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方的框架說服他:《玩具總動員4》中的溝通及人生決策

用對方的框架說服他:《玩具總動員4》中的溝通及人生決策

這是我第一次到電影院看《玩具總動員》系列,也是全家帶著三歲半的兒子去電影院看的第二次電影(第一次是《阿拉丁》)。

雖然《阿拉丁》裡的威爾史密斯的Rap也挺熱鬧的,不過相比起來《玩具總動員4》是一部娛樂性完全不輸、而且探討層面更豐富的電影。相較於傳統迪士尼(公主/善惡對決/唱歌)路線的劇情、皮克斯的電影都會包含比較多一層的人生哲學進去,甚至去碰觸取捨、無奈、選擇等現實層面。

本集故事描述隨著胡迪的主人安迪長大去上大學,玩具們輾轉進駐的第二任主人女孩—邦妮 (Bonnie) 的玩具房。相較於男牛仔,邦妮比較喜歡女牛仔翠西。被冷落的胡迪難免開始懷疑人生,透過暗中協助抗拒去幼兒園上學的邦尼,進而重新找到「保護女主人心愛玩具」的使命。而這個心愛的玩具是免洗叉子做成的叉子先生(Forky),叉子先生在一家外出旅行途中逃脫,被二手店玩具店綁架,而胡迪一行人為了小主人邦妮,前去營救叉子先生的冒險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三個點跟大家分享(微雷警告):

價值觀溝通:不強迫觀點,用對方的框架說服他

叉子先生(Forky)剛開始的時候非常不能接受自己「變成一個玩具」的新身份,不斷的強調 「I'm trash!」,跑回去睡垃圾桶、甚至最後「跳車逃逸」,直接開啟整個冒險營救的主線劇情,甚至最後導致胡迪的離開(投奔自由)。

在前面這幾幕裡,胡迪一直企圖用「你不是垃圾了、當玩具很好」的觀念糾正對方,而叉子則是不斷回嗆「我才不要當玩具!我是垃圾!」。

直到最後陰錯陽差胡迪開始問對方:「當垃圾有什麼好?」的時候,才意外的引出對方說「那種溫暖、被擁抱」的感覺,胡迪這才大喊:「邦妮抱著你的時候,就是這種感覺啊!」而叉子才說:「是嗎?原來我是邦妮的垃圾嗎?那她不能沒有我!我們趕快去找她!」

許多人說,溝通就是要尋求共識,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每個人因為家庭環境、求學背景、文化特色的不同,看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樣,用專門的術語來講,叫做不同的「框架」(frame)。

的確,溝通的目標之一是「尋求共識」,但是「本位主義」常常會讓我們不自覺的企圖用「強迫對方接受我的觀點」的方法來達成,效果常常是適得其反。

以這一幕的情景來講,如果想達成的效果是「讓叉子回到邦妮身邊」,那麼不管是以玩具的角度來看「去做主人心愛的玩具」,或是從垃圾的角度來看「去做主人心愛的垃圾」,都可以達到一樣的目標,不一定非要對方接受你的觀點不可。

我在醫療現場也不時使用這樣的技巧。前一陣子有一位老先生因為大動脈瘤被會診來評估手術,夫妻一起前來,聊了一會兒之後,說出他們的問題點:「我們很怕開刀,因為怕變成植物人」。老先生也接著說:「對啊,如果我一麻醉,變成植物人怎麼辦?」

按照一般正面強攻的說法就是:「你們想太多了,現在手術很安全,反而是你不開刀,一旦動脈瘤破掉就死定了!」但我不這樣處理,我選擇用對方的觀點說故事。

我:「剛剛你說你不怕死、怕變植物人對不對?」
老先生:「對啊!」
我:「你不知道有這個病時無妨,現在醫生告訴你有病了,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破掉,吃飯睡覺時能安心嗎?」
老先生:「我不怕死啦,活那麼老,死了就算了。」
我:「你說的沒錯,開刀麻醉可能會變植物人,也可能會死。可是呢,你想要死,可是沒那麼容易。我告訴你,你現在有三個選擇,都有機會變成植物人,可是機率不太一樣。你聽我說喔:

