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人學選這篇文章給你?】
鄧惠文醫師講女性的「老去」,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組合。女性抗拒年華不再,似乎不是一個新鮮的議題,畢竟身體失去原本擁有的亮麗與機能,無關性別,誰能願意呢?
然而在《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書中所談的「老去」,卻遠不止這些。
醫師秉持一向聰慧而犀利的眼光,將不再青春的「身體」、「心態」之於環境產生的化學作用,描述的既貼近真實殘酷,又從中生出哲人的溫柔智慧。
原來年紀大了,世界需要妳的角色也會因此不同,這不單是個人的衰老那麼簡單,妳需要包容更多的人情,看懂更多的需要。這包含自己的需要,以及社會對年長女性的需要。
你可曾經思考過,社會對一個年長女性的需要是什麼嗎?
如果一時之間跟著時光糊塗走過,錯過了意識過來的某個時機,確實很有可能因為沒跟上「社會身分」轉變,讓妳感覺,好像「驟然」間,所有的人都來為難妳。適應不良包含:怪罪、懷疑、自我價值低落……,以及在旁人勸妳「要做就不要唸」的時候,竟然下意識地就回嘴了:「沒有啊!我那時候心甘情願。」
現在的妳真的過著心甘情願的日子嗎?嘿!其實老去並不是不被世界喜歡了喔,只是被需要的方式改變了而已。
我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讀者。無論妳是「即將老去」、「已經老去」,甚至是「害怕老去」的女性,這本書的某一個篇章,都能讓你找到一句安慰。並且讓妳明白,現在的妳,應該把自己安放在什麼位置,才是真正地愉悅自己。
也推薦給一直以來支持女性的偉大男性們。
抱怨底下,通常存在著不想承認的東西。
例如,責任。
那些「為什麼都是我在做」的事,如果自己真的沒有責任,做起來算是布施,收手也不會有人責怪,真有人責怪,誰都知道是對方得了便宜還賣乖。就像被野狗追著要吃手上的肉包,逃掉就好,不至於揪心。
麻煩的是,那些會邊做邊抱怨的事,到底自己還是有一份責任。如果其他一同擔當的人努力些,自己的一份不會如此沉重。看到其他人那麼輕鬆,獨撐的人免不了懷疑自己太傻。與別人共有的責任,最容易生出矛盾。古有明訓,三個和尚沒水喝。因此,子女多的父母,若不懂得按捺孩子之間的比較心態,老來可能比只有一個孩子的更無依靠。
除了責任,還有欲求。
抱怨者總說自己被迫如何如何,卻看不到自己藏在抱怨背後的欲求。最初本著一股熱忱,把責任擔了起來,卻沒想到事情那麼麻煩,而且一旦扛上就難以脫身。自我保護的警鈴開始大響,一邊做一邊發慌:身體會不會累壞……我是不是犧牲太多……然而,有自憐的念頭,不代表有袖手不管的勇氣,於是心裡就生出了一種交換的期待─我做了這麼多,其他人應該補償我的損耗,給我對等的回饋!
這時,內心的欲望就順勢湧動,有人要肯定,有人要感恩,有人要愛,有人要錢,有人只想要別人的愧疚。萬一得不到,便理直氣壯的怨恨。
「從來沒有人承諾得不到的愛可以用勞苦換得。愈缺乏愛的人,愈容易一廂情願的啟動這種交易,然後落得虧損破產。」
任勞容易,任怨難。借錢給人很容易,討債時沒人不恨債主,情義和金錢的付出都是一樣的道理,還是避免成為家人朋友的債主為宜。
付出不是交易,既然付出,就要知道不能問回饋。所以千萬不要輕易做自己不能甘願的事情。
如果無法說服自己放手,就徹底認領自己對這件事、這個人的在乎吧!接納自己的執著,別再責怪自己太傻,承認這就是我要的。沒有人拿刀逼我煮飯、打掃、照顧老人、伺候小孩,逼人的是自己信仰的價值。做人應該如何,做子女、做母親應該如何,在奮力追求的價值與避之唯恐不及的淪落之間,我們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不夠堅定。少做了良心不安,多做了不甘吃虧。怎樣算多,如何算少,訂不出自己的絕對值,只能和他人的付出對照比較,結果永遠都在不安心與不甘心之間擺盪。
都幾歲了,可不可以做自己,不要再比了?
