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勝過於完美地模仿他人。」這句話出自於印度教的經典《薄伽梵歌》,我認為這也是給我們這個世代的當頭棒喝。社群和新聞媒體充滿了人們光鮮亮麗的一面,讓我們下意識會跟別人進行比較和競爭。然而,我們的成就不需要往外求,而是往內心探詢。
這本書在說什麼?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作者是藝人曾寶儀,我在年輕的時候看過很多她主持的節目,以及她唱過的歌。我對她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藝人的人設,但是這本書卻展現了她更多不同的面向。她在書中談到自己在事業有成、名利雙收的時候,內心卻感受到深深的空虛,經過跌跌撞撞之後,最後找到內在平靜和幸福的過程。
這本書讀起來的感覺有一點像是自傳,可是我們又能從她的故事當中學到許多寶貴的智慧。像是她分享了如何聆聽內心的聲音、如何反思情緒的來源、如何探索「我到底是誰」等等的問題。她希望我們靜下來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擺脫社會的束縛和自我迷惘。透過這些內在的尋找和改變,我們都能迎接更豐盛和美好的人生。
前陣子,我剛好受邀到寶儀姐的 Podcast 節目《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跟她聊彼此寫的書,所以在訪談前我就把她的這本書完整地讀完了。我覺得這就是一本她透過自身經驗,讓我們更懂得如何探索人生意義的藏寶圖。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們會明白:真正的成就不是社會規定的成功標準,而是尋找並接受真正的自我。
以下分享三個書中讓我有所收穫的地方。
1. 閱讀的意義是什麼?
在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寶儀姐除了主持人、歌手、演員、作家……等身分之外,還有一個我們共通的身分,我們都是「喜歡閱讀的人」。特別是她在書裡面,分享了很多閱讀帶給她的收穫。只是我們讀的書籍種類很不一樣。
她在節目裡面就問了我一個問題:「對你來說,閱讀的意義是什麼?」
我回答她說:「對我而言,閱讀是促進自我成長的方法,是幫我打開人生視野的工具。」所以我讀了很多方法論、工具類型、理論類型的書籍。
那麼,對於寶儀姐來說,閱讀的意義是什麼呢?
她在書裡分享到,原本她人生的重心之一是她最摯愛的爺爺。但是,在她爺爺過世之後的那段時間裡,她頓時失去心靈的依靠,而那個時候也是她人生的重大轉捩點。
我摘錄一段她書中寫下的深刻體悟:「那段時間我也讀了大量的身心靈書籍,從中我明白到,這個世界原來還有另外一種選擇,人生還可以有其他的可能。原來人生不是由排行榜決定的,不是老師從課本裡教給我的,不是由成績單、由父母的期望、由銀行的存款去定義的……原來這個世界,還有別的選擇。」透過閱讀,她發現了人生的不同可能性,也明白了自己是可以做出選擇的那個人。我們除了沉溺於痛苦,還可以學會緬懷;我們除了遺憾自己的失去,還可以慶幸自己的獲得。
從她的這段人生轉折當中,我們會發現,人生的困惑和痛苦無法避免,但快樂可以選擇;我們的選項可以被拿走,做選擇的能力不行。我們永遠有選擇的自由。對寶儀姐來說,閱讀,是讓我們知道自己可以有其他的「選擇」。
2. 我能為別人做些什麼?
寶儀姐給我的印象,就是腦筋轉得很快、思想和談吐非常靈活的人。在書中她分享了自己年輕時的一個故事。
在某一次到印度旅遊的時候,她剛好有機會和藏傳佛教的大寶法王對談。當然,能跟這麼德高望重的宗教領袖對談,任何人都會想把握機會,多問對方一些深奧的問題。最後,她用了一點主持人的小聰明,拋出了一個模糊曖昧的問題:「既然我認識了你,我能為你做什麼?」她承認當時的她耍了一點小心機,刻意丟出這個看似高明的問題。
沒想到,大寶法王卻回答她:「妳做好妳自己就好。」
寶儀姐一時之間答不上話,當下的話題也就停在這裡,她覺得自己整個被將了一軍。她事後才回想道:「我們常說,要為這世界做些什麼,其實能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對這世界最大的貢獻。不是人人都要成為德蕾莎修女,我們光是能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已經是在服務這個世界。」
在經過這段故事之後,寶儀姐也開始把「做好自己」的觀念延伸到生活的其他領域。像是在後半段談到伴侶感情的章節,她提到以前對感情的舊想法是:「我覺得身邊要有人在,我才會開心。於是我需要依賴別人、配合別人,我必須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人,我擔心只要自己不夠好,別人就會不喜歡我。」
而她後來才漸漸明白,她可以成為那個鼓勵自己的人,她可以決定評價我自己的標準。她不需要再去「符合」什麼,也不需要在別人的標準之下,被評斷出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她寫道:「我不想要再被比較、再被分類。因為我就是我──我好或不好、快樂或不快樂,只有我自己可以定義。」當我們可以打從心底欣賞自己、面對自己、肯定自己,就不需要再向外索求,也不需要藉由別人的話語來確認自己是否美好。
有時候,懂得做好自己,就已經足夠美好。
3. 別人的期許怎麼辦?
