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類的恐懼感 (中) – 談如何對抗恐懼感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中) – 談如何對抗恐懼感

前篇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上)

對於恐懼感這東西,我這幾年的體會是,你必須要花很多的心力去了解、探索、並對抗它。 因為只要一不小心,你的決策就可能受其主導,並讓我們偏離客觀上較為合適的方向。

我目前為止不敢說自己已經找到最後的解答了。 這裡跟大家分享的,也只是在幾年的思考下,略有的一些心得。 這些心得大概可以分成下面五個點的訓練,順序按照難易度來排列。

- 自我探索,了解何時恐懼感接手了決策
- 自我強化,降低人生的依附性
- 增加流動,避免心理上的沉澱心理
- 情境轉換,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 哲學探索,學習思維的自主性

 

自我探索:了解何時恐懼感接手了決策

我覺得,第一個可以自我訓練的方向,在於自我了解。 了解自身在深陷恐懼感時,會有甚麼生理面以及心理面的徵兆。 並在那時候提高警覺,不要讓「直覺」接手了你內心的決策機制。

但這部分必須自己去探尋。 雖然大部分人在「極度」恐懼時,反應會很類似,如發抖、胃抽蓄、冒冷汗、或背上如螞蟻在爬;這類可以在任何小說中找到的形容詞。 但在沒有「這麼極度」的狀態時,反應可能也就沒這麼激烈了;甚至有時候這徵兆是微小到我們自身都沒察覺都說不定。 但這部分卻是我們最應該要去了解,因為也是最會不知不覺影響我們決策的關鍵要素。

最簡單的例子,拿旅行團來講就好。 可能很多人都有這類經驗,到了外地旅遊時,會在那些賣紀念品的小攤買很多雕像、鑰匙圈、明信片、豆干、餅乾、醃菜等紀念品。 可是真的買回來了,你又發現毫無用途、不過爾爾,最後只是堆在家裡的角落生灰塵。 另一個類似的案例,是賣場的跳樓大拍賣。 「只有一件、賣完就沒、今天打三折。」很多人也會在這樣的氛圍下,買了很多「便宜、但卻怎麼樣也不知道用來幹嘛的東西。」

這些都是「恐懼感」驅使的行為決策。

你在當下會覺得「我大老遠地來到這裡,要是不把握機會買這些紀念品,我日後再也買不到了。」 或是「喔!這東西只有一件,而且還打三折,不買日後再也沒機會了!」

就是這個「再也沒有」的思維,觸發了你的恐懼感,並讓你做了採購的決策(也就是緊握這件事)。 但事後來看,你會發現這常常不是正確的決定。 可是當下次人又處在那樣的氛圍時,你一樣還是會買(笑)。

這就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通常不會去探究自己當下的心情,也就會一直重複自身決策的錯誤。 因為這種恐懼感並不明顯,不會如同在深夜碰到長髮白衣女子,讓人突然一驚並背脊如爬滿蟲一般的生理反應。 所以大部分人會忽略那些小細節。

但我得說,你要抗拒恐懼感的驅使。 你得先做兩件事情:

1. 對於所有你事後覺得不理性的決策,分析做決策當時的依據是啥? 是錯估情勢? 還是因為恐懼感?
2. 如果是恐懼感。 那你得回想一下自己在那樣的情境中,到底有出現那些生理上的徵兆

這些徵兆可能不明顯,但我自己的經驗是,其實都還是有。 如果你能透過這樣的反思了解自己心理對生理的連動,那其實將能提升你決策的理性面。 因為當下次你察覺到某個相同的生理反應時(如手冒冷汗、心情煩躁、甚至心情興奮時),你會能退一步,用他者的角度來重新檢視自己;甚至能在第一時間,就辨識出恐懼感是甚麼,並讓理性接手你後續的決策。 這其實也是所有後端訓練的關鍵起點,因為若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何時你在恐懼,你又如何能壓抑恐懼呢