你說,我知道啊!所以我才氣他們把事情推給我,害我不能做自己。
不,你不知道。
抱怨別人害了你,這樣就能開始做自己嗎?
你想做的自己是什麼?
做自己,必須不斷在各種兩難之間選擇要與不要、該與不該。既是自己的選擇,該為此負責的也只有自己。
但我們往往不是如此。道德也要,私利也要。便宜想占,美名愛享。悠哉該我,功勞也要屬我。遇到無法選擇的局面,就跟著感覺走,任意做了傾向其中一端的事,當另一端的需求反撲時,就抱怨別人,說自己被迫無法做自己,其實是無法兼得想要的東西。有這種心態時,總覺滿腹委屈,無人了解。而別人一眼就能看出這種矛盾,對於無法在矛盾之間選擇的人,無論如何勸說,都是白費工夫,所以別人很快就會閉嘴走開。分析別人的問題很簡單,誰都會說「人生不可能兩者都要」,但看自己就不這麼容易了。
自己決定要做的才做。凡事既是自己願意,就無需抱怨。
這樣的精神不是很清爽嗎?為什麼我們不能過這樣的人生?
也許是因為決定太難。關於願意或不願意,答案總是附帶太多條件。此刻覺得不願意,也不代表不會改變。又忙又累時,就想丟掉一些負擔,可是之後又想,這樣對嗎?丟棄這些,是為了騰出時間心力,做更有意義的事?還是因為這件事總是做不好,想要避開它帶來的挫折感?
例如,各式各樣關於責任的抱怨中,家庭照護,特別是父母公婆的照護,引起的抱怨最為難解。身為子女媳婦的,未必是想取回心力挪作他用,而是因為無法處理近身接觸衰老、疾病、死亡時,被擾動的深層恐懼。如果不認識自己的恐懼,就無法釐清自己究竟是不願意照護,還是害怕照護。
我經常遇到辛苦照護長輩而形容憔悴的女性,振振有詞的說著「現代女性不需要照護公婆」,事實上卻不容許自己少做一分。勸她們跟家人重議分工,她們頻頻點頭,可從不嘗試。談深了,才懂得她們最需要的還是無愧於心。不忍輕易割捨牽絆,她們盡力尋找技術和方法,希望把困難變得簡單,讓家人皆大歡喜。
有位過來人說:「我只想把能力變好,那麼,做不來的事就會變少。」我問:「妳不介意能者多勞嗎?」她說:「有能力,頂多是辛苦,不想做時可以收起來。沒有能力,想做時做不來,那是痛苦。」
這種執著,不也是人情的可貴?
清爽的選擇也好,牽絆的執著也好。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抱怨都會減少吧!
如果歷經一番掙扎,真的做不來和不想做的事,人生後半場不願攜帶的包袱,就毅然割捨。這是需要勇氣的!開始改變承攬責任的習慣,周圍的人當然會反彈。「從今以後,我不再做這些」,這樣的態度宣告可能引起家庭風暴,家人不諒解,混亂的局面激發罪惡感。外界的指責將一次又一次考驗我們的決定,修正、重複、再修正,直到確信自己。
原本以為會失去的,不見得會失去,例如家人仍然親愛如昔。原本以為會毀滅的,不見得會發生,例如某位手足可能在舊的擔當者退席後大幅發揮潛力。但最好還是做足心理準備,知道自己改變之後,可能衍生遺憾或憎恨。立下一個觀察標準,如果糟到一定程度還沒有出現轉機,自己也無法心安,那時再回頭獻身也無妨。總比持續抱怨而不做任何嘗試好。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