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特別寫給還在學的讀者看)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特別寫給還在學的讀者看)

前兩日轉貼了一篇: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賺多少錢?

有收到一些迴響。 不過大家似乎沒抓到我分享所真正想要大家看的部分。

大多是覺得「讀書很好啊! 為何要叫大家別讀書?」 不然就是,「哎呀,那種都是生意人啦。 小人物還是只能念書啦。」

我覺得有點可惜,所以決定另外寫一篇狗尾續貂一下。

但也如同我所有講「人生概念」的文章一樣,開頭這裡我要強調一件事情。 我在文章裡頭分享的是「我個人認知」所推導出的想法與結論。 但請不要只囫圇吞棗的吸收「結論」。 結論其實不重要,因為我的結論只是「我的」價值觀與思維推導的產物。 大家更需要的,是了解推導的思維,並培養「自我思考的邏輯」,並以這方法建立出「你的結論」。

請記得,當你做某個決定時,那必須是因為你深思熟慮過覺得那是你要的,所以你去做;而非因為某某人說很好,所以你去做。 如果是後者,你永遠都會是各類系統的最後一隻老鼠,也永遠會覺得世界真是不公平。

-----------------------------------------
好,廢話不多說,正文開始。

我得說,我的價值觀一直是非常道家、非常老子。

我非常相信事物的變動是永遠在兩個極端不停的相互流動。 當某個東西被推到極限時,就會開始走向衰敗。 衰敗未必會導致消失,衰敗到了某一點之後,往往又會開始興旺起來。

講的簡單些,就是「物極必反」四個字。

股市最可以看出物極必反的循環概念。 漲得過高,價格會往下修正;跌的過慘,會有人搶進收購。 換言之,價格隨時處在修正的狀態,隨時由一個極端會往另一個極端流動。

廣設大學、提高基礎教育,一直是過去年代教改革的理念。 出發點似乎是源自於一種公平思維。 支持的人恐是覺得學歷是工作的基石。 所以產生一個簡單的邏輯:「如果能讓更多人讀大學,就能讓人人都有好工作。 人人都有好工作,人人就能賺大錢。 人人賺大錢,貧富差距降低,社會應當能更和諧。 三民主義的均富目標就能因此展開啦!」

但這假設忽略了一件事情。 社會的基本運作邏輯是經濟學,而不是人本科學的公平正義。 當你增加某樣東西的供給後,那東西只會迅速貶值,但「不平等」還是會存在著,只是計量所用的媒介將會因此轉移成別的東西罷了。 就如同大量印鈔票一樣。 鈔票大量增加時,商品數量並不會因此增加。 也因此,當鈔票數量與商品數量不平衡後,要買同樣的商品你其實得花更多鈔票去取得。 而最終,鈔票變得一文不值,商家不再接受鈔票,你得用其他的媒介(如貴金屬)去交換有限的商品。

學歷貶值也是建立在類似的概念上。職位的需求若不創造,學歷的增加只是提升「就業的進入門檻」罷了。 原本高中畢業就能做的事情,因為滿街都是大學生,所以連服務生、泡沫紅茶的工讀小妹也都是大學畢業。 社會沒有因為大學生的絕對數量增加而均富、反而變成人人都得多付出四年的教育成本才能得到「基本工作機會」。換言之,窮人只是因此受到更大的傷害。

這樣講或許偏頗,但我一直覺得所有試圖以人力攪亂經濟學市場機制的舉動,不管目的是為了保護弱勢或是提升公平性,通常都只是短多長空,最終只會傷害原本想保護的那群人。 讓所有人都變成大學生,增加了社會公平嗎? 或許是,但從長遠的人民福祉來看,只是改變了門檻位置罷了。 全面的公平是永不可能以此創造的。

回到主題。 也因為學歷貶值這件事情慢慢開始發酵,如溫水煮青蛙一般。 最近十年開始,逐漸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大學生畢業後不敢離開校園,反而想去多念個碩士」。 我周圍認識的一些人就有如此的心態,覺得不管念個甚麼碩士都好。 若不念,就覺得好像自己還沒準備好。

