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很討厭寫下這種說法:「這本書是每個人必讀。」畢竟,一本書再怎麼好看,也就是對某些人有幫助、某些人必讀吧?然而,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我打從心底認為是「每個人」必讀,因為這本書談論的主題太重要了,而且也談得未免太好了。這個主題就是:愛。
這本書在說什麼?
《愛的藝術》的作者是二十世紀知名的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他在 1956 年所撰寫這本書在全球暢銷 3000 萬本,也是當時很少見的深度探討「愛」的本質和技藝的書籍。他認為,愛不是一種虛無飄渺的情感,而是一種技藝,一種能力,需要培養和練習。
在這本書中,作者想要告訴我們「愛」就和世界上的其他技藝跟學問一樣,是一種可以「被學習」的能力,愛的背後有很紮實的「理論」和「實踐」的方法。他在書中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愛的本質,包括親子的愛、兄弟姊妹的愛、浪漫的愛、自愛,還有對神的愛。他討論的涵蓋範圍雖然很廣,可是卻很可以深入,有著很多獨到的見解。像是他批評了資本主義對愛的負面影響,他認為,當人們對愛的理解過於「物質化」和「交易化」,這種現象反而會阻礙了愛的實現。
這本書挑戰了我們對於愛的看法,刺激我們重新評估和省思自己的價值觀,並且鼓勵我們用一種更主動、更負責任的方式,在生命當中勇敢去愛。這本書的篇幅不會太長,像我讀的這本繁體中文版大約 250 頁左右,可是卻字字珠璣。這絕對是我今年讀過的書中,到現在為止最喜歡的一本。以下分享幾個讓我大有收穫的觀念。
愛到底是什麼?
首先,我想先聊聊這本書名的意義。愛,到底是什麼?
根據作者的觀察,他發現活在現代文化的人們,雖然在愛上面遭遇到明顯的失敗跟困惑,卻幾乎從來不去學習「如何愛」和「如何被愛」。我們的內心雖然渴望著愛,但是轉過頭去又把其他事情,像是成就、聲望、金錢、權力等看得比愛還更加重要。特別是現代社會加深了這種錯覺,只有那些能夠贏得金錢和名譽的事物才值得學習,而愛,好像只對我們的靈魂有幫助,所以我們不想耗費太多心力在它上面。
作者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而不是被動的等待。愛,是一門可以被理解、被分析和被練習的「藝術」。所以他將這本書取名叫做《愛的藝術》。
那麼,學習任何一門藝術的過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掌握「理論」,另一個是掌握「實踐」。就像一個人想成為一位音樂家,他必須先瞭解音樂理論、樂器的演奏技巧。然而,擁有這些知識後,他仍然不能被視為真正的音樂家。只有在經過長期的實踐,將理論與實際表演融合在一起,進而形成一種「近乎直覺」的反應,他們才能被認為真正精通音樂藝術。
這種「直覺」是經過長期的練習和深入的理解,讓藝術家能夠超越書面上的知識,將他們的內在感受和想象力轉化為實體的藝術作品。這種直覺的運用,不僅能讓藝術家在創作時更加自由,更具創新性,同時也使他們的作品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作者在書中寫下這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直覺是精通任何藝術的標誌。」直覺就是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結晶,同時也是藝術家的內在創造力的最直接表現。
所以,這就是作者把這本書的結構分成兩個部份的原因,分別是愛的理論和愛的實踐。只有當我們把愛視為一門藝術,我們才能用主動的方式去學習它的理論,去練習它的實踐。
哪一種人比較懂愛?
回到日常生活當中,有時候我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好像「比較會愛」?有些人看起來就「不知道怎麼去愛」?我相信大家只要稍微回想一下,心裡面應該都會浮現出不同的人的樣貌。我們雖然隱隱約約感覺得到每個人對愛的掌握程度不太一樣,可是卻不太容易清楚地描述這種差異。
在作者的理論當中,他把人們分成了兩種不同的人格典型,分別是「創造性取向」(productive orientation)的人格和「非創造性取向」(non-productive orientation)的人格。
「創造性取向」的人格,指的是當一個人以積極、主動、有愛的方式與世界接觸和交流。這種人格傾向於創造和發展關係,並在與他人互動中找到意義和滿足感。他們傾向於真誠地關心他人,並尋求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繫。他們的行為和態度,並不是以期望得到什麼回報為目的,而是出於對生活和他人的真誠、熱愛和投入。
「非創造性取向」的人格則代表了一種相對被動和消極的處世態度。這種人格型態的人傾向把關係視為一種手段,以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例如權力、控制、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賞。他們對別人的關心和愛往往有條件,並且期待得到某種回報。他們往往缺乏真誠的投入,對生活和他人的態度時常帶有操控和利用的成分。
因此,對於有創造性取向的人格來說,能夠「給予」就是能力的最高表現。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他們會體驗到自己的強壯,會體驗到一種豐饒和飽滿的能力。就像是有一句俗話說「施比受更有福」,並不是因為那是一種剝削,而是因為給予的行為本身就是在「展現我們的蓬勃生命力」。
因此,愛,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給予。創造性取向的人更懂得愛。
