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難買少年貧

千金難買少年貧

前兩日跟朋友聊天,他提到一位每天泡夜店的友人得了憂鬱症的故事。

我乍聽之下有些訝異:「每天泡夜店的人生活不是應該多姿多采? 怎麼會得憂鬱症呢?」

照他轉述,他這位朋友家裡滿優渥的,所以很早的年紀就被送出國念書。 不過他不是愛讀書的類型(但話說回來,有誰是嗎?),所以從高中開始就常翹課,沒事常在卡拉OK、KTV等地方出沒。 但因為家裡有錢,就算每天吃喝玩樂,經濟上也不至於有問題。

過了幾年,大家陸續畢業離開學校。 一些朋友回到了香港與台灣,另一些朋友則到美加其他地方就業,但他因為大學沒畢業所以一直待在那邊 - 住在同樣的房子,每天作息也相同,晚上大半時間都混在夜店與KTV中。 喝醉後回家睡覺,傍晚醒來後不知道要幹嘛,就又往那些地方跑。 而這段時間他沒讀書,也沒出去工作,基本上就甚麼事情都沒做。

等又過了幾年之後,周圍朋友有人升遷、有人開始有些許成就,他開始覺得自己好像跟大家差距越來越遠,所以就想要來做個生意。 寫信請爸爸匯了一千萬台幣過來,然後打算開始自己創業。 但結局大家不難想像,一個毫無社會歷練的人,就算拿到一大筆錢,也不會自然變成成功的經營者。 所以第一次創業沒有好下場。 爸爸為了想讓他振作就又匯了一筆錢。 但第二次創業也在很短的時間中收了起來,所以據說最近就開始有憂鬱症了….

 

這幾年開始,我周圍很多人都開始當了父母。 偶爾聽他們聊天,會發現大家都不遺餘力的「想把最好的」給小孩。 小孩明明都連話都不會講,就在擔心做某些事情會不會讓他們人格發展不健全、哭太久要是父母不管會不會打擊自信、奶嘴吃太久會不會造成發展上的障礙等等。 然後要買最好的嬰兒車、要找好的副食品,要讓他們提早學音樂,要讓他們會這個會那個。 所有小孩想要的東西,拼命也要幫他們達成….

我跟其中幾個朋友聊過這話題,大部分他們的看法是:「孩子將來長大後,社會上有的是苦要吃。 趁我還有能力保護他們,應該給他們一切最好的!」。

不過我會覺得,父母能留給孩子最大的資產,其實不一定是把「最好的」給小孩,而是該讓小孩的成長過程略有缺憾。 一個有缺的成長過程、一個需要辛苦去爭取某些東西的成長過程,會讓人有目標、有野心、更有進取的意識。 相反的,一個成長過程中甚麼都不缺的人,他其實那裡也不會想去的。

就像文章一開始那個例子,從小就極度滿足的人生,讓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幹嘛。 衣食無缺、各種遊戲機都有、跑車大房子都自然出現了,想買甚麼就買甚麼,那他還需要多做甚麼?多爭取甚麼?多努力甚麼呢? 當各類願望很容易滿足下,人很容易就會想「避開辛苦的道路」。

當吃苦與奮鬥不會大幅改善現況下,最合理的選擇當然是躲在家裡上網、喝酒、與睡大覺。 可是就算衣食無缺的人,還是需要成就感、還是需要創造甚麼的感覺,所以他們會去打線上遊戲,在另一個虛擬的世界當英雄、走出被人景仰的人生…

反過來,我們這些中產階級的孩子,看著他們有的那些物質,心中煞是羨慕。 也因為煞是羨慕,所以「只好」甘願的接受每天六點起床,搭一個半小時的地鐵到學校趕早上九點的課。 每天下了課,晚上七八點才回到家。 雖然當年的我也不想寫功課、也不想準備考試,也希望能有機會去約會去玩樂。 但我們其實沒甚麼別的選擇 - 不把功課寫好、不準備考試,就無法畢業。 無法畢業,那基本上就走投無路了。

所以就算覺得自己資質很差,始終拿不到甚麼好成績,但畢業這件事情總是不能不顧的。 等我離開學校後,也因為有物慾、有各類慾望,也就會「認份」的想在工作上趕快找到自我的定位。

社會其實很寬容,只要你有足夠的動力,而且願意犧牲,加上不要太笨太白目,投入時間後總是能混到個還可以的狀態。 而且有物慾,也會驅使自己繼續往前努力,而非只是滿足於一個安穩的狀況。

我不知道這是好還是壞,但就算到了現在,最少偶爾滿足一個小時候沒能滿足的願望時(遙控飛機、電動主機、整套漫畫、當年想買的某個遊戲、迪士尼樂園、多買一套聖鬥士的聖衣模型等),心裡其實還是快樂的。 並沒有因為小時候沒能完整收集那些,我就缺乏自信、就墮落、就人格發展不健全了(好吧,最後這一點我是沒有很有把握啦 XD)。 相反的,反而因為有很多可以「收集的缺憾」,而覺得人生還有很多事物值得追尋。

事實上,我更覺得,人生應該要像倒吃甘蔗一樣。 父母應該要讓小孩的人生是越來越甜:讓他們在每個人生階段,都覺得自己有比前一個階段獲得更多的東西。

如果小時候的人生甜如蜜,長大後才發現外面的世界滿是挫折,小孩就不敢、也沒有誘因要去外面的世界。 這也是為何這年頭「尼特族」越來越多的原因,因為「上班辛苦得要死,一個月也不過一點點錢,還比零用錢少,去上班幹嘛?」

可是問題在於,若不踏出第一步,沒有穩固的基礎,薪水就永遠不會增長,也永遠不會想出門去工作。 而躲藏越久,跟周圍朋友的差距越遠,也越不可能從頭按部就班的來過一次,人生也幾乎難以有所突破了。

就算父母拿出錢讓孩子創業,缺乏訓練、尤其缺乏對於挫折忍受能力的狀況下,創業失敗後他終究還是得面對世界艱難的那一面。 到頭來,父母反倒變成是拿錢摧毀了孩子心中對自己的認知與信念。 換句話說,無助、挫折、匱乏、辛苦、努力、自我忍耐、自我認同等東西,我們人生中總有個時間是要去面對的。

父母能幫忙的,不過只是讓面對這些的時間「提早」或是「延後」罷了。 但我覺得,提早其實是好過延後的。 因為延後面對,小孩沒有退路,任何挫折都將摧毀他的心;但提早面對,他的人生比較能被訓練堅強,且讓他往後更樂於離開安適區去面對挑戰。

我自己畢業之後,就發現社會比學校時代還輕鬆。 我離開上班族的生涯後,發現自雇其實也沒多可怕。 當踏入每個階段後,發現都能讓自己更輕鬆與更快樂後,你當然不會想回到前一個安適區。

孩子在童年與少年時代若有太大的安適環境後,他就有可能再也離不開那個安適區了。 屋子又暖又不缺食糧,幹嘛要走到寒冬的曠野去捕獵呢? 可是,做為父母你能照顧他們的時間了不起是二十年,但二十年後呢? 終究有一天他們得學習自我面對的。 所以,如果真的疼孩子,其實應該讓他小時候「有所不滿足」。 如此能讓他有慾望、讓他有物慾、讓他有野心,而這恐怕才會給他足以奮鬥一輩子的動力!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