感的工作因素。

像我本身不喜歡透過電話接觸陌生人,假如我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是帶來痛苦感的主因,很可能我會錯誤地一直找到給我帶來更多痛苦的工作,反之,如果我不知道做些什麼會讓我感到滿足,那麼找到令人滿意的工作就跟買樂透一樣隨緣了。

 

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去蕪存菁」而來的

隨著工作經驗的逐漸增加,我逐漸地意識到,這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完美的工作,那些看起來樂在工作中的成功典範,通常都是經由一次次地嘗試、修正自己的工作比例,甚至不惜大膽地向雇主提案與提出需求,一步步地將工作的快樂感主權拿回自己的手中,最終才能擁有一份值得為人稱道的人生天職。

原文轉貼自:Joseph Hung 的 Medium專欄 中 我到底該不該離職?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