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職涯健檢 關於履歷表更新

年度職涯健檢 關於履歷表更新

前幾日Bryan在「衝出「離職 – 求職 – 抱怨 – 離職」的漩渦」一文中,有提到每年應該檢視自己工作是否符合當初期待的價值。 後續大家也有在留言時聊到履歷更新的議題。

我也想延續討論分享一下我對於履歷更新的看法,主要是希望能避免大家在這事情上錯誤的解讀。 我最擔心的解讀,在於怕有人會誤以為定期更新履歷是為了騎驢找馬,提升曝光率並換到更新的工作。

我得在此先說:會建議大家做每年的履歷更新並非只為了這樣膚淺的目的。 我也真心的建議大家不要讓自己把工作當成被逼迫的行為。 工作應該是生涯中的樂趣之一,它讓你自我發展、思考、行動、創造、產生價值,並在社會中佔有自己的位置。 履歷則是你人生的紀錄,讓你可以對自己交代有確實往目標前進著;而非僅是讓你從一個位置跳到另一個位置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在人力銀行定時做履歷更新,其實並不會讓潛在雇用者能更容易發現你。 我們先來談談這部分吧。

雇用者的找人流程

我是不完全知道其他公司其他主管的標準做法,但我猜是大同小異的。 也就是說,雖然104之類的求職網站都有「自動配對」以及「建議名單」的功能,但應該很少主管真的會去用這功能。

原因是這樣的。 因為若你要找的人條件不很明確時,這類配對功能會幫你配對出數以千計的人。 首先你根本不可能一個一個打電話邀來面試;二來你就算真打電話去邀請,十個有八個會跟你回說「目前沒打算異動」、「已經有工作」、「這產業沒興趣」、「履歷忘了關」,就算真有兩個是打算換工作的,也會以為將被挖角而對自己有錯誤的定位。

換言之,這樣媒合並真來面試的,幾乎不可避免會有期待落差。 所以就算有任何主管想用那功能,最後也會覺得太麻煩而放棄。 唯一這功能只有在條件能開得極度明確,且篩出的人數不會很多時才會採用。

換言之,如果你的履歷並非有顯赫的經歷,如「NASA太空計畫、國安局南線專案、IBM深藍系統開發」,那你無論是3個月或是3年去104更新你的履歷一次,其實都不會有甚麼幫助。 一般人被媒合到的機率很低,而且通常會很熱情主動跟你接洽的反而都是保險業、房仲業、或是直銷業….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認知,或許其他主管有不同做法,也歡迎一起分享)

老想待價而沽,其實只讓你在職涯發展過程中迷失自己

此外,如果你的履歷更新在求職網站上,而且還真的因此被新雇主挖角,我覺得這未必一定是好事。 當然,這涉及到你目前年紀的問題。 如果你已經40-50歲,這樣被挖角去當個副總或處長甚麼的,那當然是不壞。 但若你才25-30歲,只是剛好會些暫時流行的特別技術,如在蛋塔熱時剛好會做蛋塔,而突然被挖角走,那有可能反而妨害了你接下來30年的價值觀。

這怎麼說呢?

職涯發展其實是個長期的道路,賺錢僅是其中的一個面向。 真正能長久的發展方式,是在過程中慢慢的「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不太可能靠著當雇員而大賺錢,唯有成為自己能認同的人才能立足於世間。 而且在25-30歲之間,我們也很難靠不斷跳槽累積太多優勢。 這反而只會讓自己無法明確的定下「自己要走的路到底是甚麼」。

我一直相信,所謂「工作的樂趣」,主要來自於逐漸發展出自我優勢、專業度、以及對於其他人的貢獻而得到的收穫。 履歷的累積,也是為了讓你最終成為你想變成的那個專業,而不是只為了追逐流行而東摸摸西碰碰。

當然,被挖角或跳槽絕對不是壞事。 但若你沒有想清楚自己要甚麼 (可參見我之前所寫的 人生是一場持續的交易-如何正確地交換,決定你我的成就 一文),只為了多幾千元的薪水就不斷變動,這就可能走偏鋒了 → 不斷追逐流行的技術或是證照,而不向下紮根。

