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看到外國人走在路上拿著手機、或者是在捷運、在機場找指示招牌,一副就是「我迷路了」東張西望的樣子。人家說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遇到來自他鄉的朋友需要幫忙,當然要出手相救。
記得有次我看到兩個金髮白皮膚的揹包客,對著捷運驗票閘門旁的位置方向圖,我立馬走過去說:「Need help?」意思就是需要幫助嗎?當然這時也可以講完整句子:「Do you need help?」或者是再補充一句「I'm a local.」讓對方知道你是當地人,可以安心跟你問路。
這些都是外國人習慣的「給予幫助」的說法,簡單又自然。想要正式一點的時候,也可以說「Sir, may I help you?」或者是「How may I help you?」像這樣的句子,的確是在提供幫忙,不過通常是在「服務」別人的情境下使用,例如餐廳店員、客服接線生、飯店櫃檯、公司總機等。
當我們問外國人是否需要幫忙後,通常你會得到兩種類型的回應:第一種就是「我只是看看,不要管我好嗎?」,對方會看你一眼就說「Oh, I'm fine.」或是 「No, I'm good.」這時不是指我很好,而是指「沒事,不用麻煩了」。另外,有一次我在機場看到一對外國老夫妻,推著行李箱抬頭看著方向指示牌,好像在找什麼,我過去要提供幫忙,他們就回我「Thanks for the offer. I'm just wondering where I am. I don't need help.」這種句子較長,而且還會謝謝你的說法,也是常見的表達。
第二種回應呢,就是「太好了,快幫幫我!」。這時呢,通常在他說出「確切的目的地」前,你會先聽到「Oh, great,Fantastic」或是「Perfect!」這些形容詞,通常都是類似「yes」的開場,表示外國人樂意接受你的幫助喔。
接著表示究竟要去哪時,你會聽到幾個固定的英文句型:
- Do you know where I can find ……
後面會接「地點」,像是 Taipei 101, a book store, 或是餐廳名稱。 - Can you tell me how to 後面會接的是「動作」,例如 take the MRT, transfer to Dan Sui Line.
問路,我們常用左右前後,他們常用東西南北
關於方向的指示,大家都知道可以說go straight, turn right, turn left,這種「前後左右」的字彙統稱叫 relative direction(相對方向),會隨著人的面對方向變化而變化,缺點就是一旦視角變了就容易混淆方向,有時還會遇到一個問題:對方要去的地方,離你們現在的位置還有一大段距離,假設過程中有太多動作要記,一會直走,一會左轉,一會到對面看到什麼再右轉等,到最後終究還是會記不得。像我有次在逛街看到一個外國人跟服飾店的店員問路,店員就一直講 go straight, straight, straight, 只見外國人一頭霧水,臉上表情好像在說「直直走?然後呢?」。
那麼要怎麼解決這問題呢?既然是外國人問路,那我們就用外國人的習慣來處理吧。其他國家我是不確定,但我在美國的朋友是這樣說的,他們從小對於方向的訓練是 think like a map,用「地圖」的思惟去看待位置,眼前似乎有幅3D地圖,會從 cardinal direction(羅盤方向),也就是「東西南北」這種大方向下手,所以會聽到他們說 go north, south, east, west。
有了大方向的概念後,接著對於下一個要抵達的地點,無論是終點還是轉折點,則習慣會用「數字」來「量化」路程,例如 It's two blocks away. 像有次我去紐約要去帝國大廈,當地人就是這樣幫我指路,因為紐約的街道是網格狀,一塊一塊的;但是在台灣呢,我們沒有這種網格狀街道,可以改用另外兩種方式表達:
- 用「時間」:It's a five-minute walk from here.
- 用「距離」:Continue on this street for about 500 meters. And you will see...(這個地點或那個轉折點等)。然後再說要再左轉或右轉,或者再改搭車或另外問人等等做法。
像這樣利用大方向去給指示,好處就是對方腦袋會比較有整體的畫面,然後就能朝對的方向去抵達目的地囉。
台灣和其他國家街道設計畢竟不同,下次若遇到外國人迷路或問路時,我們不妨交叉運用「相對方向」和「羅盤方向」,如果需要改搭車或是再問人也行喔。
想學習更多與簡報、溝通相關的知識嗎?除了大人學,你也可以到 Joy老師的網站 了解更多資訊喔!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