加上前幾年經濟大環境確實不好,更多人覺得若可以的話,就先盡量留在校園中。 「多熬個兩年,等碩士學位有了,大環境或許也轉好了,出來就可以有個不錯的起薪。」

但回頭來看,採取這策略的大多數人恐怕都感受到失望了。 因為,真多念個兩年,狀況並沒因此更好。 新鮮人起薪不但沒有變好,反而每況愈下。

最近也在一些討論區看到關於22000、還是26000這些數字的討論。 很多人不滿,認為政府沒做事、企業主貪婪、或是企業西進造成台灣空洞化之類言論。 我個人是覺得抱怨這些是有點唱高調。 我並不是說不該談那些東西,只是覺得把問題外部化的言論,在選舉場子講講還可以炒熱氣氛,可是回到現實生活上,講這些東西其實無法解決「現實」問題的。 罵歸罵,最後自己的人生問題終究還是得自己解決才行。

何況,市場趨勢是無力抗衡的。以產業遷移而言,這是你我小人物不可能改變的狀況。 以製造業或是勞力密集的產業而言,只要一個地方工資過高了,遷廠搬移是個難以避免的結果。 就算為了甚麼社會責任勉強營運下去,產品不賺錢時,最後免不了也是要關門大吉。 趨勢改變了,商人為求生存自會有所對應,但學生或是年輕人也得順應改變才行。

一個該順應改變的,就是要小心習慣領域造成的迷思,比方說「會迷信覺得讀了碩士是一種加分,讀的越高就應該有越高的薪水」。 但我自己感受到的趨勢在於:接下來十年到十五年,很可能除非一些特殊職位以外,能否賺錢跟學歷高低的正關連性會越來越低。 甚至有時候,念了碩士反而將限制了自己的路。

怎麼說呢?

以我自己找人而言,一些Junior的工作,看到對方學歷很高時,會想說「嗯,這人都念到28、30歲了,可能不會想接受這種助理工作吧?」 或是「他是中文系的碩士呢,要把他培養成專案經理,不是要他重頭學起嗎? 可是另一個人選已經做過三年專案了,要的薪水接近,或許選他對彼此都容易些吧。」

這類事情我也不斷在周圍人身上看到。念到30歲才出來工作,但讀的又很冷門。 專業領域粥少僧多,只好往其他領域發展。 最後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基層工作,卻又天天抱怨老闆欺負人。 以我自己的觀點而言,這抱怨社會做甚麼? 你自己往某個方向走之前,難道都沒想過最後可能會是如此嗎?

此外,很多人資主管不會告訴你。 就是你念的如果不是台清交、公立學校、國外知名學府、或是相關領域佼佼者的學校,碩士學位對很多公司而言根本跟大學畢業其實是一樣的。

所以別怪大環境,也別怪企業無情,而是你有沒有想過,真正的遊戲規則是甚麼呢? 有沒有認清楚,現在的遊戲規則,已經跟我們父母親那一輩完全不同了。

我這幾年,如果碰到年輕人來問我出路,我都會跟他講。 除非你很喜歡學術研究,或是你很清楚知道自己要鑽研甚麼特殊學問,否則盡量提早從大學畢業,然後找份工作專心做個兩年、三年。千萬別試圖躲在學校中。 學校躲越久,在接下來的環境中,你的競爭力只會更弱。(除非你是一路都念極度知名的名校,那是例外)

畢業後還想進修的,我建議你先工作個一、兩年

我並不是要宣揚讀書不好的概念。

讀書有其價值。 我只是覺得,你要念,就是「自己得很想」鑽研某種學問,所以願意承受選擇變小的風險,而一路讀上去。 但你要有心裡準備,當你成為那領域專家時,你也很可能一輩子只能待在那領域了。 一些冷門的科系,如果你不能成為那領域最頂尖的學者時,甚至你可能將根本找不到相關工作。 換句話說,讀書必須是你的興趣。 你因為興趣,而寧願犧牲自己的就業機會與生涯廣度。 如果是這樣,那我不會阻止你。

但若你讀書只是為了工作想加分的,那我會真心建議你先出來工作個一兩年。 不管做甚麼都好,然後才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方向去讀書進修。 這時候你會清楚社會脈動,加上你有實務經驗後,念書也比較能帶給你新的啟發。 除非你是在特定幾個領域(高科技研發、學術領域、公家單位、醫生、法律、工程設計、或部分還很保守行業等),若在一般中小企業、行政、甚至服務業,你會發現碩士畢業與學士畢業的薪水差異會越來越小。 一些技術主導的領域(如設計、動畫、廣告、餐飲、服務),碩士甚至可能完全沒加分。