人家說滾石不生苔,最後會不斷東轉西轉。 到了35歲後,你會發現若沒有一個專業防身,你的選擇機會將會開始變小。

最立刻可以舉的例子(事實上應該已經用太多遍了,大家搞不好都看膩了),就如同很多人看PMP熱,所以一陣熱的跳進來考PMP。 但是考若又不好好念書、不把深度做出來,最後抱怨並沒有真的因此年新300萬,不就是茲因於此嗎? 這樣心態的人,今天來考PMP,明天看ITIL有些熱又去考,後天看另一個流行議題又去追逐,最後自己很容易就迷失了方向。 讀書考證照若只是為了「考給別人看」,自己不也就會越來越不知道工作的樂趣在哪裡。 那這不就很可惜了嗎?

所以,對於年度履歷更新這件事,我會建議大家其實該以一種健檢的心態來做,並最好能遵循下列三個原則。

原則一,履歷不該只有一份

平常沒事時,試著在自己電腦硬碟的某處開個檔案夾,並把自己的履歷做成好幾個檔案。 最少請準備兩個檔案。 一個是類似流水帳的記錄,一個是主要的履歷檔案,必要時甚至可以準備好幾份。

為何呢?

因為求職時,投履歷並不只是把自己做過的任何大小事情都丟出就好,而是要針對需求來量身訂做(你看,就像專案的利害關係人管理一樣。 你了解對方需要甚麼,然後提出符合的內容)。

以我自己的經驗顯示,求職履歷最好不要寫多餘的東西。 比方說,人家要找會計師,你若履歷上寫會調酒、賣過賀寶芙、會國標舞、空手道二段、菜煮的很好吃,恐怕都沒甚麼加分;運氣不好,還因此會減分。 這是因為我們自己認為的「技能」,在別人來看,搞不好會認為是玩樂的興趣,甚至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簡單講就是讓履歷內容符合招募的需求。 反過來,你要找Bartender的工作,你說考過PMP一樣也會讓人覺得可笑。

有人或許會辯稱:讓對方多了解自己應該不是壞事。 對,確實不是壞事,但也不一定是好事。 你可以喜歡唱歌、擅長把妹、愛去夜店、會詠春拳,一般公司主管不致於會干涉,但不需要大剌剌的寫出來。 因為這些東西會跟不會,幾乎跟你找工作沒甚麼關係。 要是運氣不好,這稍微跟目前工作無關的一兩樣剛好是對方忌諱,那很可能你就丟掉一次機會了。

但也不是要你就都把不相干的事情永遠的都從履歷中拿掉。 因為若你換不同工作、不同環境時,搞不好會泳春拳與會煮菜就是一種加分。 這也是為何我會建議,最好該有好幾個履歷檔案。 其中一個記錄每年自己各項經驗的變動狀況:比方說做了甚麼案子、參加甚麼課程、去哪裡參展、寫了甚麼新系統、做過幾份企畫書、學了甚麼新技能,各類相關不相關的都可以記錄下來。 但另外幾份,則是針對「不同目的所用的履歷」。 如果你是社會新鮮人,你甚至應該準備好幾個版本。 A職位放的內容跟B職位不一樣,甚至連排版與紙張顏色必要時都可以不同。

再來,更理想的做法,我是建議以模組化的概念來製作。 比方說有檔案放工作經歷、有檔案放雜學經歷、有檔案放專案經歷、也有放自傳、或課程學習的經驗。 像課程學習的檔案中可能就會包含:學校經歷、公司內訓、畢業後上過甚麼課。 課程可能還能分門別類的紀錄,比方說軟體課程、軟性技能、管理課程、大學進修推廣部等。 而且,紀錄時不要只是寫說「2010-09-25 上了排程課程」。 最好後面還可以稍微描述一下課程狀況,學到甚麼,有甚麼心得與經驗。

