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對他人的看法特別在意?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他人的看法特別在意?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Bryan老師,我當工程師兩年了,我發現自己不太喜歡這份工作,想改做設計,最近也剛好有轉職機會,我該去嗎?」
「你有家累嗎?有欠債嗎?存款能支撐一年的開銷嗎?」
「金錢方面沒有問題。」
「那為什麼不去,還要來問我呢?」
「不瞞老師說,我是擔心世俗的壓力,如果我一個年薪很高的工程師去做設計,我怕『大家』覺得我想不開,覺得我做錯決定……。」

講課這麼多年來,聽過學員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我發現很多問題表面上互不相干,但背後卡關的點卻非常相像。上面的對話裡,這個學員因為擔心「大家覺得如何如何」,所以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這就是常見的卡關點之一。

每次被問到這類問題,我都會開玩笑地跟學員說:「來,那你跟我說一下讓你煩惱的『大家』是誰,你把『大家』的名字告訴我。」他們常會愣住,也說不出顧慮的是誰。

究竟為什麼,我們如此在意「別人」(甚至說不出是誰)的想法,在意到即便條件許可,仍然不敢放膽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你因此猶豫的只是小事,那影響或許不大;但如果你猶豫的是人生的關鍵決定,比如說職涯選擇或伴侶人選,那對他人想法過度在意,就可能造成深遠影響,甚至無法彌補的遺憾。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討論,一個是人類演化的角度,另一個則是哲學思維的角度。

人天生是群體動物,「合群」才能安然生存

自古以來,人在荒野環境裡就是弱勢族群。我們不像獅子、老虎等猛獸,跑得快、力氣又大,人類的身體又慢又弱,連毛皮都薄,冬天還得穿衣服,生存能力實在很差。

先天弱勢的狀況下,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與其他人合作,互相幫忙和保護;單打獨鬥的人,很容易就會在無情的大自然中喪生。這樣的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延續,直至今日。所以每當我們需要做決定,就會看看其他人怎麼做,然後直覺性地認為,我們該「合群」、做出相似的選擇。

比如說,戀愛穩定後就會想結婚,但問他為什麼要結婚,他可能也說不出什麼原因,就是要結;結婚後要生小孩,問他為什麼要生,他可能也不知道,甚至也沒有很喜歡小孩,但就是要生;或者是要買房,他也說不出為何要買,但就是「覺得應該要」。

越是重要的抉擇,我們反而越少仔細思考為何這樣決定。只是看著「多數人」怎麼做,那自己就趕快跟上,避免被排除在群體之外,擔心成為荒野中孤伶伶的那個人,隨時準備被環境淘汰。

不過,人之所以習慣跟隨群體,我認為原因不只「想合群」,還有另一個可能,就是我們受的教育,並沒有讓我們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即便想思考,也不知從何思考起。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趕快去參考書和課本裡找答案。但問題是,並非所有事情都有標準答案,尤其是離開學校之後,多數的狀況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沒有書可以翻、也沒有老師可以問,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看別人都怎麼做,然後自己也跟著做。不知道對不對,但至少比較安心!

還有一種常見的心態是:當99%的人都這樣做,我們也跟著做,那麼即便最後這個決定是錯的,我們也不必一個人承受代價。

我以買房來解釋一下這種心態。

假設現在房價很便宜,大家都搶著買,唯獨我們沒買;結果幾年後房價大漲,當時買的人都賺很多錢,那沒買的我們,就可能覺得很虧、甚至還被嘲笑。可是,如果當年我們跟著別人買房,即便幾年後房價不漲反跌,那大家一起損失,我們也不至於覺得自己那麼悲慘。

人性就是如此,跟多數人做相同的選擇總是最安全的。更妙的是,我們對於「合群」的渴望,有時甚至比達成自己的目標更強大。就算最終因為合群而失敗,但有人相伴也就沒那麼孤單了。從人性與演化的角度來看,這份對他人想法的在意是這樣來的。

接下來,我們也可以從哲學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情。

人享有「選擇自由」,卻因隨之而來的痛苦而卻步

論哲學,我稱不上專家,可是我的人生確實深深受到哲學的影響。我很欣賞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尚-保羅·沙特 的論述。存在主義裡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由他提出,這個概念指出,世上萬物都是「本質先於存在」的,唯獨人類是「存在先於本質」。

「本質先於存在」、「存在先於本質」是什麼意思?容我舉個例子來說明。

假設我們現在要砍柴,在這個想法出現之後,就會有人發明斧頭來使用。斧頭在被發明之前,它的功能和本質早已被決定,這就是「本質先於存在」的概念。

但人類正好相反,人類是「存在先於本質」。也就是說,每個人來到世上之前,都不知道將來會變成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我們擁有「特權」能決定想擁有的未來。