1. 開刀:
99% 會成功,三天就出院了,1% 會失敗、死去,或者變植物人。好處是就算變植物人也沒有多痛苦,因為麻醉昏過去挺舒服的。
 

2. 放著不管:
動脈瘤哪天破掉,當場往生也很好,但當場死掉的機會只有20%。80%的情況,你還是會被送到醫院,急診刀還是得開一開、然後運氣不好的話肚子也要切開,這樣就比較危險了。而且,變成植物人的機會,比第一個選擇更大了。喔對了,動脈瘤破掉會非常痛,也有可能劇痛而死,當然也有很痛但也死不了的狀況。
 

3. 自殺:
這樣既不用承擔手術風險,也不用忍受肚子隨時破掉,整天提心吊膽。

老先生:「醫生……我真的有想過上吊ㄟ!可是我想一想那樣沒辦法超生,而且脖子好像很痛……」

我:「對,而且我看你應該也沒有自殺的決心,大概也會被救起來,那也很可能變成植物人……」

老先生:「……」

我:「所以囉,我建議還是開一開吧,這技術也不困難。不管怎麼選,你都有機會變植物人,開刀反而是機率最小的。」

阿北:「你保證會成功?」

我:「我最多也只能保證 99%,剩下1%,你得和耶穌禱告 (對方基督教)。」

我嘗試用他的框架下能接受的解釋,最後我們達成了共識。

決策時卡住?可使用迂迴策略 Oblique strategies

再回到《玩具總動員4》,這集裡,巴斯光年居於配角位置,全片中他的口頭禪就是:「聆聽你的內心聲音」。(listen to your inner voice)」

每當碰到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他就會按一下自己胸口的按鈕,用「玩具內建語音句子」來給自己提示。

當然,在電影裡,每次的指示都「剛好得到不錯的結果」,但我必須得說,無論是「永遠只用幾個口袋的原則」當作決策工具,或是真的只靠內心聲音(inner voice)來直覺決策的話,恐怕會面臨不小的風險。

如何決策,甚至是在情勢不明之下?這是一門大學問,可能得要另外寫一篇文章重新論述。這裡我想提的是,即便巴斯光年的「翻牌法」不適合用來決策,卻很適合用來激發靈感,或在腦筋卡住的時候提供不同的角度,而市面上還真的有這樣的道具可以使用。

在1975 年,音樂人布萊恩·伊諾和視覺藝術家彼得·施密特製作了一副卡片。每張卡片上寫著一句話,提供一個稀奇古怪的主意,像是:「像園丁一樣思考」、「說些陳詞濫調」、「這樣真的結束了嗎?」等等,有時讓你聽從直覺,有時讓你和直覺作對,或者鼓勵你義無反顧做下去。

這套卡片現在有 APP可付費下載(關鍵字:Oblique strategies),而且可以自由選擇使用一到五個個版本的卡牌組合,推薦大家不妨在決策卡住時,利用這個App找靈感。

拋開過去,勇敢做自己,該思考什麼?

「拋開過去,做自己」無疑是皮克斯想要貫穿本片的核心精神。雖然我們無從確定,胡迪在為愛投奔自由前,是否已經充分考量到,面對野外生活的風險(感覺上比較像腦袋一熱的決定),但是回到現實,我認為做自己、甚至生涯/職涯轉換跑道前,有三個重要的問題,可以先問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1. 你是否已充分評估機會與風險?

人類有「美化新機會、醜化舊狀況」的傾向。有兩個方法可以讓我們避免過於極端而單一化的思考:第一個是跳出角色、扮演客觀第三者:把自己的狀況變成「你的朋友的狀況」,然後你來給他建議。第二個是運用「六頂思考帽」,從正面、負面、執行面、事實面、感情直覺面、其他替代選項面六個方向來思考。

2.你還有退路嗎?

過得不舒服,還可以跳回邦妮的包包嗎?

3.在這裡該挖的寶都挖完了嗎?

這是專業經理人程天縱老師的建議,轉換跑道前務必確認自己把在現職該學會、能提升的部分都已經吸收完畢了。即便「做自己」的概念太過於理想化,在已有一個謀生技能,可以承受風險的情況下,「拋開過去、勇於嘗試」是一個面對不確定,增加競爭力的好心態。

最後,用胡迪對著公主娃娃講的一句話跟大家分享:「如果你一直待在那個櫥子裡,你永遠不會知道。」在可以接受風險的情況下,勇敢的去嘗試未知吧!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