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說「失敗為成功之母」,而後舉的例子也不外乎一些過度神格化的革命人、科學家、企業人物。在我看來,這句話其實反映一種過度情緒的期望:
硬把失敗與成功拉上關係,只會擴大未成功前的沮喪,加深不理性的判斷。
努力有多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付出了100 %的努力,回報卻不如預期。面對這種打擊,我們難免感到沮喪,很多時候甚至花了過多的時間在調節受創的身心,失去再戰的先機。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積極面對挫敗呢?《心態致勝》這本書中,有個很好的例子:
九歲的小女孩伊麗莎白,熱愛體操、對比賽極有自信,卻在她的首場體操比賽中落敗,一面獎牌也未得。沮喪的她尋求父母的安慰,而她的父親並沒有說些空泛的安慰,比如「妳是我心中最好的」、「是別人奪走了妳應得的」、「體操不過是妳人生的一個環節」,或是「妳很有能力,下次就是妳贏了!」
與之相反,伊麗莎白的父親告訴她:「我知道妳的感覺,妳抱持這麼高的希望,又做出妳的最佳表現,但未能勝出,當然會非常失望。但妳知道嗎?妳其實還沒到可以勝出的火侯,有許多女孩訓練體操的時間比妳還長,遠比妳還努力。若這真是妳很想做的事,那妳就必須非常努力去做。」(案例出於頁 261-263 )
仔細思考這個案例,會發現失敗者真正需要的,其實不是「努力就會成功」的虛偽保證。我們唯一需要的,是認知並承認「我的付出還不夠」。至於何時會成功,沒有人能回答。所以,又何必執著抓到一個時程或保證?
除了怨嘆,我們還能「試錯」
從中文所畢業後,我陸續轉了幾次產業,順序如下:國內研究中心助理、國外門市專員、國外歐美業務、國內遊戲業 PM、遊戲業商務、電商企劃,而後是金融資訊業行銷,、金融資訊業 PM,目前擔任外商公司的 PM。
一路走來,產業有異有同,跨行常常會帶來折磨;但在這漫長的路途中,我深刻體認到一件事:
事情再難,難不過三個月;但如若求精,快不過五年。
我特別想強調的是前一句,很多事情並不如我們所想的艱困。我認為很多人都缺乏試錯的精神與衝勁,尤其你若成長在威權教育的規訓下,犯錯就像可怕的陰影,如影隨形。到後來,連舉手發問都令人畏懼。那種開口前的忐忑、答完後等待肯定的驚懼,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
以前,我總覺得「答錯了,並不是不會怎麼樣」。這件事情到我出國後,在語言學校的課堂上,才被一位極富教育熱忱的老師T順利化解。
還記得上課第一天,她用很簡單的英文,告訴來自世界各國、不安的初級班學生:
「在這裡,大家都是一樣的;你被糾正的錯誤,不僅能幫助自己成長,也能協助同學不犯錯。而對當地人來說,你能開口說英文溝通,已是一種恩賜。想像一下外國人去你的國家,難道他們會說你的語言嗎?各位能坐在這裡學習,就要肯定自己、要很有信心。」
而後的故事很多周圍朋友都知道,我終於從國中英文0分、大學靠進修英文課畢業、碩班漢學英文求助 Google 翻譯,但今天能用英文查找資料、作商務簡報,與外國客戶 demo。改變的不是我的念書方式,而是我面對難題的心態:坦然,而且迎向它。
「我只是新,不是廢」
曾有朋友問我:「Selena,你人生中最困難的事是什麼?」我想了想,應該是在國外擔任歐美業務的前三個月。
當時我已經從語言學校畢業、在服飾業門市工作近一年,基本英文溝通還算ok。然而,一份兼職工作畢竟不夠穩定,遇上淡季,總得想想辦法。因此,2015年初,我應徵上朋友在的公司,一進去便接手預備離職員工的歐美客戶。
這份工作牽扯到合約、訂單,每天 40 封英文 E-mail 起跳,客戶就在線上等你。當訂單出問題時,海內外電話狂響,還要跨國打電話去追蹤包裹的下落。
前三天相當煎熬,我懷疑自己只會添麻煩、也很怕會被炒魷魚。然而,抽離受挫的情緒,我又冷靜想想,這個關有難到完全過不了嗎?難道我只能辭退工作,承認「能力不足」,轉身去做駕輕就熟的工作嗎?
