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參加論壇,認識一位有合作機會的老闆,中午還一起吃了飯。他在閒聊時,提到手下有位高階主管最近買了房子、生了兒子,所以覺得「可以給這人更多的責任與權限」。我一時沒聽懂,追問他兩者有甚麼連結,結果他回:「這位主管買了房子又生了孩子,接下來十到十五年應該都會很穩定。因為經濟負擔重,在工作上就不會心猿意馬了。」
這話讓我心裡忍不住一驚,因為我的看法正好完全相反!
如果他說的是技術職,例如基層工程師、作業員、聽命辦事的助理或職員等,那我完全同意這觀點。因為生活壓力大時,他們會開始害怕、因此會牢牢抓住目前的工作;又因為負責第一線的執行,所以「熟練度」是工作最重要的價值。一群熟練度高的人能夠穩定待著的話,對公司確實是好事;但如果他說的是公司核心幕僚,或是幫忙決策與治理公司的人,我就不欣賞這種「穩定度」了,甚至更希望他是個「不穩定」的人。
大家想想看:既然我需要一個人幫忙出主意,這人就得適時點出我的錯誤才行。比方說,他要能提醒我案子進展不順利、哪裡可能有甚麼弊端、某些可預見的風險、某些計畫可能的漏洞,甚至他帶的案子(或進行的工作)有問題、不順利時,也能清楚、誠實、透明地告知我。管理教科書雖然教我們,組織的健康是建立在成員的互信與坦承;但這多少有點理想主義。真要一個人清楚、誠實分享資訊的話,前提是他得抱著「無所謂」的原則才行。
所以如果有個人自由度很高、無牽無掛、不用擔心沒工作、有能力隨時去別的地方,結果他卻願意留下一起打拼的話,這才算是有意義的象徵。因為這證明此人恐怕是覺得彼此對於「成功的定義」以及「想去的方向」很接近。忠誠度可遇不可求,而且又不是封建時代,很難期待這東西。但大家都「想去同樣的方向」,對我而言可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代表兩個人(或一群人)的目標相同、價值觀類似、執行方向接近,大家會一起努力,且這時候誰都不會希望對方走上冤枉路。
像我公司裡的其他幾位核心夥伴,他們即使沒有我們任何人都能活得好好的,也可以在別的大公司裡找到不錯的職位。只因為我們對推廣專案管理有相同的理念,大家才會想一起做同樣的事情。所以當其中一個人走錯路、做出不合理的提案時,大家都會毫不留情地立刻指出錯誤。因為大家不用害怕彼此、不必顧慮薪水,自然能不拐彎抹角、誠實說出他們看到的缺失。但如果一個人是因為被房貸或養小孩的壓力逼著、或是需要固定薪水才留在一個地方,那他其實是個危險的人,而且通常也不適任高階主管職!
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必須」靠這份薪水過活,所以不希望激怒更高層的老闆。當老闆做錯事情,只要這事不至於讓組織倒閉,他就可能選擇不說;若老闆選擇錯誤的案子,他也可能會悶著頭執行;看到組織裡別人有錯誤,為了保飯碗,更可能選擇不出聲……總之就是自掃門前雪,只要自己手上的任務沒出事就好,有問題則盡量推給別的主管或部門。更嚴重的狀況,甚至可能隱藏自己的過錯、粉飾太平,讓老闆乍看之下覺得一切都沒問題。
其實這一切都是人性的正常反應,因為他想讓自己的收入保持穩定。但這也說明一件事:所有的夢想、理念、正直、目標,都可能因為「經濟壓力所謀求的穩定感」而消滅。就社會心理學而言,這是正常的;但從經營者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角色其實失去了核心價值。換句話說,這位老闆口中的「忠誠度」就毫無意義了,因為這根本不是當事人自由選擇下的忠誠度,只是一種不得不為的投降罷了。一個會對自己人生投降的人,如何能期待他對組織或團隊做出貢獻呢?
當一個人存在著生活壓力,因此尋求「穩定感」時,可以預見,他後續的所有決策必然跟夢想無關,只會讓「個人穩定」凌駕於一切之上。若你是老闆,仰賴這樣的角色幫你監督或下關鍵決策時,你如何有把握他會站在自己那一邊?教科書上所謂的「代理風險」,不過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當代理者的利益在於謀求自身穩定時,顧客、老闆、與股東的利益自然會退守第二線。
我那天聽完那位供應商老闆的說明後,其實也沒完整說出上面這段觀點,只是單純點點頭,表示為對方高興找到一個穩定的主管。你看,我明明跟他沒甚麼利害關係,在這事情上我也一樣無法坦然地說出自己真心的看法。如果我這個沒利害關係的陌生人,都不願意亂淌渾水提供建言,那麼有利害關係、且亟需薪水的人,你又期待他能夠多真實呢?
最好的職場關係,其實是建立在「相同的目標」上,這目標必須符合雙方彼此的【共同需求】。如果只是因為一方為了生活,勉強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那這絕對不是忠誠度,不過只是因為對方毫無選擇罷了。
本文已授權時報出版,收錄於大人學選擇:成熟大人的獨立思考術一書。若有轉載需求,請與時報聯繫。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