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人學推薦這篇文章給你?
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是否曾有陷入「做著這件事,卻想著另一件事」的情境?比如說:做A專案時,卻想著B專案的進度;和朋友聚餐時,卻掛念著明天和老闆的會議…
結果,原本只是想把生活過好的我們,卻因為不斷想著還沒到來的事情,而無法好好享受當下的樂趣,因此陷入了非常焦慮的狀態…
其實,這是有解方的,Kris老師在新書《轉動自律飛輪:不費力完成最想做的事》中,點出為什麼會「做著這件事,想著另一件事」的原因,以及我們該如何避免陷入這樣的焦慮。
如何保持專注,換句話說就是:怎樣才能讓人開心地完成那些原本讓人感覺不夠開心的任務?
以專注增加自己的幸福總量
講專注力怎麼還能講到幸福感了?其實,專注力與我們的幸福感高度相關。
我們在「動機系統」篇章一開始就提到富足人生的五要素(身體、智力、情感、財富及人生意義),這五要素是需要綜合考慮的,就像是人的五根手指頭,丟棄任意一根都非常痛苦,不能偏廢。
這就導引出一個新的概念,叫作「幸福總量理論」,就是:人所感知的幸福,是在不同方面累積而來,而不是一個單一指標。
我以我太太為例就很好理解了,我太太有一段時間很焦慮,而焦慮的來源就是她為自己設定的三個OKR:第一,學英語;第二,健身;第三,照顧小孩。
看起來很美好,每天的時間分成三大塊,但是很快她就發現,自己完全搞不定。
學英語的時候,她擔心健身課會遲到;健身的時候,她擔心小孩在家可能會哭鬧;帶小孩的時候,她又覺得孩子占據了她學習和運動時間……
結果,本來是很好的三個OKR,卻把自己搞得超級焦慮。
其實,大多數焦慮的模式都很相似,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做一件事的時候,想著另一件事。
無法集中精神在當下正在做的事情,因此就會愈發焦慮。看著太太那麼痛苦,我就找了機會,為她上了一堂正念課。當人回歸正念,行走坐臥之間,都能夠做到對當下的覺察和感知,而不是做著A,想著B,這種正念的力量能夠使人進入極致專注的狀態。
就像我太太的焦慮:照顧小孩的時候,就好好享受和小孩在一起的時光,因為即使抱怨小孩占用了自己的時間,也不可能改變現狀,而且,並不是小孩占用了時間,而是我太太選擇用這些時間來陪伴小孩,這些時間沒有被誰偷走,依然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同樣,健身的時候,就努力讓這段時間發揮最大的價值,產出最好的健身效果,跑步的時候擔心其他事有用嗎?沒用,因此不如把現在的事情做好,做完之後,再去做下一件。
我太太聽完之後覺得有道理,也開始嘗試正念練習。第二天晚上就跟我說,一天下來感覺太棒了,以前會覺得自己的時間總是被各種事情占據,但其實這些時間都是自己的,這些時間用在投資自己、投資家人,時間並沒有被浪費。
她的焦慮情緒也因為正念而消失了。
從幸福感的角度來看,其實這一生我們都在追求幸福感,而幸福感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有無數生活點滴累積而成。就像我太太的幸福感不是靠健身、學習、小孩其中的一件事就能夠達成,而是需要讓這三個計畫甚至更多計畫同時發力,加總之後的幸福感,才是她一天過後真正感受到的幸福總量。
幸福總量就是人生當中每一份體驗的幸福感總和,就是A+B+C的幸福感總和。
但是,正因為不夠專注,因此讓計畫之間互相干擾,使人無法專注地完成其中一項任務,導致所有任務完成後,加總起來的幸福感總量直線下降,於是就會陷入焦慮。
以上就是無法保持專注的重要的原因之一。那麼,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就是讓自己專注於當下,保持正念的覺知。努力讓當下的時間發揮最大的價值,而不是陷入無謂的糾結。因為,糾結沒有任何意義。
回到無法專注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做事情時感覺不夠開心。
因此,針對「幸福總量」,就是要告訴自己,把每一個計畫都視為一個讓人開心的任務,這樣才能提升整體的幸福體驗。
原文摘自好人出版《轉動自律飛輪:不費力完成最想做的事》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