很多時候,「天賦不夠」只是合理化我們對新事物的不熟稔與脆弱的藉口。諸多案例一再告訴我們,只要你有方法、努力對方向,雖然未必能成功,但保證有收穫。
「失敗雖難受卻尋常;那些在你成為專家之前的挫折,都是正常的。」面對失敗,人類很難理性樂觀,但至少我們能盡力中性看待,視之為正常,然後調整一個新的成功配方,再試看看。
某天,總經理要我整理某位大客戶的訂單狀況,寫封信交代清楚存量,並說明之前無法正常出貨的原因,協商解決辦法。
So damn TOUGH! 沒有人能幫我,我該怎麼辦呢?當時我對挫折、挑戰的想法還不夠成熟,但我做了一件事,幫助我在第二個月開始,慢慢調整為獨立工作,不必再事事 CC 總經理。
我把交接者留下的千封 E-mail,從頭到尾看一遍。然後依據使用情境,分出了 20 幾種公司常用的商務英文句型。然後將此位客戶相關的信件額外整理,終於在下班前將信件寄出去。
那份句型表,隨著工作時間增長、遇到的狀況變多,還持續增長中;不管是收到同事的CC信,或者善心同事指導我 E-mail書寫時,我總會在事情告一段落後,補上紀錄。
我不敢說這樣的學習可否稱為一種努力,但在職第二個月,我的總經理請我不必再事事 CC 他了,他對我的 E-mail 已能完全放心。到滿三個月的那天晚上,我一個人在房間,忽然醒悟自己跨過了一道重要的門檻。
我的英文信有變得完美無瑕了嗎?並沒有,但為了讓信件盡量完美,寄出前會反覆檢查,以免毀了信譽形象。
我遇到任何事情都能秒解決嗎?並沒有,我非天生神力,很多時候得從邏輯或經驗中提煉方法。但我不會讓情緒壓垮自己,而是會盡力去求取方法。甚至,我離職前還嘗試幫公司建了一份新手交接 SOP,讓原本倚賴學徒傳承制的交接,變成更有章法些。
從那以後,我對「失敗」的心態,變得健康與積極。我知道,失敗是給了我一個機會,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法與未來的努力方向。
許多時候你的擔憂害怕,是來自不夠熟悉,被環境中充斥的專家行話所建構地隔閡感給嚇住,看不清自己其實能夠發揮多少。換句話說,就是讓恐懼與挫折帶著自己行走,沒有好好認知到「適應期本就如此」,而讓過度焦慮壓垮了自己。
中立地看待成敗
在學習投資理財後,我也學會更中立地看待成功與失敗;我開始理解,有些投資需待時間發酵,才能看出價值。一天沒漲成的股票,也許過了三個月盤整期後會上攻。重點是,這支股票(這間公司)本質是好的,那它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沒人能真的預測結果,頂多只能想盡方法與策略提高勝率。所以更該平常心地看待成敗,不讓情緒影響判斷。
當然,也有朋友問我說,「這樣會不會變成一個習慣失敗、甚至對失敗漠然的人?」這就要看個人。
從遊戲的角度來說,所有的勇者都期待自己是拯救村落的天選者,殊不知他們極有可能得經歷青梅竹馬或夥伴的驟逝、貧窮困乏、缺裝缺糧等困局,才有可能成功。更不用說,你可能在經過眾多打擊後,才發現自己不是 The Chosen One。極度挫敗。
如果在失敗的過程中,你漸漸習慣背上裝備、進地城、被打敗、送回家的Loop,卻毫無檢討的心,那你必定只會一直失敗下去。
你是這樣的人嗎?我相信不是。正因為不是,所以才有之前的過度焦慮。
坦然接受你的不足,才能降低情緒的過度影響,漸次發揮你的累積。如果你檢討過方法,盡了一切努力,跟主管老闆同仁都聊過,而大家都告訴你:「可能你對專案還不夠了解」「不要急,之前負責的同事也弄很久。」
與其急,不如冷靜下來再想想。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多試試其他方法,暫且先把自我貶抑、怨懟、哀痛、難受,盡力拋到腦後。
當你不斷練習,逐漸成為中性行事、不過度期待成功的人,你會發現,事情總會漸入佳境的。也許,你就是那支蓄勢待發、準備突破前高的潛力股呢!
本文內容轉貼自:Medium資深產品經理的職場告白的 想走出新手村,先學會對失敗坦然 (上) 與 想走出新手村,先學會對失敗坦然 (下),經大人學編輯群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