當然,最後合併履歷時,心得這部分你不用貼上去。 但有寫下來的話,你最少可以很快複習一遍。 這好處在於,因為你貼上前就複習過了,萬一之後跟面試者有疑問時,你不用回想馬上就能侃侃而談。 對方會訝異於你能把3年5年前的小事都記得清清楚楚的穩當風格給折服。

所以呢,雖然一些資料你目前可能用不到,但不表示過兩、三年你一樣用不到。 這也是為何我建議你最好有一個完整版記錄自己所有資訊的版本,這在日後需要統整出不同類型或目的的履歷時,將會非常好用。

原則二,履歷更新的目的,其實在於回顧與反省

在此我要重新強調一個價值觀:年度履歷更新的核心目的並不是為了騎驢找馬,而是為了更了解自己的狀況,確保人生職涯規劃的方向還正確。

這意思是說,我們對自己多少都有各自的長、中、短期目標。 無論是要成為一個企業家、成為一個PM、領導一個部門、或是加入特別有興趣的專案,這些目標都不是想了就自然會發生的,是需要我們自己一步一腳印的去達成。 而且不單單是我們默默培養技能就好,還必須在哪天關鍵時刻可以告訴別人「Yes, I am Ready」。

你可以想像自己是電影Up中的童子軍,到處去收集臂章。 以一年為一個單位來回顧自己到底收集了多少個臂章,其實就是「履歷健檢」最重要目的。

所以撰寫時,你並不只是為了寫給求職網站的人事主管看,更重要你是寫給自己看 → 讓你回顧一整年的作為到底是甚麼,離你的目標是近了一點、還是其實遠了一點?

隨便舉例來說,某A君今年25歲。 他希望35歲前自己能創業開個雞排店。 之所以不敢貿然行動的原因,一是因為資金不足、二是自己根本不會煮東西、三來他也很清楚沒有餐飲經營知識的自己是無法成事的。

所以他給自己的中短期目標,是先去M速食店工作一段時間,一方面參考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也想培養自己跟客人應對的經驗。

一年下來,他回顧自己的工作。 他在履歷記錄中寫下:廚房經歷有了、收銀台經歷有了、倉庫經驗有了。 這表示他確實有朝著自己訂的目標前進。 接下來,他可以再自問:「那我還有哪裡不足?」 他思考後發現, M速食店都是中央廚房配送,自己缺乏採購及與供應商協商的經驗,所以他開始考慮,自己是否跳槽到更小的餐廳,他可以直接面對供應商…

透過上面這簡單到不行的故事,目的是希望藉此讓大家理解領略我與Bryan極度建議大家嘗試的「履歷更新法」。 這故事中的整個精神跟Bryan在衝出「離職 – 求職 – 抱怨 – 離職」的漩渦文中那位年輕小朋友的狀況是一模一樣的:你必須從長期目標,回頭來檢討自己到底這一年做的事情是有幫助、還是沒幫助。

若不這麼作,你會被些假象給自我蒙蔽。

比方說,有可能你剛好被困在很討厭的某個案子上,讓你覺得發展受到瓶頸。 但若你從長期目標回顧,發現自己有困難大案子經歷對將來很重要,那你就能說服自己咬著牙撐過去。 反過來說,你回顧若覺得目前的工作真是超級順利。 但這也有可能你自己偷懶只躲在安適區,躲掉一些對你有幫助但是很有挑戰性的新案子,重複做著已熟練的事情而沒有繼續突破。 像這種,其實就是壞事。

所以呢,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甚麼,就有可能被上面這些事情誤導。 但若你每年定期做一次履歷回顧,並且深思:「目前為止自己的所作所為對目標達成有加分嗎? 如果我要換去一個這領域更高階的工作時,我今年的成就都可以列入履歷嗎?」 那你的後續動作就可能完全不同。

原則三,人生是你自已的,必要時請考慮Re-baseline

更新履歷還有一個目的,讓你有機會去思考你的人生目標是否真是自己想要的。

以我自己來說,在學校時選了土木工程。 但真正就業一兩年之後,發現這工作實在不是自己喜歡的。 當然,工作一年兩年下來也確實累積了一些「資歷」。 當時我就開始思考,那我該怎麼辦呢? 我有兩個選擇,受困於這一兩年的沉沒成本繼續待在這領域,或是放棄這些經歷轉職去別處。

這就是一種對於自己人生Re-Plan以及Re-baseline的過程。

當時,我很確定自己不想因為「沉沒成本」被逼著困在某個工作環境上(事實上我從來不允許自己因為沉沒成本困在任何事情上)。 所以我自己開始思考,如果我真的不喜歡這樣的人生目標,那我根據目前累積的優勢,我能往哪裡去?

