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還是「順勢而為」? 老僑的看法是這樣...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還是「順勢而為」? 老僑的看法是這樣...

有個女生問到:「大家都強調「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但也同時提醒大家要「順勢而為」。那麼到底何時該走自己的路?何時又該順應潮流呢?」布萊恩在前幾天已經先寫了一篇他的觀點(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vs. 順勢而為,到底哪個才對呢?)。 他以天賦的角度談這問題,那我在這篇則有些額外的補充。

我的看法是,順勢也好、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也好,這兩個概念其實是一體的兩面。 何時該做哪個選擇,其實取決於自己是扮演什麼角色,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又多高而定。

但這要怎麼判斷?

如同我們常常講的,我們是管理顧問,希望所有決策都能原則化,所以在此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在做判斷時所依據的四個思考方向:

1. 在這趨勢中,我是賣方、是買方、是投資方?
2. 這項趨勢會有飽和的問題嗎?
3. 我在面對趨勢變化時能多靈敏?
4. 趨勢反轉時的轉換成本有多高? 我有任何轉換優勢?

分別跟大家解釋一下。

第一點 關於我是賣方、是買方、是投資方

是什麼角色其實對決策影響很大。

舉例而言,我若打算買支新手機。 市面上這麼多手機,該選哪一支? 先不考慮習慣問題,假設這是我第一支手機,那我會順勢而為。 哪個牌子的手機最多人用,最多人說好,那就該選那個牌子。 一來大家都說好,應該不會踩到地雷。 二來很多人都用,表示各類資源以及廠商支援會比其他牌子多。 所以在這情況下,跟著買就是。

無論選擇買Apple或是Android,都算是順勢而為。 但若打算買個沒什麼人用的機子,相對就得承擔較高的風險。 很可能出了問題Google半天也找不到答案、很可能想買保護套卻找不到、想要找App發現根本沒出的窘境、想維修原廠卻沒備品零件了等。 所以買東西,跟著趨勢走,通常不會錯。 (當然,這只是原則,不表示你不能選人少的那一邊。 你想玩新系統、你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你討厭跟別人拿一樣的東西,這些當然都不是問題。 總之,這是思考的方針,最後怎麼決策當然還是看個人的整體考量。)

但你是賣方,就未必了。 Android這麼多公司都在做了,你若打算也募一筆錢想跳進來開個手機公司,那你可能得多花些心思想想你有什麼優勢? 若都沒有,那這決策可就不是順勢而為了。

不過,若你是投資方,狀況又不同了。 股票投資又應該順勢,而不該接刀子、不要猜測底部。 像最近Apple一直趨勢往上,你若要投資,選它就比選跌破百元的宏X電來的更正確....

第二點 趨勢會有飽和的問題嗎?

如果沒有飽和問題,跟著趨勢走沒問題。 舉例而言,你想找個雲端空間來用。 市面上目前最多人用的大概不脫Dropbox、Google Drive、或是Onedrive。 這些服務多了人用,會因此變慢或是空間不足嗎? 理論上只要服務商願意投資機器跟頻寬,這都能被解決。 所以,越多人用,就越該用。

可是假設今天某個商店單店限量打折,一堆人排在門口要進去消費,我可能就不跟著湊熱鬧。 因為東西可能早被搶完了,排了累死也沒好處。 這時候就變成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了。 其他像新年期間去看什麼花、去什麼遊樂區玩、集點換限量商品、排隊首賣會等,對我而言也是一樣的意思。

趨勢飽和對賣方更是大問題。 比方說,大家都說茶飲店能賺錢。 結果我住的街角已經五家在競爭了,平常路過好像都沒什麼人在買。 那我若也跳進去開一間,我有什麼優勢能比他們更強? 還是我只是一樣產品呢? 如果我沒特色沒差異化、加上市場似乎已經明顯飽和,那就不該再擠去人多的地方….

第三點 我在面對趨勢變化時能有多靈敏?

