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研究,一個行為重複 21 次,會形成習慣,而一個習慣的養成,則至少應重複 21 天。有位同學向我提問「生活壓力這麼大,百忙中至今你還持續用口說課的訓練方法練英文嗎?」我的答案是「Yes and no.」
如同工作的最高境界:「你以為我在玩,其實我在工作;你以為我在工作,其實我在玩。」,口說課中的訓練方法,都是我親身實際驗證有效才轉為系統化的方法去教學生,在十多年的練功下,早已內化為我生活的一部份,所以當你以為我在練英文,其實我在過生活,但你以為我在過生活,其實我在練英文。那又怎樣才能做到刻意將「練英文」內化的無痛做法呢?
無痛學習就是經過刻意練習,轉換成讓你忘都忘不掉的內化作用
就拿前幾天我在 Disney+ 看到「The Voice」(美國好聲音)這個節目,背對舞台的評審只能依賴耳朵的判斷,在選手歌曲唱完前,決定是否按燈轉身讓表演者晉級。然而選手就像職場的求職者般渴望獲得面試官的青睞,所以使出渾身解數,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若各家求才若渴,為你按燈轉身的評審不止一位,此時權力對調,換評審使勁說服選手,‘Who do you choose as your coach?’ (你要選誰當你的教練?) ,希望可以將優秀的選手納入自己的團隊。
別人看起來我可能正處於「娛樂」的狀態看待這個節目,但對我而言,多年的訓練下已經讓大腦、耳朵、嘴巴像個團隊在運作,對於聽到或看到的資訊,會互相提醒自動進入「練功」模式。即使是看到評審互相吐槽、為了搶選手而恥度無下限的台詞,以及那些讓人捧腹笑不停的對話,我都在看《美國好聲音》第 22 季時內化出一些不同的觀點,看看我是如何從娛樂中有所收穫吧!
跟讀英文表達,剖析反饋句型用法
在第三集有位選手叫比利奎佛,他唱完歌後並沒有獲得任何評審按鈕轉身。評審之一的約翰.傳奇(John Legend)在反饋時說道:
‘Your voice really does have a special quality and it sounds commercial. It sounds like I could hear it on the radio. It … And I think it just needs a little polish. …. You have the raw material there to make it great.’
在約翰回饋的同時,我的嘴巴連一秒都沒猶豫就開始全程「跟讀」(shadowing),聽到什麼就說什麼,還會模仿語調、語氣、語速等,中間還會搞笑轉身對旁邊的家人說:You have the raw material, ok?(要相信自己是有料的,好嗎?)逗得家人也跟著笑。在這短短幾秒中,透過跟讀,讓我的舌頭像重訓一般,快速鍛鍊說英文的肌肉,而不會疏於練習說出卡卡的聲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徵選過程中,難免出現表現不穩或不理想的選手,這時大大考驗評審說話的藝術,要如何在眾目睽睽下「拒絕一個人」,讓他知道「為何你無法晉級」。就像關.史蒂芬妮(Gwen Stefani)給比利奎佛回饋時是這樣說的:
‘I love a lot of things about your voice. I thought that your vibrato (抖音) was really nice. In fact, there was moments that I heard really good star qualities, but I think it was more just, like, accuracy (精準度). But I really, really like your voice a lot, so thanks for coming out to sing for us. I appreciate you.