所以,若你讀書是為了就業,若想投資在刀口上,那就最好出來看看社會,了解到底甚麼類型的人才最被需要,然後才去念。 盡量不要畢業就去念碩士,因為你很可能完全搞錯了人生方向。 等到最後發現社會遊戲規則不是父母講的那樣「讀書就自動能賺大錢」時,你已經浪費了生命中最值錢的一段時間了。

如果你還是高中生,我會還是鼓勵你念大學。 雖然我覺得十年後有一技之長的人會很吃香,但畢竟你在三四年後就要面對社會。 到時候的風氣還是會把大學當成一個基本門檻。 但你最好要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要甚麼,並培養一個能拿出去的「特別技能」,不要認為大學還是甚麼由你玩四年,那完全會是浪費生命了。 暑期也最好找一些你有興趣的公司,試著去做個短期的工讀。

我相信接下來的十年,專業能力或經歷會更重要於學歷。 因為當學歷大家都有而不稀奇時,你要出奇制勝,就得有些不同的東西。 這東西不僅僅是證照,而是真正扎實的技術能力、經驗、眼界、或是良好的工作態度。 這些東西,很可惜的告訴你,幾乎都不是學校能給你的。 所以你得花時間在學校以外(如工讀)試著加以培養。 如果你能擁有這東西,接下來十到十五年間,你很可能是能無往不利的。

再多學一個理財概念

至於已經在大學以上的,我建議你要嘛就是好好念書,把自己的專業學通、學透徹。 千萬不要明明是本科系的,畢業後卻甚麼都不懂。 這會害慘你自己的。

如果學校實在讓你沒興趣,你也該試著學些畢業後對你有幫助的東西。 我覺得最基本是要會OFFICE,尤其是EXCEL。 如果你打算進入大公司,EXCEL的熟練是很有幫助的。 這在任何基礎職位上都會用到。 你如果熟悉這工具,你會讓自己、讓你老闆都輕鬆很多。 我也建議你學習如何寫報告。 無論你知道是一般行政人員、企劃、專案成員,你若知道如何寫一篇好的報告,你都更容易讓自己脫穎而出。

再來我建議你培養理財能力。 為何這很重要? 因為這涉及到你之後能擁有多大的自由度。 很多人不快樂、很多人恐懼社會、恐懼變動,在於他們沒有很快建立一個安穩的財務基礎。如果你能在工作一年兩年內,有一些儲蓄、避免過度消費、有些投資部位。你自然就可以考慮很多事情。 休息去念書? 出國進修? 轉換跑道? 結婚? 離家獨立居住? 嘗試更有前景但低薪的工作?

你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你也不會因為「需要」一份工作而工作,而是可以慢慢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工作。

若你還能有好的態度、並有能力在工作上做出成績,就將能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肯定。

所以我想補充的,大概是這樣的概念。

那,我寫這一大篇到底要講甚麼? 讀書不好嗎? 你該去當黑手? 或是宣揚甚麼古怪理念?

其實都不是,我只是單純想講「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大家都說對的方向,總有一天它會變成過時的論點。 當然,我講可能的狀況,也可能最後因為一些因素並沒發生。 所以你該要做的,是「永遠不要」去膜拜誰的論點,也不要速食地去全盤接受別人的思維。 而是要嘗試建立自己對於世界脈動的觀察,了解自己的需求,並思考如何交換與犧牲。

千萬不要想盲目跟隨別人的腳步走。 很多事情是有「時機」這關鍵的。 雖然隨著大多數人的腳步走最穩當,但實際上將註定會是「最辛苦」的一條路。 因為當大家條件背景都類似時,你就容易混雜在大眾之中無法被辨識。

你,就變得平庸了。

換言之,若你跟隨著最老套的讀書、上大學、念碩士、出來就業的路徑走,十年之內你確實還餓不死的。 但你投入了很多時間,卻將得到與父母那一輩不成比例的報酬,這是可惜的。

當然,我們最終都可以怪社會怪父母。 但最後要實際經歷人生的,終究還是我們自己,不是嗎? 所以請好好用自己的眼睛來確認、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去判斷,並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吧!

 

本文已授權時報出版社,收錄於【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一書。若有轉載需求,請與時報聯繫。

 

延伸閱讀:
人生是一場持續的交易-如何正確地交換,決定你我的成就
年度職涯健檢 關於履歷表更新
衝出「離職 – 求職 – 抱怨 – 離職」的漩渦
面對人生的分歧時,該怎麼做選擇?
寫自傳是畢業生很重要的技能..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