但當然,還有另一個同步可以進行的事情,就是降低恐懼感的發生機率。 而這可以透過降低人生的依附性來達成。


自我強化,降低人生的依附性

我自己對於失敗的定義其實很簡單:太晚停損,太早放棄

通常我第一次跟別人談這概念時,大部分人都聽不懂。 因為覺得這似乎是相反且彼此矛盾的兩段話。 但若您照著我對於恐懼感的定義看到現在,你大概能理解我這兩句話完全是針對恐懼感處理的能力而定。 如果你在明明還沒事的狀況下卻因為壓力或害怕選擇放棄,那就是讓恐懼感的逃走指令控制了你(太早放棄);但如果明明禍亂就在眼前了,卻選擇視而不見或是祈禱奇蹟,那就是抓緊的指令控制了你(太晚停損)。

這樣要能不往人生的失敗組靠攏,那可還真需要超多的好運才行。

但我也承認,很多人會最後讓恐懼感控制自己,原因通常在於「沒有籌碼」。

舉例而言,我很多朋友都會說「工作做得不愉快,想要離職、想要自己創業。」 但無論我如何鼓勵,最後他們還是縮回去了。 為何? 因為口袋沒有太多積蓄,一想到萬一接下來三個月、五個月沒有進帳,那房貸、車貸、學費、還有生活費該怎麼辦呢? 所以就算不快樂、甚至痛苦的要死、每天聽他抱怨公司多爛,他還是選擇「緊抓」住既有的安適區中。

但這在實際上是個惡性循環。 你無法離開某個安適區,就會更被那環境的人輕賤,最後只會讓狀況越來越糟。

這經驗是從顧問生涯中學會的。 也就是你得不讓任何一個客戶佔據你營收極大的比重,這樣你就不會害怕說真話、也不會害怕任何的變動。 因為任何客戶佔的營收比重均等,你就能摸著你的良心與信念給予建議。 但這就得建立在你無所畏懼上,而無所畏懼的根源,則來自於不依附在任何東西上

這也是為何我們在很多文章中強調「成功」這件事。

有人誤以為我們所謂成功指的是賺很多錢,或是得到名利與權力。 然後都會提出一個觀點問說:「我又沒大志,慵懶或是隨興的活著有甚麼不好?」

我同意,這確實沒甚麼不好。 唯一的問題僅在於:「當你人生的前段不多花心力累積籌碼時,越後面就越容易讓自己受恐懼感牽制。」

只讓自己勉強過活的情況,就是在萬一有變動發生時,自己少了自由與徐餘。 因為沒有多,自然較難對抗變動。 也會在面對變動時選擇更用力地抓住既有的狀況,而不敢作任何變動。 這就會是選擇「不作為要付出的一個代價」。

而我與Bryan對於成功的定義,並非是要大家去賺大錢或是當到甚麼很高的職位。 而是要小心規劃我們的人生,降低變動對我們實質以及心智上的震攝。 若你能不斷累積籌碼,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認知與方法面對世界,而世界將完全不能拿你怎麼樣。 但要達成這一點,需要的根源基礎是無懼。 而無懼的根源基礎則是無所謂

無所謂又有兩種,一種是不在意;另一種則是對他人的不依賴。

舉例而言,你不需要仰賴某份工作,你就不怕失去。 你不需要另一個人愛情的滋養,你就能平等的跟對方相處。 當你在職或離職都可以養活一家老小時,你就可以更宏觀的評估你的人生。

而更特別的是,當你能不怕失去時,你通常也不會失去。

以工作而言,若你有能力,到處有人要挖你時,你老闆會隨便放你走嗎? 以戀愛而言,你優秀到人人都來追時,你的男朋友會不擔心 不小心呵護嗎?

所以不怕,你就不會失去;而要不怕,你就得自我強化。

但這是需要時間,也需要耕耘的。

 

再來,下一篇要談的,則是心理面上的提升…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