理論上,我們「享有」這份特權,可是沙特提到,這份特權也讓人變得痛苦。因為尋覓「本質」的過程是非常辛苦的,沒有人能幫你做決定,甚至它根本也沒有標準答案或最佳選擇。過程中的掙扎、取捨,我們都必須獨自承受。

很多人因為承受不了這個代價,所以寧願放棄部分自由,只求「可以依循的準則」,也就是複製別人的決定,貼上到自己的人生。

我常覺得我們這輩子能成為人,擁有選擇的自由,甚至出生在台灣這麼好的地方,真的很幸福。很多人會戲稱這裡是「鬼島」,但我們得承認,只要願意認真做點事情,基本上不用擔心在台灣會餓死。有很多國家的人是無法想像這種生活的,他們每分每秒都為了生存而掙扎,根本沒時間思考「想做什麼、想成為怎樣的人」。

我們其實很有本錢去追尋熱情,可是很多人還是因為不願承受「選擇」的代價,一輩子依照他人的想法來生活。對這些人來說,這樣做很輕鬆,什麼事情都有人替你決定好了,但在我看來,這真的很可惜。

人生如戲,你想永遠聽導演的指令,還是自導自演精彩劇情?

基於演化的角度也好,基於哲學思維的角度也好,人碰上抉擇時刻,一定會傾向依循多數人的做法。

可是我認為大家都該思考一下,人生就短短幾十年,了不起活到一百歲,我們活在這麼好的時代、這麼好的地方,有這麼大的本錢去過想要的人生,為何要白白把決定權交給別人?

有句話叫「人生如戲」,那我們是否能自導自演一部好戲,而不是依照別人的劇本走?就算演得不好也無妨,人生很長,只要不是會讓我們一蹶不振的決定,我們其實可以多去嘗試。

就像文章開頭那位猶豫是否該轉職的學員,他擔心被親朋好友批判,可是我認為,他既然存好一年的生活開銷,沒理由不去設計業試試看。如果做了一陣子發現不喜歡,那也沒關係,他可以回歸科技業,或再嘗試其他領域的工作。

人生不是一次定生死的,我們可以一再嘗試,試了發現不如預期也沒關係。帶著這樣「想做又不敢做」的心態度日,那才真正可惜,也可能造成心理上的遺憾。只要這個決定不影響別人、不傷害別人,你應該要聽自己的聲音,而不是讓別人來替你決定。

講到這,有些人還是會遲疑:「但我就是害怕別人的指指點點。」針對這點,其實你可以仔細想想,這些人真的在乎你的人生嗎?他們可能前一分鐘還大肆評論你的決定,但下一分鐘就思考自己的事情去了。你為此苦惱、甚至放棄想做的事情,真的不值得!

還有另一個可能,就是這些人並沒有仔細思考過人生的本質。因為害怕你嘗試而且成功了,會顯得他們愚蠢,所以他們想把你拉回來,跟未曾深思熟慮的他們過同樣的平凡人生。

前面有提過,從人性來看,當我們做錯決定的時候,如果有人跟我們一樣,那就不會感覺這麼悲慘,至少不是孤單一人。所以,講得直白一點,旁人的批判,時常也只是掩飾他們自己對人生的焦慮而已。

總之,我還是鼓勵你多傾聽自己的想法,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理解這件事並不容易,所以你不必強迫自己一下就做很大的決定,可以從小決定開始練習。在做決定時,你可以思考一下:假設這個決定真的做錯了,最糟糕的狀況是如何?你真的會因此餐風露宿嗎?如果不會,那你就可以考慮去做,接著再逐步把這個做法拓展到更大的決定上。

「印度聖雄」甘地曾經說過一句話:「他們會先忽視你,然後嘲笑你,然後攻擊你,然後你就贏了。」(First they ignore you, then they ridicule you, then they fight you, and then you win.) 我認為這句話很值得送給有這類困擾的人。

我過去也曾因為一些決定而受到旁人評論,認為我做的決定不太正確,但就像甘地說的那樣,被忽視和嘲笑,但只要你清楚自己的目標,最終你或許能證明自己是對的,甚至一開始那些看衰的人,還會反過來跟隨你的做法。

這個過程很辛苦、也可能很孤單,可是我們既然擁有自由,就該好好運用它。一輩子活在他人的眼光下,那就太可惜了!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