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時候,我們習慣透過附加檔案,讓收件者的腦中對主題有完整的畫面,加速他們對整件事的理解,例如附上最新的產品趨勢圖、當季業績、系統報表、測試結果等等。另一方面,透過附加檔案,寄件者還能證明自己的建議或想法,是在證據的支持下所衍生,加深對收件者的說服力,而達到溝通的目的。
最近我曾在虎門之丘附近的一家鯛魚飯餐廳,跟一位從前在麥肯錫認識的好朋友一起吃飯。他曾經是麥肯錫的資深合夥人,現在則是以個人顧問的身分活躍於各種業界。那天他對我說了這麼一句話:「好的CEO與不好的CEO,好的 BU Head(事業部負責人)與不好的 BU Head,好的經理與不好的經理,好的商務人士與不好的商務人士,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影響力策略。」
我覺得這 5 年在證券投資業工作的最大收穫,倒不是投資技巧的精進,而是怎麼妥善運用自己的時間,將生產力最大化。跟法人金融相關的業務,一天平均來說工作的時間是 10 個小時跑不掉 (已扣除午休時間),如果做的事情是跟投資相關,那大概 24 小時都得在想工作的事情 (對噢,我就連作夢都會夢到)。
有工作經驗的朋友一定知道,在團體裡要把一件事情做好,最難搞定的往往不是技術,而是人。很多事情即使訂了目標、技術也可以達成、甚至預算人力都沒有問題,但最終計畫仍以失敗收場,這背後的原因正是因為人性。
羽球選手「麟洋組合」在日前剛結束的奧運奪得佳績。除了亮眼表現,他們近期受外媒採訪的影片在網路上也備受討論。在今年初曼谷賽事的訪談中,許多外國媒體向他們提問。由於各國腔調各有差異,尤其印度腔對多數人而言更是難理解,不只兩人急著找翻譯求救,許多網友也對此有些討論,覺得印度腔「實在無解!」。
意見回饋是一種付出。當自己為他人付出,他人應該要感到開心才對。提供意見回饋就像是送出一份禮物,但是能夠表達贊同的人並不多。會贊同的人通常自己也是意見回饋的高手,要不然就是追求自我成長的意志很強,或是有著堅毅性格的人。至於其他人,則大多認為「我不需要意見回饋」。因此在進行意見回饋時,一定要拿捏好意見回饋的分量。例如,對一個討厭接受意見回饋的人,意見回饋應該只維持在最低的限度就好。
人是一種喜歡接受意見回饋的動物。請不要感到意外,這的確是事實。歐美的組織機構,每當進行關於意見回饋的問卷調查時,必定會有一個選項是「感覺意見回饋不夠充分,須要更多的意見回饋」。大約有六至七成的人會勾選這個項目。在歐美,甚至有些字彙專門用來形容這些人的心態及思維模式。愈是有能力的人,愈是渴望獲得他人的意見回饋,而這種人的成長速度也會愈快。