靈敏度高,當然可以盡量去試看看,看風何時會停。 只要風停之前能脫身,那當然都沒問題。

尤其投資時最要考慮自己的靈敏度。 股票變現快,我們大部分人又都是小散戶,買的股票只要流動性夠大,看錯的損失你能承擔,順勢就會好過逆勢。 但若某個投資變現慢,如房地產。 你資金本來就有限、能承擔的波動很低,房地產又沒有公開行情讓你每天看到價格變化。 等你發現趨勢下跌時,很可能套牢嚴重。 在這情況下,不進入人擠人就可能就會更安全些。

第四點 趨勢反轉時的轉換成本有多高? 我有任何轉換優勢?

順勢而為最怕趨勢反轉。 但如果趨勢反轉的轉換成本很低,那就不用擔心。 倘若趨勢反轉下我將沒有任何備案,更會因為反轉而受到大傷害,那這選擇就得小心!

舉例,大家都一窩蜂考公務員。 我若也跟著去,考不上那沒話說;但若考上了,結果政府開始組織縮編,屆時我若想要再轉換去別的地方,屆時轉換成本會不會很高? 我屆時會有任何轉換優勢嗎? 政府的某些位置或許可以很容易轉換到民間,但更多位置可能出了政府體系就會完全沒競爭力。 我若預測政府很難長期保持公務員的職務無憂,加上進入後會降低日後轉換的競爭力,我可能就不會去人擠人。

再一個正面的例子。 假設我在開麵包店,最近有個卡通很紅,所以我該學別人一樣推出卡通造型的蛋糕嗎? 我會先分析做這蛋糕會不會很困難? 有沒有授權被告的問題? 假設製作很簡單,也沒有侵權的問題。 下一個問題就是,萬一過段時間退流行(趨勢反轉)後會怎麼樣? 分析發現,好像不會怎麼樣,最多就取消這造型,做回原本的蛋糕造型即可。 既然如此,那就應該順勢而為!

你看,透過這四個思考原則,不就很容易能分辨出哪些時候該順勢而為,哪些時候該躲避人群。

總結

所以,順勢而為也好、不要跟風也好,其實重點都在於自省。 自己在這趨勢下能有什麼優勢? 追隨下去,趨勢萬一停止時,我會受到怎麼樣的傷害? 如果傷害小,獲利大,那值得追尋。 但若過程中獲益不高,但面臨的傷害可能無限,那就不要去跟別人一起湊熱鬧了!

再一個例子

若有人還覺得這概念很難,那我再多給一個例子。

假設你是個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剛從學校畢業,正在計畫要成立一間公司來開發自己的手機遊戲。 那你該怎麼思考?

首先你該想想自己有什麼優勢? 你在市場上能多靈活? 能多快讓產品上市? 打算怎麼讓大家看到你? 你跟市面的遊戲能有什麼差異化? 再來,這市場已經飽和了嗎? 萬一東西做好了沒人玩,沒營收會是很大的影響嗎? 你能撐多久沒營收? (舉例而言,若能一個人三個月內開發完,賣不掉對你可能沒差,當是實驗。 但若花了三年還得借錢來開發的,那沒營收就可能會很慘了。 可能得想想有沒有什麼更小規模的實驗能測試市場反應。) 再來,市場回應不佳,我屆時有什麼軸轉的選擇? 若要轉換去別的跑道,我可以去哪裡? 現在直接去會不會更有優勢?

簡單講,就是把上面這四大點想過一遍。 有可能思考後,最後決定不要成立這樣的公司。 那這很可能就是因為那邊人太多了,自己進去也只是多一個同質性高的東西,做不出差異性,就只是被大家淹沒....

但若這年輕人想了想,覺得自己掌握某種特別的概念,是非常有市場性的,所以他堅決要成立公司。 那下一個考量是,他應該優先開發那個平台? 據說iOS的使用者付費意願最高,也有非常大的使用者數量,所以他選擇優先投入iOS市場。 那這就叫順勢而為了。

你看,一個決策中也可能兩者都包含,但因為每個人狀況都不同,也可能同一問題大家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學習自我思考可是很重要的呢....!

 

本文已授權時報出版,收錄於大人學選擇:成熟大人的獨立思考術一書。若有轉載需求,請與時報聯繫。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