愛是一種主動給予的行為
接下來,我想進一步談談關於「給予」,因為這個觀點帶給我很大的啟發。
作者在書中明確指出:「愛不只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愛就是自由自在、不期待回報的給予。他進一步解釋:「不是說我們要為別人犧牲生命,而是把生命裡面活生生的事物給予出去。像是把我們的喜悅、興趣、知識、憂愁給予出去。在這種給予當中,我們豐富了別人,用一種增強自己生命力的方式,擴大了別人對生命的感受。」
當我們給予別人這樣的生命力,這些東西又會反射回來,像是對方的一個微笑、一個皺眉、一句感謝,都是一種反饋。這個時候,原本的「接收者」反過來成為了一個「給予者」,並且把一部份的生命力給予了我們。
奇妙的事情在這時候發生了:給予就是接受。就像是老師可以被學生教導,演員可以被觀眾啟迪,作家可以被讀者激勵。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是把對方當成是物品,而是以真誠和創造性的態度互相對待。在這種真誠的互動之下,兩者之間的生命力有了真實的交流、起了奇妙的化學變化。
書中是這麼說的:「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所以一個無法愛別人的人,就是無法給予的人,也就是缺乏能力喚起愛的人。
他解釋道,雖然我們在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去愛,因為:「去愛,意味著得不到擔保地委身,是把自己完全給出去,希望我們的愛會在被愛者的身上喚起愛。愛是一種信仰行為,信心少的人愛也少。」有信心的人會知道,愛不是拿取,不是出自於不安全感。相反地,愛就是給予,給予別人我們的喜樂、興趣、理解、幽默和憂傷。愛是將「所有在我們身上活躍展現的一切」給予別人。
只有在我們主動給予的同時,愛才會被喚醒。
愛不是等待某一個對象出現
一般我們在跟朋友和家人談到「愛」這件事情的時候,多半離不開「浪漫的愛」。大家一定會想到一些最常聽到的對話內容,像是:「這個對象跟我期待的落差很大,他不是我想要找的『那個人』。」或者是:「我都已經年過三十了,怎麼還沒有好的對象出現?」
然而在書中,作者精闢地指出人們對於「愛」的一種最常見的誤解。許多人會誤以為,愛所必需的條件,就是要找到一個正確的「對象」,然後一切就會水到渠成。如果這個「對象」不對,我們就會說服自己不需要去愛對方,想要等到下一個正確的對象出現才好好地去愛。
然而,這種態度就好像在說一個人想要畫畫,卻不去畫畫教室學畫、不去真的捲起袖子作畫,只是一味等待著正確的繪畫「對象」出現,以為自己終於等到了這個對象之後,自然就可以畫出一幅漂亮的畫。你覺得這樣的態度,真的學得好畫畫嗎?等到正確的對象出現才開始「畫」,就好像等到正確的對象出現才開始「愛」,平常不努力,哪有可能會有好能力?
所以作者才一直在書中強調,愛是一種主動的活動,是一種靈魂的能力。
當我們平常不去愛,如何才學得會愛?當我們平常不作畫,如何才學得會畫?
因此,愛是不分對象的,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熱愛和尊重。如果我們真正理解和實踐愛的意義,那麼我們的愛將不會被局限於我們自己或特定的個人,而是會擴展到所有人和生命。作者主張:「如果我真的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就會愛世界,就會愛生命。」愛,不是僅限於和特定對象的關係,而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的取向。
引述書中完整的說法:「懂得愛所有人也是一種表現出我們真正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方式。如果我們不能愛所有人,那麼這可能意味著我們對自己或他人有某些『尚未解決』的恐懼或反感。而當我們能夠全心全意地愛所有人時,這表現出我們已經成功地接納和愛我們自己,並能夠以開放和尊重的態度面對他人。」
因此,懂得愛所有人,才代表我們真正懂得「愛自己」和「愛某個人」。這種全面的愛是我們人類存在的基礎,也是我們實現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和諧的關鍵。愛是一種每天的實踐,而不是等待正確的對象出現才去愛。
後記:值得一輩子收藏的好書
《愛的藝術》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豐富的、溫暖的、恍然大悟的。我在撰寫這篇讀書心得的時候,覺得根本沒有寫得完的一天,因為每個段落都含有了太多的智慧和洞見。這次分享的大約只佔了我摘錄重點的三分之一不到,書中還有好多值得深思和反省的觀點。我深切地認為,愛是一輩子的事情,這本書也是一本值得一輩子收藏的好書。
我很喜歡作者鼓勵我們,透過理解和實踐「愛」,來進一步提升自我,獲得一種更豐富和滿足的人生。他不斷強調愛是一種主動的行為,而非被動的情感,愛是人格培養的一部分,透過自我發展與提升,我們可以學會更好地去愛自己,也懂得去愛其他所有人。
如果你想要了解親子之間的愛,書中有完整的篇幅分析了孩童、母親和父親之間的愛的差異。如果你想解開自己對於浪漫感情的困惑,或者更懂得經營長久的伴侶關係,書中的浪漫的愛的篇幅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其他還有關於朋友之間、神和宗教之間的愛,書中都有值得參考的篇幅。
總結來說,這種關於愛的理解和實踐,對於想要在生活中實現更深度的人際連接和個人成長的讀者來說,具有難以衡量的價值。這不只是一本探討愛的書,更是一種思想的啟發,一種生活態度的指引。我相信,如果能讓更多人認識這本書,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想知道更多關於閱讀的大小事嗎?也歡迎您聽聽我的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