短短幾句話中,運用三明治回饋法「肯定→指正→肯定」的原則,第一步是認同和肯定對方的表現,「具體」指出對方好的地方(聲音好聽、抖音很厲害、有些時候聽起來有明星的特色),第二步再接著說對方待改進的地方(音準問題),第三步則以信任的口吻對於整體表現再次肯定(真的很喜歡你的聲音、謝謝來這裡獻唱)。
對多數人而言,在職場上常會礙於面子或關係,不好意思 say no. 或指正對方的問題,但打模糊仗的閃躲處理、或是只講好的地方,卻沒有具體指出改善方向,往往在日後衍生出更多的誤會。身為講師的我常常有機會在全班面前,給予某個同學或組別負面的回饋,甚至在一對一發表諮詢時,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指出問題,因此如何說得中立、不傷感情、又能讓對方有台階可下,對我而言,這些評審就是非常好的示範。
觀察雙方互動,找出職場適用的「說服力」
不論是何種語言,開口說話是生物本能,但「說服力」則是進階的表達境界。在觀看選手做決策的過程中,我的大腦會自動進入分析模式,拆解評審的台詞,是什麼影響了選手,讓他們最終決定日後的教練。關鍵指標又可細分為三種:
說服力的起點是誠意感動天
選手凱特卡瓦克在上場唱歌前,原本和家人說好要選布雷克雪爾頓(Blake Shelton)做為指導教練,但卻在獲得四位評審都按燈後,打算改選別的評審當教練,理由是:「Blake was my first choice, but he didn’t fight for me.」,原來布雷克的 sales pitch(遊說簡報)只有幾句話輕描淡寫,並沒有像其他評審那樣積極爭取,讓選手覺得自己很重要。
由此可見,說服力的起點終究來自於別人是否能感受到你的「熱忱」,別忘了,不管是何種情境,有效的溝通黃金準則是「除非你讓我覺得你在乎,否則我不在乎你要說什麼」。
說服力的燃點是引起共鳴
在四位評審中,卡蜜拉.卡貝羅(Camila Cabello)常常打出「共鳴」這張牌,由於她本身也參加過歌唱試鏡,非常了解選手心情,因此在搶選手的台詞中,就會特別強調「選我就對了,因為我也是這樣過來的!」,並提到像是如何面對壓力、上台的緊張該如何克服、如何讓表現更棒等內容,因此總能讓選手立刻感到「被理解」,覺得同為選手出身的她,一定知道如何做對選手最有利,因此選擇她做為後續比賽的指導教練。除此之外,身為美國古巴裔的她,也會對來自墨西哥的選手,說西班牙語,讓選手立刻獲得遇到同鄉的好感。
卡蜜拉的示範正好反映「物以類聚」,在職場上若想提升對別人的影響力也是一樣,比起急著開口自顧自地說話,倒不如思考如何讓別人有種「自己人」的感覺,是一種你不是站在我的對面,而是跟我站在同一邊,營造我們朝向共同目標的氛圍,自然能提升說服力。
說服力的臨門一腳是說中對方想要的
第四集有位尼伯爾裔的選手叫珮瑞吉塔波士圖拉,在評審回饋時間被約翰問到「平常聽音樂的類型」,他回答「我會聽尼泊爾傳統音樂,但我最愛的音樂類型是節奏藍調跟靈魂樂」,於是就給了約翰一個有利的爭取優勢,對珮瑞吉塔強調「自己的強項就是節奏藍調跟靈魂樂」,同時也說「最優秀的歌手總能將自身文化跟背景融入廣泛為人知的音樂」,傳遞非常強烈的訊息「你要的我都有!選我就對了啦!」
很多人都知道表達高手最厲害的是「傾聽」,透過先理解別人所需為何,再從中借力使力,找尋自己可發揮的利基點,一切說服水到渠成、一點也沒有強迫的味道,讓對方心甘情願投入懷抱,買單我們的想法。
把學習、思考當成理所當然,運用低依賴訓練加強內化作用
人生一定要這麼累嗎?看個電視還要將五官都打開,一口氣訓練英文、簡報、說服及分析能力。單純當作娛樂觀看當然輕鬆許多,不過我也因為長年的訓練,看節目還是練功,界線其實非常模糊,更重要的是我喜歡這樣的練功過程,有點多工、但收穫也很多。
現在還會用口說課的訓練方法練英文嗎?「會」是因為這些方法都已在生活中實踐,自然到彷彿我就是外國人一樣;至於「不會」是指「不會刻意在每天撥時間練功」。因為口說課的訓練方法,需要同學們每天找到固定時間去做「聽和說」的練習,畢竟同學們久未碰英文,有太多的生疏和不習慣要克服,因此讓自己「特別」規劃一段時間的做法,才能讓他們更快上手說英文的手感。相較之下,我從很多年前就開始用類似方法訓練,所有聲音、影像的資訊對我而言已有一種「理所當然」的熟悉感,因此焦點不會擺在「英文」本身,而是「內容」,再加上自己的專長是簡報和職場邏輯表達,生活的一切人事物處處是學問時,我能做的就是 being observant and absorbent. 隨時觀察、即時吸收,讓學習無所不在,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進步、更燦爛。
原文轉貼自:我是黃喬伊 (原文標題:英文口說總是時好時壞!看電視把老師教的全兌現,從吱吱吾吾到內化好習慣)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