大家可能有讀過我另外那篇文章(所謂沒錢都要去),那篇其中就提到這件事情的整個來龍去脈。 當時我的考量,一個是長期的人生方向,另一個是如何把轉職對於職涯經歷的傷害降到最低、畢竟誰也不想完全又重零開始。 想了又想,覺得最可行的轉職路徑,就是先切入到專案的「排程領域」。 畢竟在這領域中,我過去的土木背景有加分(雖然也大幅削弱了),但最少讓我有個轉職的契機。

所以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到。 當自己確定新的人生目標是甚麼後,我寧願接受薪水大幅砍低並搬來台北工作。 這也呼應Bryan 衝出「離職 – 求職 – 抱怨 – 離職」的漩渦 文章的描述,就是合理的期待、與認清楚現實:在這情況下,我知道自己需要的是轉職所需的經驗,那薪水自然是可以為長期目標而犧牲的東西,自然也不會在過程中多做抱怨。 最後,也確實因為這舉動,在長期的職涯發展上得到一個較好的起步點。

換言之,你需要調整你的目標嗎? 這也是應該在年度的履歷更新時思考的問題。

或許你去年得到了資歷與年資、甚至也賺到不錯的薪水。 但這條路繼續往前走會通往哪哩,而那目標還是你要的嗎? 還是會讓你長期快樂與充實的路嗎? 如果不是,那你是否應該要Re-baseline呢? 重新思索一個人生方向? 這樣才會讓你的人生規劃一直往正確的方向引導過去,而不會為了工作辛苦、薪水、同事相處、安適感這些事情搞亂了規劃,甚至自己一氣之下做些錯誤且衝動的舉動。

另外,我也建議,如果你的目標是要在大公司往上爬。 有時候也不要太過心急。 有些人工作個一年兩年覺得沒被升遷,就打算跳去別處。 有時候這也會浪費掉你在那個地方累積的年資。 畢竟有些位置需要「資歷完整」,而要得到那些資歷,意味著你可能要累積一定的經驗值、接一些不屬於你份內的事情、參加一些很辛苦的案子、多學幾樣技能、甚至自己掏腰包上些不同的課。

你若不從目標回頭思考,你將會一直待在安適區 (畢竟正常來說誰會想做些辛苦的案子或是自掏腰包學東西?)。 但若你知道自己要甚麼,這其實反而變成很理所當然的不是嗎? 因為別人正常不會去做的事情,若你做了很可能因此將得到絕妙的機會 …

結論

履歷年度更新的目的,是要了解自己狀況,讓自己不要偏離航道。 這其實就是人生專案的進度追蹤方式。

專案的本質是交換,人生的本質其實也是如此。 所以如何妥善的交換,就是每個人最該花心思思考的議題。 你知道自己想去哪裡了嗎? 你又知道你自己願意犧牲哪些東西去哪裡了嗎? 若沒有,或許你該今天就嘗試做一次自己的職涯健檢。

每年的健檢,讓自己知道自己前進多少,或是發掘自己沒有前進而有所危機感。 試想看看,若一年下來回顧發現自己只學了品酒、國標舞、插花、體重增加十公斤,但自己的目標卻是想當個專業PM。 這樣你還會不緊張與害怕嗎? 下一年度,你或許就會減少這些品味生活的學習經費,最少…會花錢買兩本專案管理的書來看看,平衡一下人生方向了吧?

 

本文已授權城邦出版社,收錄於【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一書。若有轉載需求,請與城邦聯繫。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