寶儀姐在出道之後,就一直透過大量的努力、多方的嘗試,想要證明自己可以闖出一番成就。在這段路上,她也一直試圖滿足別人對她的期待,接受更多的挑戰、克服更多的不可能。但是,在一段拍攝登山紀錄片的故事當中,她領悟到了另一個道理。
曾經有一組影劇團隊邀請她拍攝「登山紀錄片」,然而登山是一個考驗體力、耐力和意志力的活動。對寶儀姐來說,這是她不曾做過的嘗試,在別人和劇組的眼光中,如果她接受並且克服了這個挑戰,這等於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又是一個值得說嘴的紀錄。雖然她心裡面不想做這麼費力的活動,但是為了顧及面子,她又表現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在決定是否要簽約之前,她剛好有一次「試爬」的機會,去爬爬看另一座比較沒那麼高的山,看看自己實際爬山的狀況如何。當她真的開始爬山,甚至是登頂的時候,她卻感覺到無比的懊惱。爬山這件事根本不是她的菜,她卻還是逼著自己去爬,想要證明自己。事實結果是,她一點都不享受爬山過程的辛苦,她認為這簡直是一場折磨。
下山之後,她心想道:「以前我總怕自己不夠努力。擔心不夠努力會被瞧不起,也擔心會辜負他人的期望。於是我經常壓力大到身體失調,老毛病也不斷反覆。」而這一次,她想要改變做法。她決定要把「享受其中」放在「證明自己」之前,當她允許自己可以不用照單全收、不用事事拚盡全力,就相當於決定讓生活中充滿更多令她快樂、享受的事物。
後來,她拒絕了這次登山紀錄片的邀約,決定放過自己。這段故事,讓她爬上了有形的山,卻走過內心無形的山。
她在書中寫道:「當我於是我學會捨下那些不適合我的,也學會適時聳聳肩,不把每一件事攬在身上。 換句話說,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做自己的自由。」 這次的經驗讓她獲得了一份難得的勇氣,她學到了「拒絕的勇氣」,也得到了「接納我是誰的勇氣」,更重要的是,她獲得了再也「不期許自己成為他人的勇氣」。
後記:生命是一場去蕪存菁的旅程
我在跟寶儀姐的對談中,向她大力稱讚《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這本書是我心目中「自傳類型的典範」。因為書中每個章節的開頭,都是寶儀姐先講述她個人的真實故事,讓讀者可以先沉浸其中,在章節中間的轉折處,才娓娓道來這段故事帶給她的啟發和感觸。這種方法不會流於說教,而是讓我們能夠透過她的視角,體會一些我們可能早已遺忘了或忽略了的道理。
這本書會讓我們明白,生命就是一場「去蕪存菁」的旅程,是一場逐漸成為自己的旅行。這邊也摘錄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寶儀姐說:「我總是從什麼『不是』什麼,看見什麼『是』什麼。 我從什麼不是愛,慢慢明白什麼是愛,也從什麼不是我,逐漸釐清什麼是我。 這幾年發生在我身上很大的學習,就是不斷地和所有『不是我』的事物告別。只要我不要再背負著這些『不是我』的事物,我就能更加和自己靠近。我就能成為一個更加自由的我。」
總結來說,「成為自己」就像一份禮物,這份禮物不是突然就會從天而降的奇蹟,而是透過人生一點一滴的累積,才能慢慢獲得的一種明白。我們要找出那些「不是我」的事物,果斷移除;我們也要找出那些「是我」的事物,勇敢追尋。
想知道更多關於閱讀的大小事嗎?也歡迎您聽聽我的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